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 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您在每週一的晚上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這個主題是
有關於我們的語文教育政策
這個專有名詞不知道對聽眾朋友是不是比較陌生喔
我們今天節目當中會舉例來說明
比方說 新加坡跟香港
其實跟我們台灣一樣的都是以華人為主的社會
雖然實際的情形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可是呢 在語言教育政策的討論上
有很多是我們互相可以借鏡的
對於這個議題非常有研究
我們邀請到的就是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曹逢甫教授
以及國教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的陳昀萱老師
在節目中跟聽眾朋友一起探討
在還沒有進行今天的主題訪談之前
請聽眾朋友先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我們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的機構
來協助我們蒐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那麼由范登偉同學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國際教育脈動
聽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
我是范登偉
今天在我們的國際教育脈動單元裡面
邀請聽眾朋友一起來關心
世界各國在高等教育這方面的改革
隨著大學廣設
到底該如何做創新跟改變呢
好 我們要從美國英國的高等教育政策改革開始看起
當然 另外呢
我們要看一看同樣屬於我們華文區的
香港跟新加坡是如何推動他們的外語教學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英國的大學
英國將放寬大學生在大學部裡面修課的年限相關的規定
這個部分到底要如何進行呢 登偉
英國的大學研究創新部
宣布就是說從2019年開始
英格蘭的大學可以在寒假跟暑到之間密集開課
換句話說
就是學生現在可以在寒暑假
就先修下學期所需要的學分數
如果把它修過的話
那麼學生就能夠用兩年的時間
完成原本是要花3年才能夠修完的課程喔
但同時大家要想想
如果寒暑假就要開課的話
人事成本上的錢就會需要大幅增加嘛
那因此另外一項影響
就是說 他會要鬆綁大學學費上限的相關規定喔
容許大學收取更高的費用
因為要補足寒暑假人事成本這樣子一個資金缺口嘛
來支應寒暑假老師他的鐘點費啊
還有基本開銷等等
所以我們接下來就要關注的就是
他學費跟經費的問題
想必是大家很關心的話題啊
如果說 我們的寒暑假課程
真的開課成功的話
那麼學生們跟學校在校的開銷這個部分
到底要怎麼平衡呢
目前根據粗估
如果學生像這樣子密集學士課程的話
一年學費的上限是1.1萬英鎊
幫大家換算一下 大概是45萬台幣
雖然說比起一般的大學課程
單年的學費要高出2000英鎊
但其實整體學費是減少百分之20
因為你少了整整一年的生活費還有住宿費
這也是非常可觀的一件事喔
再精打細算一下的話
其實可以節省2.5萬英鎊的開銷
所以其實對學生來說
這類密集的學士課程可以減少學貸
因為普遍很多英國學生
他們身上都是背了不少學貸的
所以唸書很貴
那如果減少學貸的話
其實進而可以節省政府的開支
而且不僅如此
這個新的政策
有助於打破大學教育的窠臼
讓大學教育其實變得比較有彈性
因為其實可以在寒暑假就把課程都先修完畢
不過如果我們來看學習效果的話
兩年內完成大學
這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隱憂呢
部分的教育專家就認為說
這樣子一個創新
可能會對維持教育的標準有一定的難度
甚至造成說教學上面的困擾
因為如果有些人他已經在寒暑假上過這些課了
那有些人可能是需要暑修或者是重修的
那整個上課制度就會變得非常混亂
那另外 如果講到創新的話
其實英國知名的電器Dyson的創辦人
就很支持企業強力主導教學
這是什麼意思
他未來目標希望就是說
