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34集「部落即教室─一起走出去,部落學習趣」
「部落即學校」是希望能透過各原住民族的部落經驗及實作來設計課程,讓學校能運用部落的專業知識及文化實踐連結,打造出家長及耆老們關心孩子成長的平台!近年各個原住民族學校更是努力推動以民族教育為校本課程發展重點,利用在地化資源,推廣特色課程,提升學童學習能力與知識,營造出以學校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活動課程! 「國際教育心動線」廣播節目107年第34集「部落即教室─一起走出去,部落學習趣」專輯,節目專訪苗栗縣汶水國小黃秀英校長、宜蘭縣澳花國小哈勇諾幹主任及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劉秋玲助理研究員,一起來分享學校如何成功連結原住民學生的學習至部落生活經驗,有效提升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投入和積極參與,不僅加強了原住民學生對於部落的承諾,也提高部落成員的族群意識!
觀看次數:518
閱讀完整講稿
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謝若男 歡迎您在周一的晚上一起收聽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我們邀請聽眾朋友一起來認識了解一下 學校推廣部落有教室這樣的方案 這個方案其實是希望能夠透過經驗跟實作的課程來設計 讓學校能夠運用部落的專門知識還有文化實踐 讓我們的學校能夠將知識的學習跟兒童的多元背景 還有很重要就是生活的環境 互相的連結起來 希望能夠營造出以學校為本位 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活動課程 今天節目當中我們也非常榮幸的邀請三位來賓 來跟聽眾朋友分享他們的經驗 這三位來賓分別是 苗栗縣汶水國小的黃秀英校長 宜蘭縣南澳鄉澳花國小的哈勇諾幹主任 以及國教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的劉秋玲老師 來跟聽眾朋友一起分享 在還沒有進行今天的主訪談之前 邀請聽眾朋友先收聽 由我跟登偉來為聽眾朋友收集資料整理的 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我們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 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的機構 來協助我們蒐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那麼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 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國際教育脈動 大家好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我是范登偉 在今天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裡面呢 我們要從文化的觀點來看看 如何運用這些社會上 現有的文化素材實際應用在教學的現場上 能夠達到尊重多元跟弭平落差的目的 我們將透過馬來西亞澳洲 以及德國巴伐利亞教育廳的相關的例子 來帶領聽眾朋友認識了解 首先看看就是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教師總會就希望 教育部能夠制定多元的教育政策 他們的目的跟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這就要講到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今年就發出了宣言 希望跟新的教育部部長馬智禮進行交流 針對說華文學校所在未來面對到的困境 還有國家教育政策的部分來進行研擬喔 這邊先講一下馬來西亞 它有分為華文跟馬來文的學校 華文教師總會的主席王超群就說 馬來西亞教育政策向來都比較偏重單一源流的學校 狹隘的教育政策 還有法令 這三項恐怕會影響華文方面教學在馬來西亞的發展 所以教師總會們就希望說 未來教育部可以制定平等對待各個源流學校的政策 還有教育法令 來保障馬來西亞各個族的母語教育的發展 根據一項調查也發現 馬來西亞讀華語學校的非華語人士其實就佔了17% 馬國的教育部是不是也應該讓各國的學校 都能夠享有同樣的資源呢 沒有錯 目前馬來西亞各個源流學校 開放每一個不一樣的種族都來就讀 