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 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您在周一的晚上一起收聽國際教育心動線
12年國教呢它的課程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成功關鍵
就是有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
這樣的一個專業社群到底應該如何運作
身為校長和學校的行政人員
怎麼樣來協助老師們成立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今天節目當中主訪談這個單元
我們邀請到的是基隆市東信國小的王佩蘭校長
要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怎麼樣建立起共同的語言
怎麼樣有藝術家的觀感
怎麼樣來賦權授權分權
怎麼樣進行有研究取向
這種聚焦的學習策略
來幫助所有的老師們
進行專業的社群營造呢
好在還沒有進行這樣的一個主訪談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先收聽
由我跟登偉來為聽眾朋友特別蒐集資料整理的
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
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機構
來協助我們收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大家好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我是范登偉
提到數學這個科目
不知道登偉會不會像我一樣很害怕
我很害怕
我以前考試的時候我真的很害怕數學這一科
這一科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夢靨
需要有強大的邏輯能力跟計算過程
我們才能夠完整的回答一個數學的題目
在我們今天的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裡面
我們就來看看
其實不只是我們兩個害怕
台灣的學生也害怕
包含法國美國甚至是加拿大的教育當局
都很頭痛
想要修改數學教學的課綱
期待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我們先來看看在法國
法國的小學生他們的數學目前素質普遍低落
到底要如何提供藥方解決這個難題呢
法國不僅是小學生數學能力在國際排名當中是墊底的
而且學生普遍對於自己學習的自信心不足
再加上法國的小學老師
他平均接受數學能力的培訓時間只有18個小時而已
所以這三大主因就導致
法國小學生他們的數學素質能力普遍都比較低落
也因此法國教育部長就委託
曾經獲得過國際數學獎的議員和數學總督學
來真的要找出一個方法來對症下藥
這個要先從我們老師培訓時數不足開始救起
現在法國初等數學教育最缺乏的
興趣就是學生不想學
那老師也不喜歡教
這就是一個最慘的狀況
學生的部分在於他們把數學純粹當作考試的工具
許多老師只有一些文史的背景
數學就不太是他們的專長
法國教育部就認為應該要把老師的培訓的
數學時數乘上5倍
這麼多
也就是有差不多90個小時
才能夠彌補現行制度的缺失
這到底是不是良藥呢
其實法國對數學教育的改革
都認為應該效法新加坡的教學模式
用科學化的方式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有效嗎
針對數學教育改革
法國教育部他們就認為新加坡的教學模式
不僅非常科學而且也很實際喔
在新加坡他們怎樣子教數學
第一個是要激起孩童們學習這個數學的興趣
教學分成三大步驟
第一個是數學概念的具象化
具體化之後
再來要靠自己的概念把它應用到題目上頭
大概可能就是台灣學生最害怕的應用題
題目落落長
要找出什麼樣的關鍵字
透過觀念把它應用到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一步啊就是要把自己所學的概念
還有演算的步驟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也就是說你已經有一定能力可以去教導那些
還不熟悉這個應用題目的學生
把自己所學的用表達方式做理解溝通
法國的數學家就評論說
這樣子教學在新加坡的效果非常的卓越
