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視覺藝術篇
嗨 各位老師好
同學在繪畫 設計上
樣樣都很多元也很有創意
可是有沒有一個評量的標準呢
下面我們將介紹視覺藝術科的學習成就評量標準
幫助老師在規劃教學與評量時的參考依據
為了使國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評量更加完善
使其發揮評量回饋教學的功能
教育部聘請國內多位專家學者
歷時兩年共同研發討論
依照視覺藝術 音樂與表演藝術的內容差異
分別建置了評量標準
可提供教師在進行課堂評量時
作為參照依據
通常老師們在教案設計的時候
都是依照課程綱要來訂定教學目標
設計教學活動
藉由多元評量以百分比的方式
來評定學生表現
對於評量結果
學生和家長不免擔心
藝術不是很主觀嗎
評量是否客觀
老師的專業領域不同
評分標準會有一致性嗎等等疑慮
所以我們就需要透過這一套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
簡稱評量標準
來幫助老師在評量時達到公平客觀與一致性的結果
並且充分發揮評量回饋教學的功用
使教學與評量相輔相成
那麼視覺藝術的評量標準在哪裡
我們要提到黃進龍教授為我們說明
相較其他領域
學習過程多是單向給予 或者是被動灌輸
評量也多採用已經有標準答案的紙筆測驗
藝文領域是不一樣的
尤其在視覺藝術科
學習者有很大量的時間來嘗試 體驗各種媒材
創作出屬於自己最獨特的作品
或者最有創意的答案
這就是藝文課程的魔力與價值
老師們一定有一個疑問
現行的評量方式與評量標準採用的評量方式有何不同呢
過去的學習我們與同一個班級
甚至或同一個學校的排名
也就是透過與他人比較
來確認自己的學習成效與位置
這就是常模參照
未來我們希望轉型成為
同學在學習過程中
透過清楚的等第表現
來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效
視覺藝術的評量標準
是從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能力指標而來的
包含了內容標準與表現標準
描述學生在經過學習之後
應該具備的表現樣態
作為教師在評量時的參照依據
所謂的內容標準
是定義了學生應該學習的內容
視覺藝術的內容標準包括
探索與表現
審美與理解
實踐與應用
三大主題
探索與表現主題
包含主題探索
技法運用
作品表現
三個次主題
審美與理解
包含鑑賞能力
藝術脈絡
文化理解
三個次主題
實踐與應用主題
包含藝術參與
美感體驗
生活應用
三個次主題
所謂表現標準
則是敘述學生的表現程度
包括表現等級
表現描述
表現等級分為A B C D E五個等級
A表示優秀
B表示良好
C表示基礎
D表示不足
E表示落後
表現描述則是依據內容標準的主題
並以形容詞 動詞 名詞交互運用加以劃分
描述出現場學生的學習樣態
所謂的評分規準則是依據評量標準
是教師進行教室評量的具體評分準則
那麼心測中心所提供的作業示例
則為已收集的學生作業示例評核範例
提供了學生作答反應或是實徵表現
作為教師進行評量的參考資料
那麼老師應該如何應用這個評量標準呢
我們請呂燕卿教授為我們說明
為了讓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老師們
更有效能夠從課程綱要轉換出自己的評分規準
心測中心團隊特別在課綱能力指標
以及老師的評分規準兩者之間
建構了表現標準
提供現場老師們一套更有效的能力參照指標
建構個人評分規準的工具
教師應該依據課程綱要和內容標準
訂定教學目標
再依學習者特性和表現標準
擬定教學與評量計畫
之後教師就可以活化的教學方式
進行課堂教學
並以多元的評量方法來進行評量
評量時需要依照評分規準
評定學生的作業表現
藉此了解學生學習後的能力表現
教師可以適時的調整教學計畫與教學策略
以協助學生提升其學習品質
也就是說教學與評量是一個循環的歷程彼此相輔相成
同時提升評量與教學的品質
說明了評量標準之後
接下來我們提供三個評量示例
給予老師們在教學時參考
在這三個課程的評量示例部分
分別聚焦於內容標準的三個主題
在探索與表現主題
以基礎素描的評量示例作為示範
審美與理解主題
則是以藝術風格大不同的教學單元為評量示例說明
而實踐與應用
我們以花蓮石雕藝術季的課程為示例說明
這個課程主要是針對二年級的同學