包括說馬來西亞當地人 印尼籍的 甚至當地原住民學生 近年來就讀華文學校的趨勢越來越多 高達有九萬名學生 但是教師總會就希望教育部能夠 清楚的規定說 對於華文學校還有華文獨立中學 甚至華文型的國民型中學 有發展的保障 還有跟華文總會以及其他華文團體 進行交流 聽取他們教學團體的意見 那到最後就可以達到 確保所有學校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教育資源這樣的目標 其實在東協峰會最近也宣布了一項新的相關的政策 希望能夠擴大學生的交流 實質的計畫發展到底是如何呢 今年三月在雪梨舉辦的東協澳洲特別蜂會當中 澳洲政府就宣布了一項即將要擴大交換學生計畫 其實要根據過往的數據資料調查就發現到 五位的澳洲留學生當中 其中就有一位就來自東協十國會員國的學生 這機率有高達20% 所以說這項計畫逐漸開放的話 預計在澳洲留學的東協學生數量就會逐漸的增加 這個計畫就叫做新可倫坡計畫 建立在澳洲政府鼓勵大學生赴亞太國家學習的實習基礎上 也設立了不少鼓勵措施 像是新可倫坡的夥伴計劃 澳洲東協獎學金 東協澳洲基礎設施技術交流 還有金澳洲等等 這一些非常豐富的計劃 聽起來蠻多計畫的 提供這麼多的計畫 相信也會吸引不少的學生來參加 不過在政策這個方面 澳洲政府教育部到底希望能夠 透過這樣的模式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呢 其實我們從這個新可倫坡東協夥伴計畫 我們剛剛所提到這個計畫 計畫內容來看的話 預計在未來5年之內會提供 有超過13500名的澳洲大學生 到東協國家來學習還有實習 另外也提供50位東協的未來領導人 到澳洲東協獎學金 在澳洲大學研究所進行進修 學習領域不外乎就是關注如何消除貧窮 提高人權 還有性別平權等等 這也呼應了澳洲政府希望所看到的兩個目的 第一個是能夠提供澳洲與東協地區未來領導人 深入交往的平台之外 第二個就是致力跟東協發展實際而且富有意義的夥伴關係 以澳洲一流的國際教育為基礎 促使東協還有澳洲的未來領袖 相互學習一起共創積極的未來 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學習成為澳洲大學生 養成的必經儀式 那麼另外我們剛有提到 一個這個東協澳洲基礎設施的技術交流計畫 將會結合企業政府還有技職教育的培訓代表 跟著東協國家共同的來討論 未來面對區域性的技術 還要挑戰如何去因應 預計要在2019年就是明年 實施的金澳洲旗艦計畫 鼓勵澳洲每一年定期跟東協國家青年對話 還有交流計畫 內容聽起來真的非常豐富 這是跟澳洲相關的計畫 其實很多的人對於伊斯蘭教會不會像我一樣 既神秘又充滿許多疑惑和好奇呢 像是德國的巴伐利亞教育廳 在德國的教育界就開啟了先河 來替兒童跟青少年特別設計伊斯蘭的課程 究竟這個課程的內容是什麼呢 在巴伐利亞的伊斯蘭課程內容 其實跟教派一點關係都沒有 他跟激進派或者是溫和派這樣子的教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這個課程是結合伊斯蘭文化的課程 目前以德文來授課 但是它現在還只是一個示範課程而已喔 那設立這個課程巴伐利亞教育廳就希望說 對伊斯蘭兒童還有青少年信眾的教育責任而設置的 所以是針對有特別信仰的伊斯蘭兒童還有青少年所設立 巴伐利亞邦政府啊就非常注重學生他們對自己的信仰 還有國家基本法 及邦內憲法裡面所提倡的價值 也因此啊逐漸地在籌備伊斯蘭教相關的課程大綱 所以希望說在未來經過每個測試單位 還有教育方面專業的評估之後啊 確定它不僅能夠提供邦政府達到 有非常多項的教育功能 而且還可以透過這一個伊斯蘭教的這個課程 促進社會族群方面的融合 這是世界各國對於多元文化相關的課程 進行的一些改革跟努力 這也是今天在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裡面跟聽眾朋友分享 感謝您的收聽 謝謝 請聽教育瞭望 歡迎聽眾朋友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邀請所有聽眾 一起出外走一走到部落去學習一下 部落就是我們的學校 那到底這樣的一個主題和內容 它涵蓋的特色又是什麼呢 為聽眾朋友邀請三位來賓 第一位是苗栗縣泰安鄉汶水國小的黃秀英校長 校長您好 主持人好 各位聽眾大家好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大家好 哦 是泰雅族語 大家學會了嗎 第二位是我們宜蘭縣南澳鄉的澳花國小哈勇諾幹主任 主任我有沒有問對 這個發音對不對 可以了 勉強可以嗎 哈勇主任好 那主持人好 那各位聽眾大家好 如果我們用泰雅族語發音的話應該怎麼講您的名字 就哈勇就可以了 哈勇主任 第三位呢是國教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的劉秋玲老師 劉老師您好 主持人好 