但是只有在老師帶動能力的足夠情況下
在法國才會能夠有效發揮
總而言之還是回到說老師的培訓時數
還有老師的數學背景是不是夠
才能夠應用新加坡教學模式提升法國孩童他們的數學能力
好我們接下來看看這是加拿大
加拿大的亞伯達省要怎麼來修改數學課綱呢
有沒有什麼實際的補救辦法呢
我想聽眾朋友在考聯考指考或是學測等等不管任何的大大小小數學考試
我們都規定說
不能把計算機帶進考場
可是在加拿大亞伯達省他們竟然可以把計算機直接拿進去
大啦啦就開始計算他的那個數學
所以啊大部分的調查就發現說
2015年的亞伯達省就有2500名15歲的學生
參加PISA的測驗
可是數學成績卻是十年來最低
而且還在持續下滑當中
也因此要開始針對這個考試進行改變
現在數學大考只有選擇題的題目
也因此那麼亞伯達省課綱就會開始要恢復應用題的項目
那麼學生必需要寫出計算過程
當答案錯的時候
他們才能夠回去看他們計算過程的邏輯哪裡有錯
那麼還有希望學生就是不要過度依賴計算機
因為他們現在學生平均的心算能力
其實也是非常低落
是因為他們可以把這計算機帶到考場裡面去考試
所以就依賴計算機成性了
所以這也面臨到科技跟我們實際的傳統的能力
都相結合
心算能力
有計算機的輔助他們就不用心算能力了
對所以基礎還是要扎根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到這是美國各州來修訂共同核心標準
先前一度面臨危機共同核心標準
現在修正過後呈現什麼樣的風貌呢
新版的共同核心標準著重在
越高年級的教材複雜性
確保學生依照年級的不同來接觸到難度逐漸遞升的閱讀內容
那閱讀內容就本質上而言
大多數州的英文還有語言藝術新版標準
都保留州中核心中的核心
不過數學方面卻發現有五個州
缺乏能夠讓學生成功破解數學魔咒的要素
也非常受到那麼當地的數學專家的抨擊
那麼這一個抨擊就表示說內容太多
而且是難以理解的舊版標準
他強調沒有數學的建構
缺少統計等等這些主題
讓不少的老師對於新式的測驗都感到非常的憂心
接下來我們看看在國際數學跟科學趨勢的研究報告當中
針對全球2019年數學教育的我們注意的細節嗎
這叫做TIMSS的數學跟科學趨勢研究
是以四年為一個研究週期的機構
針對數學還有科學的教育來進行評估成就
2019年也就是明年的評估架構
是24年來不斷更新改進的數學還有科學評估成果來做為依據
那架構啊以內容還有認知這兩個方向作為主軸
內容方面其實是需要對主題內容進行評估
那認知方面需要評估學生在參與內容作業的時候
他們的思考過程
那這個組織到底是希望透過什麼樣的研究來幫助我們的同學們
提升數學跟科學學習的效果呢
這次的研究啊
主要方向其實非常廣泛
包括有幾何代數統計等等這些學數學方面領域還有
還有生化地科等科學內容的研究
透過線上資料的監測器還有線上的評分系統喔
來提升管理還有開發的效益
那除此之外
其實有鑑於開發中國家的文盲
還有算數程度比較低落
於是他們就成立了掃盲跟算數評估這個系統
希望能藉由數據來設計適合他們的課程
還有評量方式
來廣泛的幫助各國評估自己學生他們教育水準
甚至提高學生的閱讀
還有數學學習成果
我們看到世界各國
都非常重視這個數學新課綱的素養教材設計跟評量
非常感謝聽眾的收聽
請聽教育瞭望
聽眾朋友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在週一的晚上6點05分按時來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12年國教的課程發展
它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立和運作
校長們要如何來營造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這個議題我們今天特地為聽眾朋友邀請到的是
基隆市東信國小的王佩蘭校長
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校長你好
校長我們剛剛提到了
很重要的一個成功關鍵就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那到底什麼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我們藉這機會請校長來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呢
剛剛所說的12年國教很重要的是
老師的社群發展
這是非常重要
因為教學最重要就是老師
老師在學校當中
他其實是最需要做互動改變的一群
因為他們改變孩子才能改變