主要希望建構他們在素描方面基礎的能力
這就很像沙漠中的金字塔 等等
所以這個高度我沒有限制
你自己去決定
這兩條線連起來
沒有人是第一次就可以畫好的
這也是提醒你待會你在畫的時候
請你輕輕的畫
這邊照射下來
所以我的影子就會在這邊
那因為我畫的這一個款是三角形的
它的底座是三角形的
所以我的影子一定要從交點這邊出來
所以我是用很簡單的造型
當然我希望能夠去
連結他生活的一些經驗
如果他已經有足夠的能力
去畫出一個很基礎的造型
所以我會在規準那邊特別提出來說
他如果有些延伸或有些轉化的話
當然他在評量的話會得到比較多的肯定
它是素描裡面很基礎的一個練習
因為它就是兩個平面而已
只是我多加一點點
就是它能夠區分出亮暗這兩個面
請問A
是最亮
中間亮
還是比較不亮的那邊
最亮的對不對
好 最亮我們當作是1好了
所以這邊當然是2嘛
這邊就是3
慢慢的過來
所以就用兩個很清楚學習的重點
也就是說他必須要處理平面
除了平面之外呢
能夠把亮暗兩個面區分清楚
這樣子的話我想就可以達到一定的水平
我的立體感是要看它表面的質感之外
它影子也很清楚
在評量部分的話
我這次就用到心測中心提供的這套工具
在技法運用方面
透過不一樣的媒體或者是媒材的運用去做自己的創作
我覺得在那裡面我就很快的可以連接到我的現場
因為其實我用到的媒體
用到的媒材就是
素描的工具跟方法
就讓同學嘗試作一些很基礎的創作
設計我的評分規準的話
其實我是希望同學
能夠清楚地區分出明暗兩個平面
在A等級裡面的這個作品
我們可以看到
應該說他非常的具巧思
而且有創意的把我在課堂上提到的例子
他很努力的又再整理一次他的學習經驗
所以他真的是全部同學裡面
很少有人用這樣的例子去做呈現
當然他也比較複雜
因為他可能要再處理皺褶的部分
但是可以看得到他在明暗面的處理
非常地自然也非常地清楚
接下來這個等級是B等級
這邊我們就可以看到
他就是很清楚的看到
像我們平常在畫室
裡面的石膏模型
它非常清楚然後非常標準的一個答案
也不簡單
因為我們看到就是他在明暗兩個面的處理
已經用到一些漸層的概念
讓明暗兩個面不僅是分得很清楚
而且又不會太突兀
那我們看到C等級
這邊的話呢的確他能夠完完全全的區分明暗兩個面
而且以形體大致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可是我們可以看到他在裡面了就少了像前一個例子一樣
就是他有一些比較細緻漸層的變化
那我們會看到在D等級的這一個部分的話
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位同學
他的明暗就非常非常不是很清楚
就是應該說他像一塊陶土一樣
但是他還沒有完全的完全把它做完
在E等級的地方就可以看到
他明暗兩個面區分得不是很清楚
然後呢
甚至在整個平面的處理上面
其實都還不夠完整
所以這個作品我就把它放在E等級的這個部分
我想
這一次的話應該是說有比較具體的一個脈絡
可以提供我們
因為事實上心測中心提供的這一套工具
我覺得其實某種程度上已經滿清楚的
只需要我們自己的課程的
或者說是在媒材方面的內容
然後去跟它做一個呼應這樣子
所以
對我來講
我覺得它讓我整個課程的實施
更有一個清楚的脈絡
然後也更清楚我的教學的重點
讓我感受到的是
其實真的是學生他也比較能夠去抓到
他的學習的重點
因為其實評量本來就是是課程的一個部分
簡單來說 它讓這次的課程
應該說是更順暢
然後之後是不是有看
畢卡索《哭泣的女人》
哭到已經就像碎裂的玻璃
其實這些東西
它都很需要去了解它為什麼這樣子畫
然後還有包括我們怎麼去欣賞一幅畫
它好跟壞
它為什麼是世界名畫
為什麼它在美術史上這麼的重要
它有什麼代表性的意義
這個就是我會帶同學一起來認識的這個世界名畫
這個單元最主要是進行鑑賞教學
這個課程主要是為8年級的同學所設計的
我希望透過一些不同時期跟不同地區的畫家
他們的作品跟他們創作背後的人生故事
來引起學生的一些學習動機
如果我今天我在哭
同學你看如果我這個畫側面
我能不能看到他另外一邊的眼睛
不行 對不對
可是畢卡索大哥竟然把他的兩個眼睛畫在同一面
所以他就是把整個人解構了
瞭解嗎 就把它整個都鋪開來這樣
透過這樣的鑑賞教學
我希望學生能夠學到一些鑑賞的方法
那鑑賞的方法
大概有4個步驟
第一個就是作品的內容的描述
然後再來是作品形式的風格分析
那第三個就是給與他的一些解釋或是評價的部分
然後最後呢
再讓同學做一個統整的判斷價值描述這樣