各位聽眾大家好 也是我們泰雅族的朋友對不對 對 對 所以要問侯一下 我的名字是雅外得系 好 所以三位都是泰雅族的朋友 是 今天來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了解一下 到底部落即學校他代表的涵義又是什麼 這樣的一個方案對我們的朋友們的幫助又是什麼呢 什麼是部落即學校 我們是不要請秋玲老師來跟聽眾朋友先示意一下 說明一下這到底什麼意義 部落即學校其實顧名思義是 我們把學校呢把它延伸到部落去 也就是希望能夠將學校跟部落連結在一起 這個學習的場域不是只限於學校 所以包括部落所有的地方或是所有的人事物 那在過去呢其實在國教的階段 譬如說國中國小其實也有推這個原住民族學校社區本位 這樣子的一個特色跟課程 所以其實像國中國小在跟社區的連結 其實是最緊密的 當然現在呢有一些大學也有在推這個部分 他也就是說在歷史上的一個夥伴關係 像在美國印地安他們也有進入到大學去 印第安的耆老有到大學去跟老師一起來共同授課 那在日本北海道大學也有愛奴族的 也有用這種的方式呢進入到大學去 對 所以呢他們把社區跟學校是連結在一起的 好 所以連結在一起 他實際到實際的層面在我們的教育現場應該如何做 聽眾朋友應該也是非常好奇的 我們是不是能夠請校長先跟聽眾朋友分享 您的所在地先把學校介紹給聽眾朋友 大概的人數啊 我們原住民的小朋友的比例又是多高呢 我們學校位在苗栗縣泰安鄉汶水國民小學 那汶水就是在我們泰安鄉的錦水村 那目前學校全校有51位小朋友 那這是國小部 那我們還有一個附設幼兒園 目前有27位小朋友 那原住民的比例那原住民的族群有16個族群 我們學校是泰雅族群為主 大概有80將近89persent 所以剩下的11persent就是客家籍的小朋友 那我們學校四面環山是一個好山好水 那我們最棒的那個自然資源就是我們那裡是溫泉觀光區 所以汶水地方就是好山好水好溫泉還有一個好人情 所以在汶水的不管是師生家長都生活在一個 我覺得是自然資源非常豐厚的一個地方 所以我覺得在汶水的小朋友都非常的幸福 校長也很幸福 校長在汶水就23年的時間 透露我的年齡 從老師開始起嗎 就在同一所學校 對對 從老師然後主任到校長 那校長要邁入第6年的生涯 非常有感情哦 每一個轉角每一間教室您應該都非常的熟悉 學生應該他的下一代第二代應該也都在就讀了 現在小朋友都要叫我奶奶了 要叫亞紀 可是這麼漂亮這麼年輕哦 完全看不出來對不對 謝謝 謝謝 校長您說了這個好山好水好溫泉又好人情的學校 那一般來說我們在推廣部落即學校的話 貴校是如何來做這些事情呢 其實我們學校在應該是六七年前 就已經開始在做民族教育課程 那這個也是原民會他們的一個計畫 那我們是泰雅族為主 所以我們的課程大部分都是以泰雅族的文化 然後還有一些傳統技藝課程 那未來108年就是新課綱 那也著重在校本課程的部分 那我們的校本課程還是會延續我們民族教育課程這個部分 所以我覺得透過從之前六七年開始做民族教育 每一個禮拜只有一節課 然後一直到未來之後一個禮拜可能會有六七堂課的部分 那在課程的架構跟教學的實施 我想應該說基礎或者是課程內涵會越來越完整 因為民族教育課程本來就是一直做滾動式的修正 不管是你在一開始的編輯教材 然後教學過後 可能會發現有一些需要修正調整的部分 透過這個課程教學 不僅僅可以讓我們小朋友學習到我們泰雅的傳統文化 也讓老師有一個能量就是說 他可以去做一個課程的編輯 然後即使他不是原住民的老師 他也對原住民的文化有更深厚的了解 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不是只有學生 然後師生然後再來就是又可以跟部落的耆老 跟族人一起共同學習 校長剛才提到 不管是不是原住民的老師他都會想要認識了解 而且設計相關的課程 可他有沒有他的難度 目前來說貴校的原住民族的老師是佔比例大概多少 大概二分之一 其實剛開始漢族老師他可能會覺得說我又不是原住民 我對你們文化就是其實都不了解 那更不要說族語這個部分 那一開始我們會覺得說其實泰雅的文化是很有趣的 那從就是說我們泰雅族人老師開始做起 然後不斷的跟他們溝通 然後大家一起學習 再來再去跟部落的長者他們學習 其實也發現說 泰雅族的文化確實值得去讓我們學習跟了解 那其實現在有大家也在推的一些環保永續概念 我想這個部分應該說泰雅族人 過去我們的長老他們已經很有那樣子的概念了 就比如說打獵這個部分 我們不會趕盡殺絕 那什麼時候打獵 那應該就是在他有一定的季節性 然後像比如說我們完全就是就地取材不浪費資源 那其實這個就應該是說 要跟我們現在所談的環保跟永續可以相連結的 所以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優良的傳統 所以讓更多的小朋友或者是非原住民族的老師們 都能夠體會這個部分 甚至認識了解之後 他要把他融入到課程裡 所以他自己必須先接受認識了解 可是有的耆老他可能對於這個課程的結構啊 課程的編寫啊其實不太擅長的 所以老師跟耆老們這個部分的連結或互相學習 