所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其實就是teach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rofessional這件事是很重要的
專業
因此在專業學習社群這件事
對學校來說推動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什麼叫做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PLC
他就是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是
學校中有一群有共同的理念目標願景這三個部分是非常重要
那在針對於提升我們教學的成效
所組成的教師學習跟成長團體
這個地方很重視共同的信念目標跟願景
也就是在12年國教的時候
我們希望孩子是終身學習者
老師當然要有這樣共同的目標
學校當中這一群老師他形成一個共學的團體
這就是我們說的
有所謂的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那這樣的學習社群一定有他共同的一個特徵
那我們是不是仔細
或者舉一些實例讓聽眾朋友更加了解
他的相同特徵是什麼呢
這個非常重要
因為community它本身概念
就是一群人來這邊共學
但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跟一般的社群有什麼不一樣的特點
一般的社群比方說我們一起學習畫畫也算一種
是人組成在一體
為了共同的目標就叫做一種社群
就向你剛才講的來學畫畫
大家一起談談孩子們的育兒經
一起讀書會
這都可以算是一個community
可是如果他要變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它有一些特徵
好的
一個特徵就是要有共同的價值觀跟目標
以教師來說
當然是成就孩子
他是一個共同價值觀跟目標
這個目標在12年國教的立場當中
當然是希望孩子們有更高的素養
要去形成一個終身學習者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第二個很重的地方是
我們要聚焦在孩子們的學習
就是他的learning process
在以前的學習社群
我們還沒有把他稱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時候
有很多時候可能是在於
我們自己教師的教學技巧的發展
可是現在我們希望老師是著重在學生的學習
因為孩子的學習歷程
他成功與否
才是這個教育成功最重要的部分
我們才會講說不是教完了
還是要把孩子教會
所以聚焦在學生學習歷程這件事
他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一個很重要的特徵
第二個特徵
那第三個的話是
他要能夠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探究
教學實務跟現況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老師們他們聚在一起的時候
他們能夠共同的去討論
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
發生了什麼困難
什麼問題
甚至於他有什麼樣的成就
在他的教學歷程中的那些歷程
那跟他的現才的現況
那通常在學校操作的學習社群
其實有很多類型的
我們可以談
都是針對教學現況
這個是很重要的
第四個我們要談的是說
他們會在這個community裡面
他們很重要是願意分享學習的經驗
也就是說他自己本身的教學經驗
像以前我們在做教師進修的時候
通常老師都是被動
他就是坐在那邊
然後聽一些專家學者
來跟你分享一些教學的專業
可是在社群的這個概念
他不是
他希望每個人都是貢獻者
他就是每個人都會願意去分享
他自己的經驗
不管是成功的或者是失敗
都是分享
因為在這個社群當中
他們本身有很大的安全感
所以他如果彼此分享的時候
就算是失敗的經驗
可以立志於下一次成功
一個基礎
所以要分享實務
分享實務
分享自己的經驗
然後再來呢
是他必須要有行動性跟試驗性
什麼叫行動性呢
就是說在我們在操作教師專業發展社群的時候
就叫專業學習社群的時候
他會鼓勵老師不斷的滾動式修正
也就說這個community
我們集合在一起
針對討論教學中的某一個歷程
那這次討論的結果之後發現
真的可能有改變的契機
或者是你有另外一種方法
他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