由集團單獨創立一個工程大學
那這些學生不但不用支付任何的學費
而且可以領薪水
有這麼好康的
由英國華威大學的教授
跟Dyson旗下的現職的工程師
在Dyson的校園裡面授課
他們希望說大學的高等教育部分
其實是帶給學生更明確的職涯探索
好 這是一個思考的角度喔
但是也有人 不過也有人發出不同的聲音
比方有人說
高等教育的目的
好像逐漸給學生帶來了一些負擔
而不是會有實質上的幫助
那這個部分到底他們的觀點又是如何呢
美國大學院校的監督委員
最近就有一份的調查報告顯示就是說
過去的十年之間
美國大眾對於高等教育的認知不斷的下滑
而且學校內部的領導階層的整個體制
也出現非常大的問題
像是說
行政人員他們也對於改革這件事情缺乏一個共識
而且他們不在乎說
哪一種經營的模式對學校或者是學生有好處的
那麼也造成不少的隱憂
包括說 像是高教在因應大環境的改變
還有整個大學課程其實是缺少人文類的科目
我們常常很在乎說
STEAM這個科目對國家的整體發展是有非常大幫助了
但缺少的人文的養份啊
其實對於大學生來說
好像少了一點感性的部分
我們都一直在選理性的部分
也因此從去年開始
這個委員會他就發起了
推動重生高等教育價值
還有對個人跟社會方面貢獻
以及人文社會的課程
那目前發起這項活動
他們的目的希望會有些實質上什麼樣的改變嗎
其實高等教育的目的
並不只是說我要教導學生踏入職場之前
所需要做哪一些準備而已
而是希望大學的畢業生
他學會可以過有意義的生活
而且最一位有擔當 負責任的人
發起這項活動啊
不僅是要喚起整個學校的領導階層裡面
對於這個時代改革的意義
而且還要提高整個高等教育的水準
讓高等教育的價值
其實是可以被廣泛的看到
而不是說我們現在常常說
大學文憑的價值貶低的問題嗎
同時他們也希望能夠聽更多教育專家們
他們所需要的資源
讓他們能夠更有效率的為教育發聲
也就是做出一些改變
好 以上我們看到的是
美國跟英國在這個部分所做的一些改變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這是在香港跟新加坡
香港跟新加坡的語文教育政策
有哪些是我們可以值得借鏡的呢
根據清大語言研究所的教授曹逢甫的研究
就發現到說其實新加坡 香港和台灣
一樣都是以華文為主的社會
那他們的英語能力卻能夠贏過台灣
我前幾天在YouTube上面看到一個影片
以往我們對於新加坡人講英語
好像有一點口腔 叫做Singlish嘛
但他們現在英語卻講得越來越標準
反而不是像我們以前所想像那樣
他們有一個怪腔怪調
而是他們口語越來越來流利 越來越標準
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其實除了是曾經被英國殖民過這樣子的原因之外
那對採行不同的語文教育政策也有相關連的
那新加坡跟香港把學校或者是課程
採取分流的學制
也就是說
有的學校是用專門他的母語
像是越語還是新加坡有可能用馬來語來上課
那另外一間學校
他就是專門用全英語的方式來幫學生授課
但台灣一直把英語當作一門學科來上
像是他是用第二外語來學習其他的科目
來從中融入這個外語世界
曹逢甫教授就表示說
其實根據研究指出說
選擇授課的語言啊他有很多的考量
但目前看來
母語對於我們啟蒙時期的教育比較有效的
那之後 之後的話
到底是要用英語還是用母語呢
那目前還是不能夠確定的
總而言之
在檢視香港跟新加坡整個語文教育政策的同時
我們要想想就是說
我們個人對於英語的實力
不同的人要怎麼樣的方式去培養
就是自主學習的這一方面
那另外一部分就是文言文
古文對我們來說
他定位的角色到底是什麼呢
如此一來啊
我們在制定整個語文政策的大方向的時候
其實才能比較明確的找到方向來做實施這樣的一個政策
好 今天我們也非常的榮幸
能夠邀請到清華大學的曹逢甫教授
來跟聽眾朋友針對語文政策的實際以及優缺點
還有我們可以漸進的地方來一一的闡述
歡迎聽眾朋友繼續收聽
非常感謝您
我是謝若男
我是范登偉 謝謝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世界各國的語文教育政策是如何訂定的
而且非常榮幸我們能夠邀請到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曹逢甫教授
曹老師您好
你好
另外一位來賓是國教院的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的陳昀萱老師
陳老師您好
主持人好 各位聽眾大家好
是 我們談到這個主題
這個是語文教育政策
可能對一般聽眾朋友來說比較陌生一點點