這個部分有沒有遇到困難呢 耆老的部分他可能就是負責講述 那老師可能就會是記錄 然後我們老師之間再一起共同討論說 怎麼樣讓它放在我們的教材裡面 那當然一開始的實施一定會有一些應該說出入吧 不會一次到位 那大家就是不斷的去做修正 那你們學校一開始是以什麼樣的特色 不會一開始就是打獵嗎 不會 其實從最簡單的啦 食衣住行開始 然後大家最有趣的泰雅的樂舞啊舞蹈音樂 服飾 傳統技藝 或者是節慶 祭典 然後慢慢的才會是講到這個文化深層的部分 畢竟講到文化這個東西 大家一定會覺得有點枯燥乏味 可是我們要想辦法讓他變得很有趣 有趣又好玩讓孩子的主動性能夠提升出來 我們大概來認識了解一下汶水國小 那接下來我們看看在宜蘭的南澳鄉的澳花國小 哈勇主任是不是先把簡單的學校的特色介紹給聽眾朋友呢 我們大概的人數 我們學校大概有國小部大概有80幾個 那幼兒園大概有差不多45個學生 所以加起來應該有差不多快120幾個 裡面的學生他其實主要以泰雅族為主 全部都是原住民學生 但是主要以泰雅族為主 那裡面的學生其實還有泰雅族裡面還有細分嘛 然後有那個賽德克有太魯閣的這些學生都有 那其實這是因為以前他遷徙的時候 這個就要講到部落的遷徙史哦 那他們遷徙的時候 他們就是不斷的遷到這個東部來 那東部這個澳花這個地方剛好是同一個 再走過去就到海那個地方去 所以你們靠海 也沒有靠的很近啦 那可以看到對不對 看到 對 我們就可以從這個台階上面望向那個海邊 就是泰雅族的以前我們講放泰雅族群的時候 我們就包含所謂的太魯閣啦賽德克啦 這些群大概都會有一群人就跑到這個地方來 所以就變成說我們這個地方的那個什麼族群就比較多元一點 那再加上後來大概在民國50幾年的時候 開闢那個北迴鐵路 那所以也有部分的那個什麼阿美族人遷徙過來 我們雖然是個泰雅族學校 但是他其實是一個很多元的 族群很多元的的一個學校這樣 那老師呢 我本身賽德克群韜侘群的 但是戶口名簿上面還是寫泰雅族 這不是只有我這個現象而已 那因為我之前有去做過調查 像我剛剛說部落裡面有賽德克啦也有那個什麼太魯閣啦 賽德克是因為 這個部分大概有150年的時間融合 那還不用說 倒是那個太魯閣他們是在戰後兩年之後才遷到澳花來的 然後他們也很清楚他們是太魯閣的 他們也知道他們主源地就在隔壁而已 就是在崇德村 可是他們的戶口名簿上面也是寫泰雅族 所以學生也是蠻多元的 那老師呢老師也是我們原住民族朋友多嗎 其實有一半是原住民的老師 不過單單只是原住民老師其實還蠻多元的 有一半是漢族的嘛 那剩下的一半大概幾乎大概就是也是一樣不同族群 所以我們在推行原住民族文化的時候 其實是因為學生的人數跟老師們 所以能夠盡量的讓我們部落的文化傳統文化 跟學校教育互相的連結 那是不是也要對附近的部落的特色 也是應該要有充分的瞭解掌握 然後跟我們的學校的課程加以互相的配合 那是當然的 有很多的孩子他其實都不清楚他可能有一半的賽德克血統 或是一半的太魯血統 是 所以他可能從小到大就像我們剛剛所提的 那太魯閣群為什麼到現在為止都還沒去給他改成太魯閣群 他很清楚他自從從哪裡來的 他親戚也在那邊 那就是因為以前我們在教育的時候 我們也跟他講說其實我們可以這樣做細分 那在認同上面 現在是認同太魯閣 也認同泰雅族 所以認同其實也是可以多元的 所以這個東西是我們可以再透過我們部落的一個特色 去告訴學生的 所以光是這樣的一個部落的特色 所以都能夠展現出 我們需要一個認識和了解和互相融和的一個過程 那到底這樣的一個社區部落跟學校的這樣課程的互相融合 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學習到什麼呢 那怎麼樣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我們在下節節目當中繼續跟聽眾朋友一起分享 Open your mind 就愛教育電台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節目當中邀請三位來賓來跟聽眾朋友一起分享 部落即學校 邀請的是苗栗縣泰安鄉汶水國小的黃秀英校長 宜蘭縣南澳鄉澳花國小的哈勇諾幹主任 還有國教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的劉秋玲老師 在節目中一起來分享和介紹 我們大概對於兩所學校所在的位置環境跟學生老師組成 那麼分別認識了解了一下 其實這樣的一個部落即學校的課程 目前學校跟社區部落合作的現況跟模式的進行又是如何呢 我們先請校長跟聽眾朋友舉一些例子說明一下好嗎 做了這麼多年然後那剛好在應該說兩年前有一個機緣 我就看到有一個計劃叫偏鄉特色遊學計畫 我看到這個遊學計劃他的宗旨就是發展學校的特色 然後怎麼樣跟社區結合 那就是學校跟社區最後就是可以共同共存共榮 當然要申請這樣的計劃不容易 他是一個競爭型的計劃 後來我就把這幾年我們有的基礎就是整個架構起來 然後呢就是參加了這個計劃 那也很幸運的我們學校就獲選了 那一開始我們就在想 怎麼樣把這個學校的課程跟特色遊學做一個整合 所以我們那時候就要想一個主題 