那老師回去
他就把這個行動性
他會藉由這個學習社群大家討論的結果
帶回他的教室
再進行修整
然後再重新的滾動式的修正
他自己的教學策略
那這樣他對他的教學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這個是很重要
另外一個是
他能夠有持續不斷改變的動力
就像我們剛講
他是一個滾動式修正的歷程
還有一個很重要是
最後一個是
他要檢視他實踐的結果
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說
教師專業發展社群他的特徵呢
很重要的是
他不只是有共同目標
聚焦在學生學習
而且他要有歷程
歷程過程當中他還要不斷的回到他的教室去做反思
然後有行動力
然後最後要去教予學生學習的成果
這個是跟一般的社群比較不一樣的
校長這樣說明之後就比較了解
教師專業社群的確是非常的不一樣
校長有提到這個協同合作的部分
關注的目標是在學生的學習
就是我們學生
我們希望他學會什麼
或是他什麼已經學會了
那他不會地方要如何的修正
這樣的一個期待跟之前的期待
有些不一樣的地方嗎
應該是說
因為我們知道每個老師呢
他其實有不同的學習背景
他自己的學習背景
他有不同的專長
所以在社群的互動當中
你會發現有一些互補
或者是經驗互相交流或碰撞的情況
因為有的有些很專業的老師
他可能他在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
他會用他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解決
可是在社群中
可能有不同個性的老師啊
不同專長的老師
甚至於發現我們以前在操作的時候
那個跨領域的教師社群
的碰撞出來更多
比如說你學文科的
跟學理科的
他的思考的歷程模式就不一樣
不一樣
所以就會變成可能在你的身上是一個問題
可是在別人的身上
他可以看到可能解決的契機
所以這種社群的模式
他這個協同的狀態就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是
這是很有趣
到底是以年級或者是年段
還是同領域還是要跨領域的方式
才能這樣的社群
那一個社群要成功
到底又有哪些關鍵的因素呢
我相信這也是我們聽眾朋友很好奇
然後呢校長有非常好的這些經驗
幫助聽眾朋友一一的來認識了解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一般來說
教室成立這樣的社群
希望是由下而上
不再是以前由上而下
那可是學校是也站在一個協助的一個角色
這中間如何拿捏才能夠讓一個社群能夠成功的發展
對
其實社群真的是由下而上會比較好
可是有的時候呢
他在行政的協助跟支持下
他才比較容易有成功的機會
因為我們知道一個老師在教室
在學校當中
他其實是非常忙碌
那我們剛剛就講到
社群很重要的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動
人跟人之間的互動
他很重要一點是
他必須有時間
那有時間這件事情
就會牽著到行政的安排
因為老師有課
不同的課
所以變成說
你會發現我們基隆有一個學校
他是以社群為導向的學校
他們學校還特別把每個星期四的下午
他把學校的整個行事安排做改變
每個星期四的下午
他都變成都沒有課
變成社群時間
老師就會有時間去做討論
這真的很重要
一班學校都是利用星期三的下午
那還有一些學校
他注重這種社群的支持
他會將同社群的老師
例如說如果是領域性的社群
他會將同社群的老師
沒課的時間排在同一個區段
那就讓這些老師提供他們有時間去做對話
對
所以光是在課堂的安排時間上
這是要花很多的心力來整合
就是學校的行政系統
就要來協助
來支持
他可能形成的社團的方式有哪些呢
社群成立的方式是很多元啊
我們在這麼多年的情況之下
看到有些學校他是讓老師們以興趣為主
形成社團
所以我們也有看到有些他們是用班級經營的
主題是班級經營
那也有些他可能是對藝術課程有興趣的
他就用藝術課程
所以他就會針對老師
他自己有興趣的來做整合
也有一種他就是說
可能他是由上而下
可是那個是不得已
因為一個學校
他本身他在操作課程的時候
一定有一些課程
它是屬於學校整體的課程
例如說像12年國教現在有彈性課程
彈性課程裡面有很多特殊的課程
我們學校就有資訊為主的主題課程
英語融入各領域的領域課程
哪像這樣子的課程
他就是以學校為主體
然後邀請跟這個課程相關的老師
成為一個專業的社群
就是用比較特殊的目的取向
哪有些社群
他也會用專案取向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有些學校他可能會操作品德教育