所以我們簡單的也可以說
也就是說所謂的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得這四個鑑賞教學的步驟
同學你講一下你在這個畫面你看到什麼東西
他剛剛說它畫面有一個女生抱著一個動物對不對
你能不能從這個基礎上再多補充一點點
你看到了什麼
你只要講看到什麼就好了
項鍊 很好
頭髮包了什麼東西
一個髮帶嗎 非常好
大家給同學好好鼓勵一下
我一開始做鑑賞教學的內容
大概就是舉一些動畫
來讓同學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
後再透過動畫實際舉兩個作品例子
第一個是達文西的《抱貂的少女》
另外一個是畢卡索《哭泣的女人》
這兩幅畫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作品
透過老師的引導
讓同學能夠實際的練習怎麼樣欣賞作品
把鑑賞的四個步驟做練習
最後我再透過卡蘿他畫的《受傷的小鹿》
讓學生實際的運用學習單
然後把他們所學的鑑賞的方法
在學習單上面做一個回答
那也讓他們來回饋一下他們所學的東西
能夠實際的看到作品
然後就能夠有一個鑑賞的一個過程 步驟
我們這個單元的評量方式
最主要是用學習單來引導學生
然後我的評量方式
就是希望說同學他在學習
如何欣賞一幅畫的這個鑑賞的四個步驟
描述 分析 解釋 評價
他能夠實際透過學習單的撰寫
然後能夠讓我們很清楚知道
學生他學到了多少
然後他能夠把這個作品風格形式
能夠做一個很清楚的撰寫
然後來了解檢測他學習到多少鑑賞的能力
我的這個評量標準
是採用審美與理解的藝術脈絡的第二項
那我的對應表現標準
大概是以學生他能夠說明自然物和作品的風格形式
如果說要達到A等級的話
那就是同學他能夠分析自然物和作品的風格形式
好這是我的對應表現標準
至於我的評分規準
主軸我是希望學生他能夠說明作品中的像線條光線色彩等等的風格形式
如果能力好一點達到A等級的同學
他能夠完整清楚的敘述作品中的畫面設計線條光線質感色彩等等的風格形式
我們第一份學習單的最主要是以比較的方式來評比學生
他是否能夠實際運用這個鑑賞的方法
來比較這兩幅畫的差異
第一幅畫的就是達文西他畫的《抱貂的少女》
第二幅畫的是畢卡索的《哭泣的女人》
那我希望說藉由學習單
能夠讓同學能夠實際的做一個比較參照的方式
然後寫上他們對於鑑賞的方法
那我們現在可以來看看我學生他的表現示例
A等級部分
像這個A等級的同學
他就能夠完整清楚的敘述作品中的畫面設計線條光線質感色彩等等的風格形式
所以我們給他A等級
B等級的同學呢
他能夠說明作品中的線條光線色彩的這個風格形式
所以我們覺得他有達到B等級的標準
那像C等級的同學
他能夠簡要的描述作品的感受色彩的風格形式
所以我們覺得像這樣的程度就可以達到所謂的C等級
那像D等級的同學呢
他就只能夠以直觀的方式來描述作品
我們就覺得同學有待加強
所以我們就給他D等級的這個表現標準
第二份學習單
最主要是以卡蘿她畫的《受傷的小鹿》
這一幅畫來實際
讓學生瞭解他的這一個鑑賞的四個步驟
是否能夠運用的很嫻熟
那我這邊大概可以跟各位分享一下
學生他表現示例他達到的五個等級
我們是怎樣進行評比的
好那譬如說像學生表現示例的A等級
我們認為這個學生他能夠清楚的將作品構成元素分析出來
描述的非常的完整詳細
所以我們給他A等級
B等級的同學呢
他能夠寫出作品風格的還有感受
所以我們覺得他有達到B等級的標準
C等級的同學呢
他能夠簡要敘述作品
然後呈現出這個風格以及感受
所以我們認為這樣同學的這個撰寫他有達到C等級的標準
D等級的同學呢
他就只能夠針對作品來做直觀的印象以及簡單的描述
讓我們覺得他有待加強
所以我們給他D等級的一個標準
我覺得說採用這個所謂的
學習成就評量標準
以五等第的方式來進行教學
我覺得最大的優勢
就是能夠讓老師更聚焦於
他到底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教學目標
因為一般老師教學內容
真的很豐富也很充實
可是他要評量的向度就太多了
那我覺得透過這樣一個五等第的一個評量標準
能夠讓老師自己更檢視
也聚焦他的最終的教學目標的核心是什麼
像這次是我們這一次採用的這個所謂鑑賞教學
可以評比的向度真的很多
但是以我們能夠評比學生
他達到的這個鑑賞的方法 這四個步驟
然後來看這個學生他是否學到了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一個評比的向度