後來我就想到我們就以小米 因為小米是泰雅族的主要過去的農作物 那其實在我們部落裡面是很少人種小米 反而很少人種小米 後來我就跟部落的人稍微聊了一下 剛好我們學校旁邊就有一間教會 那教會的教友就說他們兩年前就開始種 每一年都失敗 第一年了被小鳥吃光了 因為不知道怎麼去整理 做稻草人 對對對 第二年可能收成只有三分之一 然後一直到第三年他們成功了 那後來我就跟他們聊了一下 那我想說學校裡面也來種小米 就是以小米為我們的主題課程 然後就發展 那小米跟小米有關的 小米收成後你要放在哪裡 放在穀倉 那我們就設置了一個穀倉 所以我們在這個計畫裡面就是蓋了一個穀倉 然後呢設置小米田 那我們學校後面有一片竹園 我們在竹園的一個部分做了一個簡單的狩獵場 這個狩獵場就是泰雅族過去男生你必須要很會打獵 你才是真正的男人你才可以成家立業 所以我們就想一些有趣的一些課程 那在這個狩獵區我們放了幾種陷阱 因為男生以前過去打獵就是 要設陷阱 除了用弓箭再來就是設陷阱 所以這個陷阱它其實也可以討論一些科學原理 所以我覺得這個部分我們就不僅把我們的泰雅傳統文化 然後他有結合學校的現有的一些課程做一個整合 它甚至能夠跟我們的很多的數學也可以結合在裡面 然後社會人文 其實都跟所有的課程配合的感覺 小米現在都很大家都在做食農教育 那小米課程就可以結合食農教育 那再來就是另外一個部分 那我們在課程的實施的講師 我們就可以這時候就可以聘請部落的文化工作者 或者是耆老來擔任講師 所以在人力上也有足夠的補充的 其實剛開始老師會覺得說又多了一個計劃 那會不會增加學校的負擔或什麼的 那我說你們可以朝另外一個方向去思考 這個經費可以幫我們的學校的教學場域 就是做得更完善 然後再來就是其實也不會耽誤到我們的正常的教學 那我們又可以聘請耆老到我們學校來擔任講師 那在教學的過程我們也可以跟著他們一起學習 同學們的反應是如何 他們覺得很有趣 因為沒種過小米 然後不知道穀倉長什麼樣子 根本沒做過陷阱 因為其實現在年輕家長他們也不會再去學泰雅的一些文化 所以藉著這樣機會先教育小朋友 那他們的家長其實也是受惠 慢慢的 這是我們聽到汶水國小目前進行的一個算是遊學方案 所以他也開放給其他學校的 我們開放縣內我們校內的然後縣內的 然後還有開放外縣市 那他有分這個平日的也有分寒暑假的 對對 那我們才剛辦完一場遊學 那個對象是來自高雄的林園國小 那很棒的一個是林園國小他們有在推機器人課程 那他們的小朋友就帶來機器人的課程 來跟我們小朋友做一個互動 交流互動 那聽說他們是拿到世界冠軍的 所以我們小朋友在跟他們共學的時候 可以看到小朋友 因為小朋友他們本來就很喜歡玩這種應該說3C 或者是一些電動的這些課程 所以看到這個東西他們覺得很有趣 不同的文化刺激產生 所以這樣的一個遊學方案真的很棒 可以幫助大家更加互相認識了解 我們聽到的是汶水國小 我們來聽聽澳花國小是如何進行這樣的一個課程呢 他也是在六七年前 民族委員會他有一個以民族教育為校本課程的計畫 那時候我們學校也有申請 那申請了之後呢 我們其實大概就是透過這計劃去做我們校本課程 其實也是一樣這樣的一個計劃 其實也是一樣可以去請耆老到我們學校裡面來教學 其實應該算是一種協同教學 剛剛主持人也提過說 耆老他自己本身對於怎麼去設計課程也不懂嘛 教學的過程到底怎麼樣他也不懂 那怎麼辦 所以就變成是老師在旁邊協助他 讓耆老把比如說今天要教做弓箭 那這弓箭怎麼做呢 他要挑什麼樣的一個什麼木材呢 他要給他削到什麼樣的程度呢 然後他的線要怎麼做呢 這些東西的話呢 可能就是老師在旁邊那個耆老在前面一邊教 老師就在旁邊一邊的做記錄 做完記錄之後呢 他再回去再把他怎麼樣呢 看看如果覺得說這個課程有點價值的話 他就給他變成一個那個什麼教學設計 那甚至於變成課程 就變成我們學校的校本課程的一個內容之一 其實應該也是跟汶水國小之前的那個做法也是差不多的 所以大概這樣子我們做了一年半的時候 然後我們大概學校的校本課程就已經都出來了 那汶水是以小米後來還有穀倉 那不知道澳花是以什麼為主題呢 我們是有以學校整個部落的 所有可以學習到的東西為主是這樣子 就是說一定有一個主題 那所以在123456年級他可能他的主題都不一樣 都是不一樣的 都是不一樣這個樣 那當然也要配合他自己本身的那個能力 然後去比如說一年級跟六年級教學的東西可能就不一樣 這個樣子 像我記得說我們在五年級的時候 那因為剛好有在他自然課程裡面 好像剛好有那個什麼地質的課程 地質 好 然後我們那個地方又剛好是一個礦區 他就是一個一個礦區 然後是開產白雲石 然後全省大概在1980年代的時候 全省大概有八成的那個白雲石產量就是從我們那邊送出去了 可是白雲石的開採其實也造就現在的地景的變遷 那所以呢我們就會在那個時候就是在五年級這個地方 可能就很特別的去談這樣一個主題 那除了去辨識那個石頭之外 就辨識石頭之外 那也會把所謂生計跟環境之間的議題也給它放進來 讓學生去思考 去思考這樣一個東西 當然這是剛好就配合他五年級剛好有這個課程這樣子 那到六年級的時候 因為我們的那個地方也跟汶水一樣很漂亮 