推動品德教育
他就會在品德教育推動這個計畫專案中
成立一個社群
因為他跟那個課程必須要相連貫
所以他就會有這樣子的需求
就是說他可能是有buttom up
全部都是老師
自己結構出來
對
但是他也有可能是由學校去結構出來
都有都有可能
這種類也很多
對
老師他也可能會跨很多的社群
也可能數學領域有數學老師
這樣的一個行程
會不會老師增加很多的時間心力在這部分
應該是說學習社群的操作
它本身我們先看他是一個概念
就是用老師聚集在一起
為那個目標為了孩子為了教學
然後成立的一個自己專業發展的社群
每一個學期每一個年級
他可能在學校規劃之下
和老師規劃之下
他都會有它的重點
應該是不會像有像主持人講
可能我一下子好多
分身乏術
不太可能
到底他的細節和如何操作
讓這社群成功的因素
關鍵又有哪些
我們可以舉些實例
讓更多的聽眾朋友認識和了解
我們在下一節的節目當中
繼續請王校長跟聽眾朋友分享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今天節目當中
為聽眾朋友邀請的是基隆市東信國小王佩蘭校長
在節目中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校長們如何來營造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那麼什麼是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在前段校長也跟聽眾朋友分享
但是校長也是身負重任
校長要來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怎麼樣推動才能夠達到
教師專業社群他們的成長
而且有效的學習呢
剛剛我們在上一段裡面有談到
說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有不同的種類
我們可以再整理一下
第一個就說
他可以用不同的領域或者是學年
像我們需要今年操作就是學年的教師專業社群
以學年為主
對
因為以學年為主
他們比較容易有共同的時間
共同的焦點
那這一點也是蠻不錯的方式
還有一種是任務導向
我們剛剛有談到說
有些學校呢
他有申請非常多很有意義的專案
這些專案都會跟課程教學有關
像我們說這樣品德教育啦
然後國際教育的推動啊
哪有很多學校
他也會邀請一些老師
對這個有興趣的形成社群
共同來做推動
另外的是專業發展的主題
就是現在學校
或者是學校的發展特色
例如說有些學校可能是發展美感教育
或者是行動學習
像資訊人物這一塊
或者是最近最夯的資訊科技
科技教育這一塊
他是專業發展的
也可能是會邀請一些夥伴過來
然後大家一起做專業發展社群
這些的社群發展模式都會在
可能都同時在學校會出現
老師自己興趣的
學校專長的
學校的任務專案的
可能是同時進行
像我們學校是有些部分
就是同時進行
進行當中
有哪些方式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社群
他的方式有哪些呢
當然現在我們推備觀議
就是共備觀課議課
這是一種方法
當然他有很多種方法
例如說比較靜態的
就是可能大家就是彼此對案例來做分享
什麼叫案例分享
就是可能一個老師他提了一個
在他教學過程中可能有困難啊
或者是說甚至於他教學過程中
他覺得很成功的一個案例
然後跟大家來分享啊
是他主動提出來
這個可能是比較靜態的
有一些就說像
我們說備觀議
他就是配合的觀摩教學跟回饋
然後怎麼樣去議這門課
然後老師們一起進入班級去看看
然後再跟彼此同儕間彼此分享
這個是我目前推的比較積極的
因為因為真實的進入教室
去看孩子們學習的歷程
那等到他們出來的時候
彼此對話才能聚焦
你看到的是同一群孩子
比較容易對話
以前的虛擬的方式
其實對話起來會你很難想像說
那個情境是怎麼樣
所以備觀議現在很重視的原因也是這樣
就備課觀看議課對不對
老師自己主動
或者是說我特別想要看您的課
可以這樣子嗎
像我們學校備觀議的狀態
就是老師們他們自己去
邀他覺得比較熟悉
或是比較好的朋友
因為這樣壓力會比較小一點
另外還有一種是
比較再深入一點點
像我們學校有很多老師
就跟著我們一起這樣做
就是做行動研究
就說像剛剛我們說的
備觀議
他可能就是在那個過程中
他可能是就是不僅看到他的孩子們的狀態
然後大家彼此作討論
可是如果你做探討和行動研究的話
他可能還要再去聚焦
在學生的學習成效分析
就說你可能說你看了好很多節課
那可能你在看課的當時
你發現問題他做討論
可是之後你還是要收集一些學生的學習的成效的東西
可能是他們的問卷啊
或是作品啊