所以我們是不是能夠在節目一開始
我們先請曹老師來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
語文教育政策它研究的
包含它的重點
它的研究內容到底是什麼
他跟我們一般聽眾朋友有些什麼樣的關聯性呢老師
這個語言教育政策
就基本上研究的就是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頭
我們一定會有一些語文教育方面的課程
也會引進一些特別的語言等等就是
需要我們在這個教育體系裡頭
花一點時間跟精力去培養我們這方面的人才
這一個一般的講起來
我們這個最重要的關心的問題
就是說這個語言它在這一個教育體系裡頭
它要扮演什麼角色
我們希望它能夠
變成說我們引進的一個語言
像英語
那麼這一個英語在我們這個教育體系裡頭
它是一個外語
原先這是個外語
對 以前是國一才開始
現在小三就開始學習了
那麼這一個
這個也是牽扯到我們剛才講的問題就是
也牽扯到就是說
我們為什麼要提前到小三去學習這個英語
對
我們的作用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覺得有這種需要
特別花這麼多的時間
來培養這一個學生的英語能力
就是一個牽扯到就是說
這一個教育體系裡頭
需要有多少種的語言
當然這個一般講起來
就是說這一個
這個國家的語言是這個國語等等就是說
這個是一定要的
第二點也就是
我們需要用這個語言
能夠培養到哪一種程度
就是說這個東西也是我們最重要的考慮
像英語
最早我們只是把它當作一門功課
一門科目來教
一直從國一開始就是這樣子教六年或者是七年
直到大學一年級這樣子就完了
後來我們發現這一個
跟著這個世界趨勢的不同
大家越來越重視英語
因此它在教育體系裡頭扮演的角色
就擴大了很多
中間最有爭議的部分
就是這個英語要不要把英語來做我們的授課的語言
最近譬如說這個大學裡頭
大家就是流行使用英語做授課的語言
那就是因為整個社會環境的改變啊等等
還有我們的求學的方式呢
隨著這個英語的蛻變世界語言
變得越來越重要
因此大家就覺得
再加上最近的一個最大的助力
就是來自於我們需要招收外生
我們本國的學生你還可以說
本國的學生就是你用國語
或者是現在我們這個中文
來當作授課語言應該沒有問題
就是語言問題也許我們回頭還可以仔細的來談
但是這一個以現在的這個
整個世界的教育趨勢來講的話
我們大學似乎是所有的比較先進的國家都是對外開放
因此呢就是說這一個
我們要對外開放你又不可能說這一個
只用中文
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懂得中文
對
把中文來做你的授課的語言
因此唯一的選擇就是用英語
但是英語 這又來了
就是說我們的老師不太習慣這麼做
英語教學
用英語教學
用英語授課
雖然他們有很多
像我一樣都是在國外拿的這一個博士學位
博士學位啊等等
那當然他們帶一個有很多這個英語
被拿來做授課語言的這種經驗
他們能力應該有的是可以肯定的啦
但是現在我們要招收外籍學生
這一個問題就是
要看看這一個老師有沒有這種能力用英文來授課
這一個外籍學生有沒有這種能力用英語來接受教學
這中間的落差是蠻大的
我們一向以為就是說這一個
就是說中研院在開始這一類的課程的時候
他們也想得很簡單
就是都只要說我們的老師用英文授課沒問題
外籍學生來到這裡應該也都沒問題
其實問題很大吧
我想陳老師在擬定這相關的主題
希望我們今天曹老師跟我們分享很多的時候
當初在設定這些主題和想法
是不是也分享給聽眾朋友呢
當然第一個就是我們剛才有提到
因為老師曹老師他在語言教育政策
這方面不只是研究上面學有專精
那因為老師過去也是擔任這個國語會的主委
那也是我們很多現行就是政府相關部門
在推動語言政策上面的專家
那我們剛剛提到語言政策
其實不只是國外的語言政策
老師提到英語
還包括像本土語文
所以我們平常其實
就是主持人剛剛有提到
我們很少講到這些題目
那至於這些題目
至於這些政策是怎麼形成的
很多聽眾可能都會覺得說
可能是天外飛來一筆
其實不盡然
是我們很多元政策的專家
他們有經過很嚴謹的這個過程
然後經過大規模的調查
老師因為本身有從事過
相當多的大型的國內的原教育現況的調查
所以在就是希望藉由這個機會
可以請老師來跟我們分享說
不僅是國內的語言教育政策形成的過程
跟國外的語文教育他們是怎麼推廣
這個因為老師是專家
所以我們希望把握這個機會
非常難得有這樣一個機會
那所以今天是不是也可以
請曹老師跟聽眾朋友舉一些國家的實際的例子
他們是怎麼樣演進的