那我們有瀑布有老樟樹還有一些溪流這樣 所以我們就會要求學生能夠做到導覽 因為到了六年級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說 透過導覽的一個活動 讓他去展現他所學習的一個成果 所以請他做學校跟部落的導覽 學校跟部落的導覽 那只要有外賓來的話 我們就請他就是說讓老師帶學生去做這樣子的一個事情 所以這是我們規劃在裡面課程裡面的東西 雖然不是說像汶水國小一樣 就是全校就只有一個主題 可是我們是分段 分段分年級 然後結合課程 做不一樣的發揮 所以秋玲老師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看到兩所學校都展現了他們在地的一個特色 跟特質來發展這樣的課程 是 剛剛聽到兩個學校真的有很多特色 也可以希望其他的聽眾呢 有空也可以到他們學校去觀摩 遊學一下觀摩 不過這邊又提到回到那個學生的角度來看 我們做社區跟學校連結像這樣子類型的課程 主要是要讓學生的經驗跟他的生活是連結的 不管說是學生到社區去上課 或者是社區的耆老到學校來來上課 這兩方面的連結主要能夠發揮社區跟部落的一個功能 我這邊有想到一個 因為之前前一陣子剛好有到台東那邊去參加了一個夏令營 是阿美族的 那他們的課程從實際上面 譬如說時間上用阿美族的方式來計算時間 然後潮汐 然後甚至於到去認識海洋 然後潛水浮潛 應該算是浮潛 然後認識一些海洋的生物 這一系列的海洋活動 非常的豐富 那當中比較不一樣的是他們有漢族的孩子參與 所以我覺得這是跟一般我們做的那個夏令營 可能就是著重在某個族群 那漢族的小朋友一起參與 我那一天去看的時候 我發現這些孩子他們都好開心 老師在前面講的時候 每個都舉手說我我我都要回答 所以我覺得那個在教育上面來說 他能夠啟發孩子的動機 我覺得那個教育就已經是蠻成功了 那當然這背後有很多有一些熱情的老師一起參與 都是現職的老師去參與這個活動 那他們就犧牲了暑假的時間 然後一起商討這個課程 我不知道他這個課程會不會未來在阿美族的學校 甚至於實驗學校能不能夠實施我不知道 但是目前來看我覺得是一個蠻正向的一個活動 讓孩子結合他們實際的生活的情境 然後運用在課程裡面 比方說計算潮汐 這是一個很棒認識海洋教育 認識我們環境的一個特色 好 我們休息一會兒 下節回到節目當中再繼續請今天三位來賓跟聽眾朋友分享 教育觀測站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我們邀請三位來賓 苗栗縣泰安鄉汶水國小黃秀英校長 宜蘭縣南澳鄉澳花國小哈勇諾幹主任 以及國教院原住民族教育中心的劉秋玲老師 來跟朋友分享 我們經由部落即學校這樣的一個相關的內容和課程 讓我們的原住民族的朋友 保留我們文化傳統又能夠跟我們學校的課程互相的結合 其實我們很好奇 經過這樣的一個課程的改變或者學習方式的改變 不知道部落的這些家長們或者是耆老們 那跟孩子的這樣一個學習互相的彼此 把最好的文化傳統的優良的文化 讓我們的孩子學習到 我們只想知道家長們跟耆老們 他們有沒有一些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故事 看到他們的改變或想法 或者是他們的熱情能夠展現出來呢 我們在應該是在六七年前的時候 開始推動那個什麼民族以民族教育為本位課程 那當然這個時候我們就請了很多的耆老 到學校裡面然後教學生 然後跟老師做一個協同教學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發現了 因為以往我們對原住民的一個知識 就是傳統知識不是很重視了 所以這些耆老他可能就是怎麼樣呢 他認為說他可能因為他沒有讀過書 所以他可能甚至於有一些常識都不會比他的孩子孫子還要好 所以他會有點畏縮 剛開始請他們過來的時候會有一些畏縮 可是我發現這個課程其實實施下去之後 過了不久發現他們都認為說 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老師 因為他發現說他們的小孩子 當小孩子在看到他的他這些老人家在教那些東西 或者是實際上在操作那些東西的時候 他發現說小孩子對他有一種很羨慕的一種羨慕跟很尊重 所以這時候我們發現說這些老師耆老 他本身的信心也都提升了 所以我覺得這個部分我覺得說我們通常都會講說 我們能夠盡量可以把我們的學校 學校的課程跟生活上生活的環境能夠做結合 除了讓學生更加認識而且能夠在環境中去 就是說從環境之中在他所學習的東西能夠做一些回饋之外 其實對於家長來講 這些耆老來講他其實也是有一個很大的一個注意這樣子 那甚至於說我們在做食農教育的時候 我們也把這食農教育給它放到那個 我們的那個什麼民族教育課程裡面 我發現說我們的學生 尤其三四年級學生 常常會跟我講說 老師那個阿貝還會再來嗎 那個阿貝什麼時候會再到學校來 所以他們主動提出 學生對於這些耆老的那個尊敬就提高了 而我們的耆老他自己本身對自己的信心也增加 他不會再認為說 他從小所學習到的這些傳統的知識是沒有用的 