然後針對你想要知道的問題來做一些分析
這樣他才會變成說
過程我了解了
那學生的成效我也了解了
進而在回過來改善我的教學
所以他剛剛講的這些方法
像我剛剛說的備觀議課
然後案例分析
然後教材研發
行動研究
那這些呢都是作社群的時候
可以運用的方法
我們都把他叫做工具箱
就是你可以運用的工具
然後進行你的社群的一些活動
剛講的就是我們剛說
社群的種類
那社群可以怎麼樣的操作
所以有不同的方式
來幫助我們的老師們
建立起他們的專業學習社群
在實際的操作層面上會不會也遇到一些困難
比方說當初用學年啊
或者我們這種主題的
專業的發展
或者校長提到的行動研究
他有可能成立之後會做些改變
或者是重新拆解組合
就是要去檢討一下
這樣的社群他的功能性在執行的過程中
剛剛講了一個很重要的點
就是說他必須要有行政的支持
他才容易成功
就像剛剛講說
我在學期中安排了很多社群的時間
可是在過程中
如果你又一直叨擾他
那他就沒有辦法照他的計畫去做
共通性的討論
所以在行政上
我個人感受到
除了剛剛我們上一堂有講到的
時間之外
那我自己覺得說
給予老師舞台
那個舞台
所謂的舞台不是說強迫他去做分享和發表
任何形式跟別人去談的
這個都可以
我看過有學校
他是要請社群的老師
來做分享發表
有的學校他是做網站
讓社群的老師自由的
可以在網路上分享一些
他們孩子的作品也好啦
或者是他們討論的過程也好
那給予舞台是一種方法
讓我自己的親身體驗是給予經費
想辦法
很重要
想辦法申請一些案子給與老師們經費
因為有時候喝咖啡來講講話
跟沒有那些東西來講話的感覺
營造好像是聊聊天的氣氛
那對老師們來說也是很重要
給予經費
如果有可能
給予經費
那也是另外一種鼓勵
然後最後一個就是
像我剛剛講
不要過於打擾
對
就說既然已經安排這個時間
那學校就不要過份了去打擾他們
讓他們真的有時間去彼此做互動
有的社群他可能一個月才聚會一次
等一下又安排了其他的課程
或者是其他事物就會有些干擾
他們有足夠的討論的空間也好
時間也好甚至限制經費的支持
甚至可能需要一些設備吧
我要給他們協助嗎
還有一些社群的發展
其實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叫做社群的領導人
我們說領頭羊
所以呢其實擔任校長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說
如果有可能的話
盡量讓自己盡量去發掘這些社群的領頭羊
然後讓他們有機會去發展
社群領頭羊對於那個就是領導者
對於社群的發展其實是蠻重要的
領頭羊是他們自行產生的嗎
還是什麼樣的方式
我覺得很藝術的話題
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個性不一樣
有些有些人的領導特質是很自然就跑出來
在整個學校
有些人他就是很自然有渲染力
你要去發掘
有些有些老師是他本身對課程與教學很有想法
可是他不會主動的
他不會主動的提出
所以我個人覺得
這時候校長和教務主任
就扮演一個很重要角色
他要必須有辦法讓這些人他可以出來
然後幫助你去上學校的社群的氛圍可以建立
有的老師他自己做起來很輕鬆自在
他要再協助或帶領人
或在分享的時候
又增加了他額外的時間
校長要激發他的意願對不對
校長跟行政人員是很重要的
幫助這樣社群夠夠好好的成立
有的時候還可以讓這些老師
領頭羊的老師
他可以有一些小訓練
這樣我們基隆
之前在推那個社群
專業社群發展的時候
就曾經辦過很多社群領導人的研習
讓他們知道說在一個社群當中
其實有一些技巧的
我們常常說事情溝通的時候
你要善於聆聽
然後要懂得發問
不要批評
這個是最基礎
在帶社群的時候
很重要的一個技巧
懂得聆聽
不要批評
到底實際的操作應該如何做呢
在下節目當中
我們請校長舉一些實例
貴校的很多成功的社群
幫助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和了解
我們先休息一會
國際教育心動線
我是謝若男
節目當中為聽眾朋友邀請的是
基隆市東信國小王佩蘭校長
為聽眾朋友分享
校長如何營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社群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還有校長要提供哪些誘因
來協助我們教師專業的社群
讓這個社群更加的成功
實際的受惠者就是我們的小朋友囉
好那請校長來分享一下
貴校
貴校一定有很多的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這些社群裡面如何營造
幫助所有的老師們共同的成長