他們著重的重點內容
還有他們跟我們之間有些不一樣的地方
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鏡
我們是不是先舉幾個國家的例子
來幫助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了解呢
基本上我被要求也是這個
其實主編這一個
有一本這次就是國教院他們這一個編輯的就是
各國語文教育政策的情況的了解
就是這一個
我覺得我們的重點有時候有一點點不是那樣的
因為大家所謂這個國家語言教育政策
就是到底指的是什麼
那麼我的比較狹窄一點的看法就是說
比較專門一點的看法就是說
我們在這個國家裡頭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頭
我們需要牽扯到多少的語言
這些語言譬如說
我們在現在台灣就是說
我們有國語有這一個本土語言
有這一個英語
真的 就是說這一個
這些語言到底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頭
扮演些什麼角色
各個語言的這個
因為他在這個國內的整個情形裡頭
扮演的角色不太一樣
因此呢
我們對於他的要求
或者是說在他身上
在這一個語言身上
加註的一些教育的時間跟這個也是不太一樣
基本上這個政策方面可以分成3種
一種就是這一個
把它當作一門功課來看待
喔 一門科目
一個科目
那就以前有的都把英文當作一門科目
就像數學跟這個生物 物理
或者是化學一樣
就是說當作一門科目
可是語言它有一個跟別的科目非常不同的地方
就是說 這一個你教學的時候
你需要實際上用一個語言來教
教這個科目
對
教這個科目
所以這一個當英文的重量不是那麼高的時候
我們就是經常從後來的國一開始
就是說每個禮拜給他三個鐘頭啊
到高中的時候給他四五個鐘頭啊等等
就是當作一個科目來看待
那可是隨著社會的改變
大家已經越來越覺得這樣子不足
不足的的原因就是
因為這個語言英語
隨著不斷地功能不斷地擴大
已經變成一個世界語言
然後很多科技
很多跟這個經濟活動有關係的東西
都需要使用這個語言
那我們在台灣
雖然是我們雇主這裡
別的事我們不是說不管它
不可能的事情就是說
就是說我們需要國際貿易
需要國際的外交等等
一些活動對不對
那你現在這個共同使用的語言
最多的情形還是這一個英語
因此呢 國人英語的能力
就會覺得說好像有一點不足
因此就是說需要什麼加強
需要加強就是說
第二個問題就是說
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門功課
第二個就是把它當作一門授課的語言
授課的語言
授課的語言就是說
用它來教別的功課
比方說 用英語來教數學
用英語來上物理
這就比較大學以上啦
對不對 比較可能性高一點
這個看各個地方不同
看各國
有一種情形就是說
新加坡從小學就開始上
新加坡從小學開始就用英語授課
因為它是官方語言
香港基本上也是從小學就開始在學
但是這個把它拉
把它當作社會語言大概是在初一以後的事情
老師您剛剛講的官方語言
授課語言跟社會語言是不太一樣的
純粹從教育體系來看的話
一個是把它當作一個一門功課
第二個把它當作一個別的功課的授課的語言
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就是說
我們也許在體系裡頭並沒有這樣的安排
但是有時候覺得在某些領域裡頭可能需要這個語言
能夠達到什麼
能夠達到溝通的這一個叫做literacy
就是這個
素養
就是說能夠用這個語言來進行口語跟書面溝通的能力
所以最主要是這三個部分
那這一個 原來我們拿英語來講的話
最早就是純粹把它當作一門學科來認定
可是後來發現有很嚴重的不足
因為你要譬如說這個經濟活動或者是外交活動等等
現在我們需要進行大量的這方面的工作
可是我們在這方面的英語的人才
顯然就是很不足的
因此你就沒有辦法跟亞洲
譬如說新加坡跟香港等等相比擬
這個在國際的活動
國際的經營方面是很不利的情形
是 所以談到這裡我們非常的了解了
是不是我們能夠由世界各國
比方說香港
老師說的新加坡
那麼他們的優點跟缺點做為借鏡來看看
我們現在現行的狀態又是如何
我們在音樂過後回到節目當中
我們再請曹老師跟陳老師來跟聽眾朋友繼續的分享
Open your mind
就愛教育電台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
跟聽眾朋友一起來分享
我們的語文教育它的政策的形成和它的規劃
那麼我們舉出世界各國的一些例子來幫助聽眾朋友
