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36集「教育大數據時代─教育資料分析新趨勢」
「國際教育心動線」廣播節目107年第36集「教育大數據時代─教育資料分析新趨勢」專輯,邀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學卓越中心王妙媛主任及本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簡瑋成助理研究員,一起來分享面對現今的數位化教育資料,學校應該如何運用大數據觀點,形塑以證據為本位(evidence-based)的決策與革新機制,協助解決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及校內行政等實務問題,並提高教學與行政效能。
觀看次數:637
閱讀完整講稿
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您在周一的晚上一起來收聽國際教育心動線 我們聽眾朋友對於大數據應該都是了解也知道它在我們生活當中 被廣泛的運用 大數據這樣的資料分析如果運用在學校當中 它其實可以幫助我們對於招生的策略認識了解 對於老師的研究能量的發展也是非常高的 還有很重要的對於學生畢業之後的就業 薪資的分析 還有學生在學校的學習軌跡 都能夠一一的提出一些建議一些方向一些策略 今天節目當中我們就邀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學卓越中心的王妙媛主任 以及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的簡瑋成老師來跟聽眾朋友一起分享 在還沒有進行今天的專訪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先收聽由我和登偉 特地為聽眾朋友收集資料整理的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我們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機構來協助我們蒐集整理 提供相關的訊息 那麼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國際教育脈動 聽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我是范登偉 在今天的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裡面 我們帶領著聽眾朋友一起認識一下 校長跟老師的升等跟專業的證照是如何取得的 像是在澳洲 澳洲培育未來的校長有他們的方式 英國的校長又需要具備哪些專業證照等等 還有像是在瑞典跟德國的老師 有許多的全新的制度來幫助他們培訓和升等 首先我們看看這是瑞典 瑞典的中小學呢 老師們有一個全新的升等制度 我們請登偉來說明一下 在瑞典教育部目前正在提出 中小學的老師規劃一些比較明確的升等制度 希望說可以吸引更多的新血來加入教育界 瑞典教育部部長就說啊 透過這樣子的模式 老師其實可以比較清楚知道 他下一步的進修階段要如何來進行 目前升等的草案把老師的職等分成為3種級別 第一個是認證的教師 也就是通過國家考試通過老師資格的 再來是經驗老師 最後以資歷與專業進修取勝的最高級的專才 學經歷均佳的老師喔是最高級的這個職等 並且由中央制定了一套升等標準 讓老師比較知道自我提升的方向 持續自我精進專業能力 還有增加經驗喔 那麼還有一項比較值得關注的就是 老師的進修形式 也希望說那麼能夠減少兼任行政職 專心在教學層面 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是德國 德國的巴伐利亞邦他們的師資培育專案有三大訴求 包含了專業化、實證為基礎的數理 跟數位化教跟學這部分 這個部份我們就請登偉分別的跟聽眾朋友簡介一下 巴伐利亞邦的文教廳次長 在參訪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教師培訓中心之後 開始跟邦聯政府討論 卓越師資培訓計畫 為什麼會選擇慕尼黑工業大學作為老師的培訓中心取向 實證為基礎的數理 還有科技等等科目的師資培養提案當中脫穎而出喔 那麼設計出更具協調性的教學內容 而且專案內容當中的一個計劃叫做 t u m這個計劃 也替巴伐利亞邦發展能力取向的師資培育做出相當大的貢獻喔 他們就發現到t u m的計畫試圖 要讓各個主修科目還有各個科目的教學法 甚至到教育學 中小學內實務 