我知道你們有個非常有名的外籍教師專業社群
對不對
因為我們學校也是英語資源中心基隆市
所以我們負責的是基隆市的英語老師
外籍英語教室的那個
他們社群
讓他們在基隆市的老師可以過去過來共同來做討論
那這一個是跨校社群
就是會有四個學校的
兩所國小
一所高中
他的地點在我們學校
其實他的概念都是很類似
就是說
當我們在型塑一個社群的時候
我們要讓每一個社群的人
他本身呢
他都能夠很安全自在的發展
所以在操作外籍老師社群的時候
更是重要這一點
因為你會發現說
其實外籍老師他們從
他們的母國來的時候
他們的教育哲學其實跟我們不太相同
所以剛開始在談論這些事情的時候
其實我就是剛剛講聆聽提問不批判
我們先聆聽
他們對那個一些教育的想法是什麼
那我舉一個我們操作一本
就是我們有共同討論一本reading comprehension的教學的方案
閱讀理解的方案
是
在這個過程當中
為了要讓外師他們去了解什麼叫
他們自己本身他在腦子裡面所思維的閱讀理解是什麼
我們就邀請這些外師
他們把他們的教學經驗
全部都在其中進行分享
過程當中我們就是運用剛說的
仔細的聆聽
當然我們有自己我們對閱讀理解
那個概念的一個想法
那個過程中
我們不輕易打斷他
也不輕易批判他
但是我們在過程中
我們覺得有點疑問的
有點不同意的
或者是有點覺得
想反駁的
我們都要全部把它改成用問句的形式
來請教他
說他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他這樣設計之後
他看到小孩子有什麼樣的成果
或者是他那個高成就的孩子
他的表現跟低成就的孩子
表現是相同的嗎
外師課程都會有這種低成就的孩子沒辦法catch up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就會比較容易接受說
他們接受在這麼這麼多人的情況之下
要去談自己的課程的優點或者是缺點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說
我們在做社群發展的時候
不只是過程
我剛剛講說還有學生的成果
所以我們也鼓勵外師社群
要把他們的成果展現
去對應他所設計的課程中
對孩子的呈現
是不是像他的預期的想法
這可能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
對
我們在操作外師社群的時候
他其實是一個月一次
到我們學校
一個cycle就是一年
這個是外師啦
其實在我們學校
我們是學年學科社群
那我們也發現
我們剛剛就談我們剛剛說
怎麼去操作經驗啊
剛剛就講說給予時間很重要
然後給予預期的心理很重要
然後給予知道未來的目標也很重要
就是說在我們學校的話
我們是用教師進修的時間
我們一個月都有一次
是社群對話時間
那這個我們因為學校是前導學校
就是12年國教前導學校
所以我們是用前導學校要去設計課程的概念
去發展讓老師們去針對他們的課程
去發展課程
所以他是有一點up and
就是top down他在buttom up兩個合在一起
所以兩個的優點都融入了
他給一個很大的方向是12年國教的跨領域課程
跟素養導向的課程
可是老師要怎麼去操作
就全部授權給老師
這樣就記得學校給的目標在哪裡
很多的支持
然後老師又是自主性的來發揮
剛才您提到外籍老師
限於外籍師
比方說我是英文科的老師
那我也可以參與其中嗎
也可以
自主的自由的嗎
英文科老師的話
我們學校的英文老師
當初我們成立這個社群的時候
只有針對外籍教師
所以有學年的有學科的
也有這種任務導向的
有專業發展還有行動研究的
還有貴校非常具有特色的外籍老師的這樣的
學習社群
所以校長整體來看
一個學校要發展
鼓勵老師讓這個學習社群成功
那貴校有很多很多的不同的學習社群
這樣一個發展成功的關鍵
是不是也提供給其他學校做為參考
我相信很多學校都希望我們的學校社群
專業社群能夠發展的非常好
可是總會看到有的蓬勃發展
可是有的可能觀望者比較多
所以怎麼樣能夠激發老師的熱情
讓這個學習社群真正的能夠發揮他的功效
其實老師都是很棒的
基本上我個人覺得說
因為我們的孩子
是不停的在變
所以我常常跟老師們分享
就是說
一定要創造
要創造需求
需求
創造創造老師做這件事的需求
因為我們的孩子現在所學的東西
跟我們小時候是完全不一樣
然後我們的孩子未來要面對的世界
我們想像不到
那我們常常跟老師們分享就說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跟著孩子一樣
是一直在學習的話
有的時候
我們沒有辦法去教未來的學生
是
對
那因為這樣子的話
老師就會開始覺得
他有需求
因為learning community
他的 community的目的就for learning