所以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度也提升了 我們孩子也看到了 原來這在我們生活周圍在我們家中在我們部落裡面的 其實是這麼值得我們來認識了解 那這樣的一個學習結果會影響到他所謂 課堂裡面其他科目的學習嗎 因為我們現在只有用一堂課的時間 現在目前還是一堂 所以說他其實還不太會影響到 不明顯 其實我覺得說在學校裡面 其實我們要營造的是一個讓學生願意到學校來 然後呢他只要願意到學校來 他就會願意開始去學習 就主動的這個學習 如果說到學校來他到學校來的學習的一個成果 都是一種受挫的 比如說硬是要我去背九九乘法表 我就真的真的是背不起來 硬是要我去背那個英文的單字 我也真背不起來 如果都是一些受挫的經驗的話 他可能對於學校的活動他的參與的程度就不高 可是我們其實如果透過我們把我的課程 把它轉化成生活上的一個東西的時候 那這個東西其實就 而且這個東西都是我們的長輩 他們都有在進行的一些活動 這個時候他對於到學校的一個那個興趣就更高 在學校學習的興趣就更高了 所以我覺得說這兩個其實是可以做一個相輔相成 就是一般學科跟我的民族教育的內容 其實可以互相的那個什麼拉抬他的一個對學生的一個吸引這樣 說是他是以學生為中心一部落來作為範疇與學校本位來設計相關的活動希望能夠透過我們的情境教學讓學生產生有意義的一種學習產生出來我們的結束增加到四節課我們的談心課程並到我們的就是民族教育文化課程這個部分所以那前面我有講到說我們再申請特色遊學那是以小米文化為主題那個是特色遊學部分可是我們主教育課程的後面還是有按照年級每個年級學的應該是說課程內容是不一樣的那低年級我們單從那個太陽的神話故事開始小朋友就是喜歡聽故事嗎然後再來中年級就會加一些我們的事應該說什一住行等一些文化課程然後到高年級最後六年級我們會有一個打樣把LINE就是真正的太陽主任那其實他也是說要檢視這6年的課程小朋友是不是他真的有大概完整不能說非常的詳細或者是很精確可是至少他有一個概念那其實我們在5月份也辦了一個我們也是第一次辦就是辦畢業生的一個文化成年禮給我們去爬了大霸尖山因為大吧算是我們泰雅族的身上那在爸爸之前的兩個禮拜我們有行前訓練先去跑我們學校附近有一個虎山那谷山其實他還把不高就1400多可是他是爬的難度耶他後面就是很陡峭比較不好他那其實爬山的過程當中因為其實就在部落裡面那裡面有一些植物或者是不到那就是可以透過我們的騎樓來講過去的故事然後爬山的過程當中一定會累想要放棄了那我覺得這個時候就是考驗孩子的應該是耐力吧還有他的毅力來我們這一桌就去爬合歡山合歡山是去適應它的高度因為那個海拔3000多公尺那你通過這兩個禮拜的行前訓練我們才去吧打吧那當爬到大把我們只有跑到吧機等一下不能登頂了爬到大爸的那一刻真的非常的感動感動得快哭出後也真的很美所以我覺得這個六年的過程當中慢慢的來就是日積月累然後就是醞釀一些文化的東西對除了一些過去的傳統智慧知識給孩子之外那我想很多的東西這樣打樣的老大其實打樣以前就是很有我們說其實就是規範那我們也很強調孩子的一些品的言行舉止得現在就是在退品格教育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在要求孩子所以我覺得對這個課程部分不僅僅就是讓我們孩子對就是學到我們打樣的一些文化深層的意涵的然後剛我有想到就是曾經在研討會就是聽到那個現在我們台中市屋馬小學也是我們全國泰雅族的一間民族實驗小學比例校長說的一句話他說今天不做明天就看不到泰雅族人啊我聽到這句話就真的心有戚戚焉因為在我們兩年前在做這個小米課程的時候我那時候要做播種祭我們請了部落地騎樓來幫我們做其服哪時候我記得是剛開學大概2月份的時候的結果我們小米機將要收成的時候那個騎樓他就生了所以我覺得很多我們部落的所以我可不可以說是他是以學生為中心 以部落來做為範疇 以學校本位來設計相關的活動 希望能夠透過我們的情境教學讓學生產生有意義的一種學習 所以這種主動的心就會產生出來 校長是不是也跟我們分享一下 您在學校這麼多年的時間 從一開始可能一週只有一小時 然後慢慢我們期待在108課綱之後有六七節的時間 所以您對未來是抱持著一個非常好的期待的方向嗎 是 其實六七年每週只有一節課 可是這兩三年我們已經把我們的節數增加到四節課 我們把校內的彈性課程併到 我們的就是民族教育文化課程這個部分 所以那前面我也有講到說我們在申請特色遊學 那是以小米文化為主題 那是特色遊學部分 可是我們民族教育課程的話 我們還是有按照年級 每個年級學的應該是說課程內容是不一樣的 那低年級我們當然從那個泰雅的神話故事開始 小朋友就是喜歡聽故事嘛 然後再來中年級就會加一些我們的 應該說食衣住行的一些文化課程 然後到高年級最後六年級 我們會有一個就是真正的泰雅族人 那其實他也是說要檢視這六年的課程 小朋友是不是他真的有大概完整 不能說非常的詳細或者是很精確 可是至少他有一個概念 那其實我們在五月份也辦了一個我們也是第一次辦 就是辦畢業生的一個文化成年禮 我們去爬了大霸尖山 因為大霸算是我們泰雅族的聖山 