時序性文字
106年夏日樂學紀錄片 花蓮縣西林國小
花蓮縣西林國小位在壽豐溪畔的萬榮鄉
校內學生皆為太魯閣族
西林有個美麗的太魯閣族語名叫做支亞干
是指祖靈應許的地方
因此學校以傳承太魯閣文化與教學為使命
除了積極推廣太魯閣族語教學
編撰本土教材並蒐集原住民文物
西林村因地處偏遠屬經濟文化弱勢地區
家長社經文化背景普遍低落
多數學生教養仰賴祖父母代勞或依親
且學生從小接受的主流文化刺激較少
數位落差明顯
因此 學校日常除了教學活動
更需關照支持孩子的生活所需
為了讓學生能在暑假學習不中斷
西林國小在校長與師長們共同努力下
在暑假採取跳脫學科教學模式
引進結合原住民傳統文化
及資訊科技的創意夏日樂學課程
提升學生數位學習能力
讓孩子能夠擁有更具有想像的未來
我們先教一些族語課
那我們今天先做一個自我介紹讓彼此做一個認識
老師先唱一首短歌
這首短歌呢叫做 Yaku o laqi Truku Hangan mu o
Yaku 我 o 是
laqi Truku
Yaku o laqi Truku
花蓮縣西林國小在這次夏日樂學中
以同學們為規劃的中心主體
同時配搭支亞干在地文化探索與多元發展課程
其中融合了傳統與現代
以在地文化放眼國際
並且透過科技與未來接軌
在支亞干在地文化探索課程中
安排了太魯閣族語 在地文化
部落認同及傳統技藝等課程
以同樣身為太魯閣族人的胡校長
擔任文化課程研發的召集人
除了校內的教師外
更邀請了部落的耆老
來帶領同學們度過一個豐富的暑假
透過太魯閣族語教學
除了讓孩子認識自我
熟悉太魯閣族在人與環境的觀念與作為外
亦希望同學們能學會思考
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衰與變遷
並能以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為己任
我們竹筒飯叫做什麼呢
Tudug
什麼是Tudug 呢
我上面這邊有寫
節
我們這個叫節
Tudug
這個節 一個節 一個節
Tudug
然後呢 hlama
hlama
所以竹筒飯就叫Tudug hlama
來一起來唸一下
Tudug hlama
在山上的時候有時候去打獵也好
出去做這個 放陷阱
大概一出去就是兩三天
不可能馬上回來
就會做這個 hlama
所以這是非常對我們來講是非常有文化意義的
因為有竹筒飯
所以我們的老人家到山上打獵
兩三天都不會餓
所以我們太魯閣族
對竹筒飯是非常的很有感情的
所以每次如果是有喜慶的
我們都會煮Tudug hlama
我們都會煮竹筒飯
特別是接待來賓
這是我們最大的誠意
我們沒有什麼
可是我們就是喜歡煮竹筒飯
對我們的客人
對我們的貴賓
一種非常大的歡迎的意思
就會做竹筒飯
竹筒飯
是源自於原住民族傳統慶典活動中的
一種米食的料理方法
而太魯閣族的竹筒飯是取用於新鮮的桂竹
所以米飯中會具有淡淡的竹香味
也會在接待客人及宴客時製作竹筒飯
透過淡淡的竹筒香
體會到太魯閣族人濃濃的人情味
西林國小在夏日樂學中設計了
有別於學科領域的教學課程
讓同學們在漫長暑假中
能夠透過學習母語文化 傳統編織
狩獵射箭 製作陷阱 及實際鄉土踏查
等多元文化課程
激發同學們自主學習的潛能
提升學習動機熱愛學習
這個織布啊
在早期我們的老人家
甚至我們的祖先
很早以前
它就是我們家裡面的一個傳統的東西
編織是織布的縮影
雖然運用的技巧不盡相同
但需要有耐心和高度專注力
方能編織出具顏色層次變化
及對稱圖形的平整布面
西林國小的同學們倆倆一組
互相幫忙
在繁瑣的編織步驟中找出規律
太魯閣族的織紋中
菱形代表著祖靈之眼
各種菱形組合的圖紋
象徵不同的意義與文化意涵
同學們透過編織手環
展現承襲自祖先的藝術美感
加上族群獨特的圖形
顏色和紋路元素
兩相結合
必能啟發同學們在文創產業上的創新發展
準備要放些陷阱
我們原住民狩獵
主要的目的是能夠加菜
我們原住民最好的觀念就是分享
第二個呢
夠吃就好
不會趕盡殺絕
在太魯閣族的觀念裡
狩獵不單是為了獲取食物
更是族人和土地及祖靈連結的重要管道
每一次的狩獵活動前
族人都一定要進行傳統儀式
每位家庭成員都必須嚴守太魯閣族祖靈的祖訓
族人對於獵物是十分珍惜
每當一戶人家帶回獵物
都需與部落族人互相分享
同學們在部落獵人老師的帶領下
除了傳承獵人們對於狩獵的傳統觀念外
也學習對山林環境的尊敬
我們來到這個點
是我們支亞干部落的
最棒的一條溪流叫做清水溪
這邊充滿了老師的童年
在老師小時候
從學校放學回來
第一個
把衣服脫掉穿汗衫然後穿短褲
不穿鞋子喔
帶著阿嬤的LV包包
就是花袋
第一個就到這邊來
東西放下 遊過去
然後再從那個石頭上去
可以到最高的地方喔
然後就從上面這樣跳
然後一個一個這樣跳
哇 現在老師一講啊
就非常非常的
充滿著美好的回憶
西林國小的夏日樂學課程
以自主 自信 共生 共榮的太魯閣族
傳統祖訓概念為主軸
啟發了同學們對於人與環境與未來的想像
帶著健康開闊的心
快樂地為了自己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