更加的認識和了解
邀請到的是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曹逢甫教授
以及國教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的陳昀萱老師
在節目中一起來探討
節目前段我們稍微對語文教育政策的內容
跟它進行規劃的方向有些初步的概念之後
我們是不是能夠繼續請曹老師來跟聽眾朋友
舉一些例子
比方說前段您有提到香港 新加坡
是不是實際的把他們的優點和缺點
以及他們現行的做法
來讓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了解呢
最早我選香港跟新加坡來做研究
最主要的原因
他們的背景跟台灣是比較相似的
當然也有絕對不同的地方
那麼這兩個地方以前就是英國殖民地
因此英語在他們的整個的教育體系裡頭也好
甚至於政治運作等等
都是佔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那我們相對的沒有這方面的壓力
但是隨著世界不停地演變下來
英語在這些方面的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因此他們繼續的看重
非常著重英語教育的地方
那我們也對英語教育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越來越吃重
我們先來看看新加坡跟香港的情形
這兩個地方我想他們因為他們的英國殖民地的背景的關係
從一開始雖然都有他們講的母語等等的一個伴隨著學校
但是也都有國家積極扶持的一個以英語授課
他們的做法的一些學校
這種情形就是說
他們學校裡頭
至少有 我們就講中文好了
就是中英雙語的一種現境
有了這個情形以後
你就會發現到底授課的語言
應該選英語呢
還是應該選中文
選中文有它一定的好處
就是因為這個都是當地人的一個母語
in some sense
就是說這個是當地人的母語
所以需要在培育方面所下的功夫會比較少
在台灣的情形尤其明顯
因為我們從開始幼稚園開始就上國語課等等
因此在這方面需要花的時間就會比較的少
英語相對的是沒有基礎的情況之下
所以就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香港跟新加坡的情形
他們兩個是有點類似
那跟我們是
最主要的不同就是說
一直到最近才覺得有很大的壓力
需要拿英語來做授課的語言
這兩個地方基本上就是
他們實施的都是所謂的中英的雙語教育
但是問題也不是這樣子就解決了
英國政府撤以後
留下來的空缺
到底是要怎樣來進行他們的小學教育
中學教育跟大學教育
這個就有很大的爭議
剛才我們舉的是香港跟新加坡的相關例子
我相信它一定有些優點跟缺點是值得我們來學習的
或者是值得我們來借鏡的
曹老師是不是可以跟我們聽眾朋友來分享一下
因為我們台灣特有的一個現象
所以很多的教育語言政策常常會互相的影響
那我們看到新加坡跟香港的例子
它是不是有些優點跟缺點是值得我們來認識了解的呢
那我簡單的說一下
就香港的情形來講的話
香港語言教育規劃的優點
第一點是一般的市民跟家長
對於政府的這種規劃等等是非常關心的
他們的討論也是非常熱烈的
我手頭上就有好幾本
是他們的學者的論文集結出來的一些書本
那第二點就是
跟亞洲的英語水平它是名列前茅的
可見它的重點對於它的在亞洲的競爭力來講
事實上是很有幫助的
第三點就是說
語文教育政策規劃對整體政治經濟的影響
也是很大的
香港在這方面講得很好
它現在基本上是兩文三語的一個政策
不過這一個政策當然也有它一定的麻煩的地方
因為剛實施沒多久
我想如果我們下面還有空
我再來談談這一方面的問題
兩文三語是中文英文
中文跟英文
三語是
三語是就是普通話 廣東話
粵語跟英語
好 兩文三語
好 這是香港的優點
就是說至少在族群方面
或者是說他並沒有像這個新加坡一樣犧牲了方言
對不對 他至少廣東話還保留著
香港的另外一個規劃的缺點
一個缺點就是他以校為規劃的單位
你讀哪個學校
我現在是中文學校
中文授課學校
英文授課學校
那是不是裡頭所有的學生都英文授課的話
英文程度都夠好
是
是不是這個
那香港的學校的這個範圍
就是說這個能力跟教育的好壞等等的
這個是很大的
就是說以學校有它很多不便的地方
他們現在規定
你學校可以招收到用英文授課的學生
到達85%及以上的話
就規定全校可以用英文
英文授課
但是這個是一個硬性規定
而且這一個很沒有彈性的規定
好 所以他們是以校為單位
就是校為單位不是以個人