那在爬大霸之前的兩個禮拜我們有行前訓練 先去爬我們學校附近有一個虎山 那虎山其實它海拔不高它只有1400多 可是它是爬的難度 因為它到後面就是很陡比較不好爬 那其實爬山的過程當中 因為其實就在部落裡面 裡面有一些植物或者是步道 就是可以透過我們的耆老來講過去的故事 然後爬山的過程當中 一定會累想要放其 那我覺得這個時候就是考驗孩子的 應該說n耐力吧還有他的毅力 再來我們隔一週就去爬合歡山 那合歡山是去適應他的高度 因為那個海拔三千多公尺 那你通過這兩個禮拜的行前訓練我們才去爬大霸 那當爬到大霸我們只有爬到霸脊 現在不能登頂了 爬到大霸的那一刻真的非常的感動 感動得快哭出來了 然後也真的很美 所以我覺得這個六年的過程當中 慢慢的就是日積月累 然後就是醞釀一些文化的東西 除了一些過去的傳統智慧知識給孩子之外 那我想很多的東西像(泰雅族語) 其實gaga就是規範 那我們也很強調孩子的一些品德言行舉止 現在就是在推品格教育 其實這我們不用特別推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在要求孩子 所以我覺得推這個課程部分 不僅僅就是讓我們孩子 就是學到我們泰雅的一些文化深層的意涵 然後剛剛我也想到 就是曾經在研討會就是聽到那個現在我們台中市博屋瑪小學 也是我們全國泰雅族第一間民族實驗小學 比令校長說的一句話 他說今天不做明天就看不到泰雅族人 我聽到這句話就真的心有戚戚焉 因為在我們兩年前在做這個小米課程的時候 我那時候要做播種祭 我們請了部落的耆老來幫我們做祈福 那時候我記得是剛開學大概二月份的時候 結果我們小米即將要收成的時候 那個耆老他就往生了 所以我覺得很多我們部落的寶 剛剛主任有講到 過去老人家可能會覺得說 我好像在學校其實好像沒有什麼你要說價值嗎 或者是好像我沒讀過什麼書 所以我去學校好像沒有什麼幫助 可是其實他真的就是我們的寶 那我覺得還好在我們應該是六七年前 就已經慢慢的在蒐集這樣子的資料 可以讓他就是保存下來 也讓我們的孩子都知道 原來我們的寶就在我們的身邊 在我們的部落裡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這樣那個保存跟發揮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學校他就是一個應該說很重要的一個文化基地 所以我希望建構我們的汶水國小 他是一個泰雅文化的非常完整的應該說地圖吧 學習地圖 那其實在從特色遊學我蓋了穀倉 然後在去年的計劃有一個叫原住民新校園運動 我們也蓋了傳統家屋跟獵寮 那也很幸運的我們在這次的比賽 拿到全國的最高獎項500萬 所以我們可以把學校的校園可以做得更完整 哇 又有家屋穀倉開始又有家屋了獵寮 獵寮就是以前我們泰雅族應該說男人他們上山打獵 他們就是簡單的一個休憩的地方 他不像我們工寮那麼的應該說 對對對 獵寮他只是蓋的比較簡陋 可以遮風避雨而已 那這樣子的就是應該說傳統建物已經在我們的學校場域裡面 讓我們的老師在做教學就會更應該是說更方便 還原現場 然後我們的幼兒園小朋友跟我們一起學習 所以我們應該是從幼稚園就開始在做我們的文化課程 真的很感動 然後都富有使命 所以立刻要做馬上要做 把這股熱情延續下去 秋玲老師有沒有很感動 所以看到各個學校都那麼努力的在做這件事情 你的想法 其實剛剛聽校長講 我也是心有戚戚焉 因為有一個機會就跟一個就是泰雅的家長聊天 他就提到孩子學族語的狀況 這個孩子本來是不會說 然後到最後在母親節那一天 他就獻了一首也不是一首 一段話給他的媽媽都用族語去講 然後媽媽就聽到就非常的感動 他覺得那個語言的傳承 讓他覺得小孩子真的讓他能夠做到這樣子 然後他也聽得懂用族語去做溝通 覺得這是一個很珍貴的一刻 所以他那時候在跟我分享的時候 他覺得說讓孩子學族語是她覺得最正確的一個決定 所以他覺得說很贊成學校在族語這方面的耕耘 不管是兩位校長或主任的學校 很多原住民的學校都有這樣子的老師 所以我就覺得說蠻感動 其實我自己講的沒那麼好 因為時代的關係有的時候這樣的一個語言 其實都流失了 但是現在大家有心有力 然後校長主任們的努力再把它找回來 那其他學校如果也想這樣開始做的話 可以以校長主任為借鏡然後跟兩位來學習 跟兩位學校來學習 我們今天也非常感動 也謝謝三位接受我們的專訪 讓我們更加的了解部落就是學校 到底在實際的層面上應該如何做呢 感謝三位來賓的分享 謝謝您 謝謝各位聽眾 同時我們要感謝所有聽眾的收聽 歡迎您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6點05分 按時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拜拜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
mpd
-
m3u8
會員功能選項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