還有各個老師培養階段的之間的這個連結性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其實不僅有中小學的計畫 連碩士的學程也有師資教育的部分 這部分還是請登偉來說明 現在在碩士學程有整合市的職業教育 把大學內的學術性老師教育 還有進入職業學校進行實習教育的內容結合在一起的話 另外一個子計畫的主旨啊 則是強化大學內各個參與科目之間的合作 那麼近而根據專業能力的取向來設計 師資培育的學程 無論如何啊 政府目前也擴大資金投注在這一項計畫的發展上面 接下來我們看看英格蘭 英格蘭對於現在的校長專業證照的內容跟評鑑 也在2017年的10月公佈了 所謂的國家專業證照內容跟評量的架構 詳細內容有哪些呢 這個架構其實是英格蘭政府提供給 想要成為中小學領導者 或者副校長或校長的人來做參考 並且協助他們了解 政府認為說這一個學校領導者 應具備哪六項的知識技能 那麼其中包括知識技能 領導行為與評量方式 那麼在這一項評量當中 還包含哪些層面 包括擬訂組織策略 還有促進校園持續改進 教學還有課程的領導 激勵領導 還有溝通協調 那麼親師合作與社區參與 資源與風險管理 還有協助教職員增能等等 這面向非常的廣 比方說擬訂的組織策略還有促進校園持續改進 的學習目標包括說校長應該要了解政經 政治跟經濟 科技教育發展 以及法律跟社會改變 對服務的學校可能所產生的影響 那麼另外在激勵領導跟溝通協調層面當中 如何透過溝通達到領導學校的效果 其實對於校長來說 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參加這項計畫的校長和老師們 當然要提出相對的經營學校計畫的草案 至於遴選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參與課程的人啊 其實大部分都是候用校長或者是在職校長 那麼參加這個計劃得花上18個月的時間 完成課程之後 要提出兩個方案來自我檢視 是不是能夠習得證照上面所要求的六項內容領域 知識跟技能喔 第一項是規劃並且執行 在原本任職的學校的改善學童的表現方案喔 那麼執行時間要兩個學期 目的就是要了解說四大領域內容的表現是什麼 那第二項是依照所安置學校的資源 還有需求 設計一個包含資源風險管理還有協助教職員增能 兩個面向的行動方案 這個計畫預計在2020年9月之後就會來 英國的教育部就回來重新檢視它的合宜性 決定未來是不是要重新調整 或者是提出另外一個架構 來給這些候用校長或者是校長來作參考一下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澳洲 澳洲是如何培育未來校長的呢 有什麼樣的專業素養是需要的 澳洲教學還有學校領導研究院喔 是一個以專業實務為基礎 針對中小學校長的專業素養制定 並且定期調整標準 那根據研究院的新聞就指出說 學校校長啊對於教育成效的影響力 只是日漸升化 也因此校長的專業技能培育非常重要啊 因此澳洲這個aitsl研究院就制定了 中小學校長的專業標準 比方說像是核心的領導能力 還有專業技能 那麼像是知識還有理解力 與人際關係 社交能力等等 在專業能力方面則有領導教與學 發展自我與他人 還有創新改革等等 共五項的標準喔 希望能夠有更清晰的專業路徑 加強提升校長的領導能力 建立一個未來能夠領導學校的人才庫 這是我們今天在節目中跟聽眾朋友一起分享 瑞典德國英國還有澳洲是如何培育未來的校長 以及幫助老師做升等的準備 非常感謝聽眾朋友的收聽 謝謝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歡迎聽眾朋友在週一的晚上 一起來關心我們的教育 今天我們談談的是教育數據在現在這個時代 它分析的一些新的趨勢 為聽眾朋友特別邀請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教學卓越中心的王妙媛主任 主任你好 你好 各位聽眾大家好 第二位來賓是我們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的簡瑋成老師 瑋成老師您好 你好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講到大數據聽眾朋友在最近這兩天常常聽到這個詞彙 而且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非常的多 我們是不是先請兩位來賓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我們之前講到他運用在我們的生活 可是我們今天比較聚焦是在教育資料的分析喔 那他運用在學校 學校怎麼樣來分析我們的大量教育資料的這個部分 