讓老師還有學生他們都更能夠聚焦
在這個學習的這個主軸裡面
透過我們的學習單
我覺得學生他們也能夠真的
把他們學到的這個鑑賞的這個四個方法
能夠落實到麼樣去欣賞一幅畫
所以我覺得透過這樣的一個評量標準的方式
我覺得對我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這個單元 花蓮石雕藝術
他主要是針對七年級來進行
當初設計這個課程的時候
是根據九年一貫的三大主軸 裡面的實踐與應用
還有另外就是我們這一次評量評量標準的這個次主題
藝術參與 來設計的示例
那這個活動做完了以後
我們是希望說
能夠認識花蓮的石雕藝術
然後喚醒他們生活中
對這種參與
石雕藝術
能夠擴大一種所謂說實踐與應用
能夠很直接的接合
那教案就分別有找了歷屆石雕的回顧展了一個影片
還有我們整個花蓮的石雕藝術
有一些在公共藝術空間的例如像鯉魚潭風景區
然後石雕博物館
還有石藝廣場
東海岸 石雕風景區
然後還有縣政府的石雕廣場
還有我們街頭其實有很多的那個石雕作品
透過我們跟學生來分析
其中的一些視覺藝術的原理啦 影片啊討論
最後我們是希望學生來參與 規畫
畫一張這樣子的圖
花蓮 石頭的故鄉
自1995年首屆舉辦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以來
兩年一度的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
在國際間造成廣大迴響後
花蓮已經成為世界各國
石雕家們一心嚮往朝聖的藝術殿堂
影片有談到所謂的每一次的展覽都是有一個主題
有沒有
請問一下「自然時尚」是哪一年的主題
你說 2011年
很好喔 現在老師要請同學發揮一點創意
如果你今天是一個幫忙要策展活動
幫他想一個跟石頭有關的這一題
老師希望你們發揮一點廣告人的創意
把你覺得可以的寫下來
也可以跟旁邊的人討論一下
我們藝術教育最終的目標就是
學生課堂的引導跟生活是結合的
對學生來講 你特別跟他講那個是藝術品
然後那個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資產
他才會知道 否則他們對這樣子的景觀作品
他們是視而不見的
臺灣曾經在海底下
所以當然有很多的珊瑚礁
這珊瑚礁又再一次沉下去
沉到海底下再次高壓高溫
再把它凝縮 就變成石灰岩的變質岩
口洞比較多的 但如果沉積比較少的就沒有
這個在秀姑巒溪那邊就大量出產
我們給它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帝王石 」
很漂亮喔 所以你可以寫上去
沉積岩代表就是石灰岩
還有帝王石
我們作業單的部分是設計了學習單
學習單有兩張A4的紙
一張裡面就非常多的題目
配合老師在做教學簡報的時候
一邊教導一邊填寫 或是互相討論
前面的題目都是比較閉鎖性的
學生可能有比較固定的答案
譬如說 岩石的材質 岩石的分類舉例
到越後面我們就越多開放性的問題
利用課後的時間去美術館參觀
然後去拿資料
或者是我們跟電腦課來結合
他們上網去搜尋
上網搜尋的之後就把資料下載下來
然後去整理分析美的視覺藝術形式原理
然後最後一題就是佔我們學習單的重頭戲
我們要請學生畫一張
你自己設計一個石雕公共藝術作品
還要寫出創作理念 還要題目 命名
甚至你在畫的時候還要分析你為什麼要用這個材質
事實上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裡面
就不斷的要跟學生對話討論
然後讓學生的作品趨近於完美
所以我們這部分有點跨領域去喚起學生的學習記憶
讓他們知道說岩石有火層岩 什麼岩石
最重要我們希望他認定本地特別出產的大理石
蛇紋石 還有本地經常做加工的花崗石
這個評量作業 就是學習單的部分
那我們對應的表現標準就是在實踐與應用
藝術參與的1
那設定的等級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達到B級的部分
B的話就是能參與適合自己能力的視覺藝術展演活動
我們要去評量的時候 其實這個參與態度
我們是比較著重在課堂的課堂的參與態度
那當然還有課外的一點點
可是 我們不希望造成學生學習的額外負擔
所以這個學習狀況 收集資料 專心聽講
我們就列為說我們在那個評分規準裡面是很重要的
那另外就是你要把收集來的資料然後轉化成一張創作