這點是不好的
這個中英分流的時間
還嫌太早一點
根據最近大家在這方面的研究來講的話
至少曾榮光
中大的一個教授
他的主張還是中4會比較
就是延後到中學四年級
當然你可以從中
之前就要去做準備工作了
對 前面有準備的時間
對 對
但是到中4
正式的分流在中4
他們有很多為了方便起見
就是把分流的標準定在你的英文能力
這個有一點不太好
就只看英文的能力
對對對
應該更全面一點的
譬如說如果覺得試上還不太可能做到很公平的話
至少也許數理科方面的這種也應該參考
香港的情形
香港的部分
新加坡的情形呢
相對的 新加坡我們剛才講
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
他有四個不同的族群在
現在又要實行雙語的教育的話
他原來的母語跟英語
這方面的如何達到一個平衡
這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
但是他現在設計至少可以不犧牲掉
譬如說少數民族的語言跟它的文化
譬如說這個馬來
馬來對他們的壓力一直很大
因為它原來是馬來共和國的一個神啊
是
現在獨立出來
附近都還是說馬來語的為最多
族群共榮共存的一個處理上
我覺得他們處理的不錯
那麼第二個就是分流的
學生的分流的分配問題
他是以學生為單位
跟香港以校為單位是不同的
對對對
所以他彈性比較大一點
在儲備人才厚植國力方面的成效來講的話
英語能力來講
他現在無疑的就是亞洲之冠
而且他們你看這個他們的反彈也比我們要快的多
到現在為止
大概從金融危機以後
金融海嘯以後
這個反彈最好的情形還是新加坡
這是他們的優點
他缺點當然也有
任何規劃都會有優點跟缺點
缺點就是
為了達到族群和諧
就犧牲了很多華人的方言培育的問題
大家規定 你即使學校教也是教普通話
像是閩南語就比較犧牲掉了
就忘記了
沒有時間去照顧了
廣東話客家話也是
也是一樣 對
家裡不講就會沒有辦法用
所以這個趨勢很明顯的
我也看過他們的調查
實施了二十年以後
受傷最深的是這些華語的方言
地方方言
有一部份跑到國語去了
有一部份跑...很大一部份跑到英語去了
就變成是說 家裡說的話母語
好可惜
這個是很不好的
第二點就是說
我女兒工作從小三就開始了
哇 更早欸
更早
香港是中一對不對
現在他們小三小四
小三小四...
就分流
不過因為他的
他有必要因為他的義務教育只到小學為止
喔 對
他義務教育
如果在這之前不分好的話
這問題不是這樣了
所以實際的分流大概還是在中學以後啦
不過這個規劃等等
先前作業大概國小小三小四左右
第四點就是
一般市民相較於香港發表他們的意見
關心的程度來講是遠不如香港
喔 是
那當然還有比台灣還好一點
我覺得這個
很明顯的是台灣的
我們的人很多家長大概連
為什麼要這個實施這個所謂的雙語教育
不是中文在這裡用的好好的嗎
但是隨著社會的改變
我剛才已經講了
英文的重要性越來越大
那要達到國際競爭能力
現在這樣子看樣子
台灣的情形也會進行某一種改革不行
那至少因為少子化的關係
我們現在也要招收很多外籍的學生
外籍大學生是來不及接受我們的華語文教育
到達能夠可以應用自如的這種情形
因此非用英語來授課不行
但是我們教育體系來講是還沒有到準備好的一種情形
因此這就是說為什麼這個也會帶動
我們台灣的整個語言教育政策規劃的工作
好 到底有哪些影響性
以及我國現在的語文教育政策現況又是如何呢
我們在下一段節目當中
再繼續請曹教授跟陳老師跟聽眾朋友一起分享
教育觀測站
國際教育心動線
那麼今天節目當中
我們邀請到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曹逢甫教授
以及國教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的陳昀萱老師
在節目中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我們的語言教育政策
老師可是我們有很多的
像原住民族語言啊客家語言
我們還保留到這個部分
在學校任教的教學時數裡面
其實有專業的課程
所以我們來看香港跟新加坡
您剛舉了他的優點跟缺點
那回頭來看我們呢
我們自己現在現行的這些狀況
也會讓很多家長會擔心
我們的英語學習到底要從什麼時候開始起
雖然我們從以前的中學一年級
現在提早到小三嘛
那剛才我們聽到新加坡就小三小四
好像又早了一點
因為他們國民義務教育到小學這個階段就結束
所以我們是不是把我們的現況
跟我們的優勢也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呢