我們既然要讓我們的孩子是終身學習者
我們老師也要習慣是終身學習者
所以創造需求這件事情
是校長很重要的功能
像我自己
我覺得不用去跟老師說
你要怎麼操作那些東西
能夠當老師是很會做這些事情
可是你要讓他覺得
他是有需求的
這個是我覺得校長第一個可能要
或者是你是社群領導者
第一個很重要
所以我記得我有跟我們老師談到說
像科技現在雖然很夯
可是他也不得不夯
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從小長大
他的世界就是這樣子
跟我們真的是10年就是一個Gap
差很多
你沒有辦法去理解科技怎麼做的時候
你沒有辦法理解孩子怎麼想
怎麼思考
你完全不知道
對
所以像這樣的東西
我們就不斷給老師的話
老師就會有想變的需求
或是必須變的需求
那這個時候
你推社群會比較容易
因為他必須他要去改變
然後第二個是
是要for學生的學習而改變
所以像我們下個學期
我們要推的社群大主題
我們那個就是學習策略
因為我們為了要讓孩子當終身學習者
當然我們要必須知道
我們是怎麼學會的
孩子是怎麼學會
所以我個人覺得這是第一個
要創造需求
第二個很重要是必須不管是社群領導者和校長
他必須有一點點研究取向
什麼意思
我個人覺得
跟老師或跟社區的夥伴對話的時候
有的時候聚焦成果
聚焦現象來談
很容易有對話的機會
什麼意思呢
當我們看到一個小朋友
他的作品
像跟我們這群老師在談
像造句
英文造句
我們發覺每個小朋友造句寫得很像的時候
你第一個反而奇怪
他們怎麼都寫得都有點像
老師就跟你說
他用怎樣的那個句型
是怎麼樣
那我們就問他說
如果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他們有多樣化
那當你這個時候
你就會發現
你是拿小朋友的作品
來談這件事
因為你是談現象
他就是一個現象
你要看到這個現象要有sense
所以你的召集人跟校長都要有一點點研究的sense
當你看到這個東西
你會想到這樣話就變成說老師的引導
就是太強了
所以他的小朋友模擬東西都很像
侷限在這個框架
那這個就可以討論
那必須有研究取向才看得懂
找到問題在哪裡
所以這一點
我倒是覺得其實是
可以去往這邊發展
因為這樣的話
你才知道說
到你那個聚焦對話
他就會Focus在學習跟教學
然後另外一個我個人覺得是
校長和當然是你如果說你是老師是沒問題
校長跟主任
我們常在鼓勵
我們校長是要熟悉的教師
那首席教師的意思就是說
校長隨時隨地都可以下去教學
當然校長的角色不是為要教學
可是為什麼我們要能夠教學
是因為我們要必須能夠跟老師有共同的語言
共同的語言這件事
我覺得很重要
就是說
假設你有去教學的經驗的時候
當你就跟他老師在談東西的時候
他是對等的
因為你會知道小孩在什麼地方
他會有問題
然後什麼地方他會會有疑問
老師就會比較容易有共同語言對話
這一點我就蠻重要的
還有一個是
我們常講說
因為我自己學美學的
所以校長他邀藝術家的那個感官
就說有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在跟老師對話的時候
他突然不想講話
然後你就會知道有什麼事情
你的感官要很敏銳
尤其在經營社群的時候
要閱讀空氣
一點都沒錯
最後一個是要懂得授權分權賦權
就是賦權跟分權
他很就能夠助於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
可是timing是很重要
什麼意思就是說
什麼時候要賦權
因為如果一個老師他們能力
還沒有成熟的時候
你賦權會造成他的壓力
這也是滿有趣的
我想校長的觀察真的非常的敏銳
提供給我們觀眾朋友非常有效的一個建議
包含有我們研究的取向
如何的賦權授權還有分權
那是否彼此有共同的語言
要閱讀空氣
要有藝術家的感官等等
我相信這些種種都是來幫助我們
一所學校不管是校長行政人員
還有我們要經營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的時候
我們該注意的地方
那也希望這樣的一個專訪
能夠幫助我們收音機旁的所有的學校的老師們
校長跟行政人員還有我們的家長們更加
的認識12年國教的推動之下
我們的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他是非常的重要
也期待所有的老師共同一塊來努力
謝謝校長
今天在節目中的分享
也感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
按時收聽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