用文字去闡述你的創作理念
說得清楚啊
那其實大部分的學生都可以達到B級這樣
再來要來介紹A等級的學生的作品
我們就會發現他在學習單能夠表現出他專心聽講
把老師上課的內容都記錄下來了
而且還附上補充的內容
收集的資料也很完整
而且把它轉化為創作
圖畫的畫面呢
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他表現了一個親子三人組的互動造型
而且把食材的紋理也都描繪得很細緻
創作理念了也充分表達孝親的一個想法
寓意非常的深遠
所以我們給他A等級
再介紹一位A等級學生的作品
這份作品學習單的文字描述
也是填答很正確
也都記錄了很正確很仔細的心得
收集的資料都有在課堂裡面來做分享
然後這個石雕作品啊
充分表現一個精美有創意的愛心造型
然後兩隻手和諧
然後存放的地點
他說是在放在法院
這個原諒別人寓意深遠 圖文並茂
所以我們也給他A等級
再來介紹B等級的學生作品
然後這個作品呢
可以看到他的作業單的文字內容
在填答的方面呢還算是完整
但是字跡書寫不夠工整
作品的創作理念說明了也不是很清晰
然後在圖像描繪方面呢
是有想法
可是他的說明文字呢不夠完整
所以我們是給他B等級
接著
我們來介紹C等級學生的作品
然後這張作品呢可以明顯的看得出來
他的文字內容呢都是缺失的
都必須老師再去指導
然後才能夠把作業單有來抄寫
然後內容還是簡陋
也是缺漏比較多的
還好他的正確率還有算達到60以上
可是呢他的圖畫的造型內容啊
實在是簡單而且圖形偏小
只是他還知道能夠用鉛筆去上一點明暗
然後說明文字很簡短
不夠完整
所以我們是給他C等級
接著我們介紹D等級學生的作品
那D等級的這位學生上課真的是不太守秩序的
所以他的學習單在填寫的時候
明顯可以感受到缺漏的更多
老師都要不斷的去催促然後來指導
所以可以看得到很多塗改地方
作業缺的不但多
甚至塗改的痕跡看起來非常的潦草
然後他的圖畫方面的沒有上色
然後作品創意理念說明都是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就很抱歉給他只能給他D等級
上完這門花蓮石雕藝術課程這門課程以後
我們老師在教學研究會裡面
就會互相分享學生給我們的回饋
學生就會很開心的就會聊到說
他們把街頭或者是來鯉魚潭
東海岸 然後花蓮石雕廣場 看到的一些石雕經驗
在課堂裡面去分享
甚至於把一些看到的圖片轉換在創作裡面
那我覺得這個部分是確實有達成我們的教學目標
特別是學生不會再把街頭的東西視為視而不見
他們每一次路過的就會多看兩眼
下次他們再來譬如說 鯉魚潭 七星潭
這些我們花蓮市郊的耶應該是我們的風景區的時候
對這些石藝作品
應該會有更多的一個分享參與 美感體驗的一個活動
以下我們請湯香櫻老師
以評量標準常見的問題給予老師們解答
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適用於全國嗎
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
主要源自於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能力指標
也就是我們在影片一開始
為老師們釐清的兩個評量概念裡面
有很重要的標準參照的精神
評量標準提供的一個評量的準則
協助教師們在建構評分規準的時候
能有一個參考的依據
但是 這也不是強制的要求全國的教師們
都要遵照同一種課程內容 或者是進度來上課
而是老師們你可以根據現有的課程
無論自編教材 或者是各版本的教科書
透過學習轉化把評量標準延伸成
你自己的能力指標相呼應
然後適用自己的評分規準
所以 學生的學習成就評量標準
當然是適用於全國的
使用這一套評量標準,是否要改變自己的教學內容呢
原則上 評量標準可以協助老師們
更準確的針對現在的課程內容設計出來的評分規準
讓老師們 學生 家長 還有行政機關
透過這樣子的評量方式去得到一些回饋
事實上老師並不用特別的去更改你的教學進度
或是教學內容
不過 其實研究小組也特別的發現
老師在這些評分規準的建置過程裡面
都會去省思自己的課程 教學 然後也做了一些微調
讓老師們能夠更聚焦在教學重點裡面
也讓學生透過評量回饋裡面
找到不符合期待的這些問題以後
讓學生的學習能夠更有效率的去做一些調整
跟教學的一個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