我們的優勢就是說因為漢語就是所謂的國語
在很久很久以前
我們就已經決定要拿它來基本上做授課的語言
所以一路上來
最早到甚至於到大學也是這個樣子
大學研究所都是這個一路來都這麼做
那這個東西不是沒有代價的
繼續使用國語來做這方面的工作
在某個程度來講的話可行的
但是世界上能夠達到這種程度的語言並不多
那英文當然沒問題
但是最近也有一些壓力
電機或者是電子科學等等
computer傳播資訊之快啊等等
三天兩天都給你冒出20個新的詞彙
新的專有名詞
我們有時候要趕
有時候也蠻吃力的
但是英文是好像是得天獨厚
因為他大部份的名詞都用英文來做
所以他調整就很小
那還有很多科學的論文啊等等這些東西
現在基本上也都使用英語
網路的傳播的來講的話
也是有人做過研究
他說 你為什麼不學馬來語
馬來語是你的母語
他說我如果學馬來語的話
我一年平均下來大概只能看17頁的馬來語的文件
速度立刻放慢
我的速度就是看沒有東西
沒有東西看
那英文的話我可以3000頁
這個學習上就有差
落差了喔
這個有很多資訊的傳播
現在都還是靠以英語為主
因此英語在科技的時代
現在我們的時代來講的話
很多人的選擇就是說這個
因為他可以懂了英語以後
你可以接受的資訊的技術是無窮盡
但是如果你懂一個很小的非洲語言
真的是一年看不到3頁
在我們這方面也有一些壓力
這個壓力再加上最近教育整個情勢的改變等等
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
要把英文拿來做授課語言的呼聲一定是很高
可是我們的教育體系要改革的話也是很慢
從小三開始教授英文
到現在為止這個效率怎麼樣
看樣子還不是那種趕得上這種需求的
是不是要額外做一點
另外還有一個
就是大家現在在談的
我們在外交經濟方面在貿易方面一些談判
除非有專門的人才
來做這方面的工作
要不然的話
整個是有點吃虧的
至少打不過香港新加坡
因此還是有某一種壓力
要把英文當作一個second official來維持
第二國家語言
或者官方語言的這種呼聲
我不是說我贊成或是反對
我們現在只是說
似乎是這個時間點是到了
我們需要做什麼
進一步的評估的必要
的確是
不管最後的決定是什麼
我覺得這一個
這個是因為社會的變遷等等
局勢的改變等等
使我們在這方面有增加了很多這方面的壓力
那因此也是增加了一項
讓我們需要再停下來繼續的
來審查一下看看我們的局勢改變
是不是應該做一些必要的因應
那如果需要做必要的因應的話
我們要對我們的教育體系會產生多大的衝擊等等
我們有沒有心理準備
還有適時的準備
的確
當然這個議題是剛報出來
但是我覺得不是空穴來風
而是說可以感覺到也許有必要再做進一步的改變
對 是
全面性的 通盤性的一個考量
通盤性的考量
對 張老師是不是也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
就是說我們對於收音機旁的家長們
他們一定是非常關心
不管是我們中文的語言的學習
或者是英語也好
那既然我們要面對整體的一個新制發展
在這個學習點之前
比方說
我們是小三開始來教
在這之前的心理的準備
和在這之後我們的視野跟心理的準備
因為可能在學生來說
他還是 欸我考試考的好
像曹老師說
我還是只是把它當成一個學科
一個科目的成績
可是我覺得在心理上
我們是不是要重新做一個調整
您的建議是什麼呢
我相信很多家長跟我一樣
我自己也是家長
就是會對於小孩什麼時候要學好英語
跟我們怎麼樣保持自己的母語認同
會有一些掙扎
所以其實現在有一些趨勢
很多家長會把小朋友
很小就送進幼稚園
就是雙語幼稚園
甚至純美語幼稚園
其實這個在某一個方面
當然因為越早介入
對於大腦就是提供不一樣的語文刺激
對於大腦去習慣適應那個語言
其實是有幫助的
但是我是比較希望可以提醒家長的是說
其實語言它最重要的基本的功能
尤其是在早期的階段是傳達自己
小朋友自己的需求
然後跟家長建立一些親密的互動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
其實還是會鼓勵家長
先讓小朋友習慣熟悉自己的母語
會比較好
那當然我們不是說英語不重要
而是說我們怎麼樣就是在這個母語使用的過程當中
剛才曹老師有提到
就是你學習語言是由一種去學習另外一種
那我們怎麼樣讓小朋友對於學習新的語言
我們假設是英語好了
能夠抱持著一種比較學習的興趣
然後能夠一直刺激他
覺得說學英語是很好玩的
像老師剛才有提到
其實英語是世界之窗
你會了英語
你就開啟了許多不同的可能
但是在這個之前
我們並不是說要強迫小朋友每天一定要去
上什麼課啊
或者是ABC一定要會多少
而是去讓小朋友知道說
其實語言是可以幫助我們
認識很多不同的事物的一個可能
那當然同理可證
英語不只是英語
還有很多其他的語言
甚至我們台灣的族群有不同的多元族群
對
所以怎麼樣抱著這種
不同的族群有很多新的事物可以學習
那我們怎麼樣去尊重
家長其實我會個人比較建議的做法
就是保持小朋友學習認識不同語言的開心快樂的這種心情
那等他進入學校之後
其實學校有學校的老師們
然後教育體系會慢慢就是引導小朋友們
比如說我們現在講小三
當然不同的研究會有不同的建議
但是現在比較公認的
或是說比較合適
剛才老師有提到那個國外的例子
有一個香港的例子
是建議中四
對
其實這個都是慢慢可以調整
但是因為這個學校的制度
必須要配合的就是老師也有提到
資源
還有整個體制要調整
這個都比較沒有辦法一蹴可及
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
就是保持樂觀開心的學習新語言的那種心態
這樣小朋友學習新事物的時候
就會比較自然而然的接受
是
最後是不是請曹老師跟大家說明一下
我們中文要學習
英文從小三開始
但是前面可能提早這個工作很多
那又還有族群的語言
可能在學校有選修的機會
感覺上我們要花很多得時間跟心力
所以在一個學習語言教育上的這個部分
老師不是不給我們家長啊
也健全一下我們的心情
到底應該如何去確認呢
有一點
有一個教文組織
聯合國的課教文組織
這一個很早在1950年左右
有一個專家會議裡頭
就一再肯定就是母語是孩子在幾門教育的時候
最好最好的工具
這很容易想像的啦
那個時候孩子只會說他的母語嘛
對不對
所以說那你又沒有別的語言能夠拿來做授課語言
取代 對
所以那個階段絕對應該使用母語
那麼如果這樣做當然也對母語的保存會有蠻大的功效
所以我覺得應該回歸到這個概念
跟學生跟家長也好老師也好
跟學生溝通的時候
最早最早階段應該是回歸到母語
這樣子的話
就是說國中不會有障礙
他一面學習一面對他的母語的使用
也就是建立起來了
然後到後來以後
經過多少年以後
到底要選用什麼做你的授課的語言
就有種種考量在
種種考量在
我這個總共文章裡頭提到的
有五種重要的考量
第一個就是表達跟溝通
你要使用哪一個語言
在學生的表達跟溝通方面沒有障礙
第二個整合跟認同的問題
你要認同哪一個東西做你的文化傳承啦
身分認同的標示等等
這東西也不能加以破壞
第三個就是學習跟知識的方便性
剛才已經提到蠻多
就是英文
事實上無論如何來講
現在在這個世界裡頭
是學習別的知識的別的科目的最方便的語言
第四個就是經濟能力的提升跟社會流動的保持
因為你比如說這個歐盟現在唯一承認
不是唯一的就是說
他的原來的母語他承認的
另外一個共同的還是英語
所以歐盟裡頭一定要求至少兩種語言
東協現在唯一承認的是英語
所以你要到東協工作
你一定要英語
最後一點就是因為全球化的很快就是說快速發展
所以這方面給英文繼續有很多的學習的機會
也迫使他無限制的擴張
對這個趨勢
現在最重要的一個影響還是華語文
我們恭喜你
華語文至少在這個地方至少還扮演某種角色
越來越多的小學孩童開始在學華語
那這個趨勢
也是我剛才沒有時間多談
但是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
對於我們華語文的保存跟文化的傳承來講
最有利的一種情形
對 也是在這個時間點
非常重要的
是 老師特別講了這五點
表達溝通還有我們整合的認同
以及學習知識的方便性
當然很重要經濟能力的提升
以及社會流動的保持
還有全球化對於我們不管是英語跟華語文的重要性
在此時此刻它是一個全面性的擴張的
我們今天也非常感謝曹老師跟陳老師
撥出時間在節目中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也讓我們更加認識世界的語文教育政策
及回頭來看到我們自己的優點缺點和我們進步
還有我們思考的空間點
到底是在哪裡呢
謝謝曹老師也謝謝陳老師的分享
謝謝兩位
謝謝主持人 謝謝
同是我們要感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你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六點零五分
按時收聽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你晚安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