我們先請主任來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好嗎 好 沒問題的 教育的資料其實一開始應該說這個緣由 是來自這些線上的學習資源 在從台灣來講大概就是從磨課師或者是翻轉教室 後面其實就是一堆online的一個學習 那就會有一些學習的結果跟軌跡在上面 所以陸陸續續就累積了很多數據在那裡的時候 老師就會去特別來分析這些數據 來改善他們的教學 或者是做學生的個別輔導 是在最近這可能三四年 教育部特別重視在這校務研究的時候 就會希望學校在經營這個校務的時候 就像企業在經營他們的事業是一樣的 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把他效益提升 然後重新的去審視自己內部的組織 是不是需要做一些調整 教育的數據落在兩大方向 一個就是老師主要是跟教學相關的 跟課程相關的一些學習的數據 那對於學校而言 這些數據可能就會落在老師的教學 行政的資源怎麼樣去讓我們教育的這個成品 就是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可以提升的 然後是教育部或者是我們納稅人民的 每一分錢都是是有意義的投資在這所謂的教育的效益上面 所以我們今天要跟聽眾朋友好好的來認識了解一下 是不是請瑋成老師也跟聽眾朋友 我們能不能舉世界各國他們在大量運用這些數據啊 來做不管是行政或者是學習的評估上 以分析數據來講 其實在大學端裡面美國做的應該是最早最好的啦 當初美國會去分析要求各個學校去分析大量的學生資料 包括剛才王主任提到 可能他在課程線上一些學習的資料啊 還是他學習後一些成績表現 那這些成績表現 因為我們知道美國學費非常的高 為了讓社會大眾還有家長能了解說 我的孩子來這邊學習之後他確實有所成效 所以聯邦政府還有州政府 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那個績效是非常重視的 所以在美國最早的時候 就已經開始在做一些校務研究的工作 包括說去研究說學生來了之後他的休退轉啊 休學啊退學啊轉學的比率大概是怎樣的一個狀況 這些數據都會定期去公佈 那他因為這樣的去分析一個結果 所以造成說大家對於教育數據的分析就是越來越年縮 所以最早大家比較會傾向去學習美國這套制度 那包括目前我們國內的狀況 其實也都是去學習美國這樣去做 引進國內之後 我們國內在分析大量的這些數據 其實也是分為兩大方面 一方面是王主任剛才提到是課程方面的 老師一些相關的教學 那這方面有時候老師自己會利用他上課的一些線上學習檔案 讓學生去學了之後 然後透過這樣資料要去做個分析了解說 我學生這樣的教學方式好不好 或是學生有沒有進步 那透過這項資料去做一些大量的分析 而且是這幾年的磨課師的資料會分析的是更加詳盡 另外一種就是目前國內比較多的地方 是因為從教學早期的教學卓越計畫 然後那個頂大計畫還有點泛科技大學計劃這些等等 當時教育部這邊給了一大筆錢 那給了一大筆錢之後 一開始其實還沒有很要求說學校一定要拿出績效來 這幾年發現 錢投入了那我們學生的學習表現 在哪兒啊 對 學生學習表現到底在哪 對 很重要 然後後來開始就是慢慢的把這些放入 他的每個年度的年度報告裡面 要求學校說你要提出來說那你們的學生學習表現狀況如何 因此對這些學生學習資料的分析 學校端從教卓計畫頂大計畫那開始慢慢就有在做 不是這幾年我們提校務研究才開始 那時候開始在慢慢分析之後 透過這樣的分析去做一些鉤稽 然後了解說我這些教學卓越計畫的投入啊 典範科技大學的投入的計劃 投入這些有沒有那個效果 在教育部他的方面他就希望說 學校能有效的去利用這些資料的分析 然後幫助我們學生更加的學習 然後在教室端是希望透過教室端的資料分析 能幫助他課程更加的精進教學更加的創新這樣 那我們對於整體的一個由來還有運用 稍微有些認識和了解 我想舉實例讓聽眾朋友更加的清楚是最棒的 是不是主任舉一些例子讓聽眾朋友 是 最近幾年有關美國的分析 就是校務研究的分析 他們的確是比較重視所謂的retention rate 申請到的學校訓練然後可能休學率很高 沒有完成率也很高 但這個現象在台灣是比較少 但是呢我們的校務研究既然是follow人家的腳步 開始台灣的這些要研究的議題就會跟美國很像 所以我們會從招生這面這方面來看 招生跟學生的註冊率休退學率全部都會被第一個被檢 第一個會被拿來檢核這樣子 那所以幾乎每個 而且這個也是因為因應我們的國際教育 目前國內外的現況面臨三大問題 第一個就是少子化 從25萬可能10年內會少掉10萬這樣子 還有我們的老師可能就是被高薪聘到別的地方去了 還有我們的高中生也可能就是 目前5年就增加5成是跑到其他國家去唸 所以為了因應這些目前國內外的這一些所謂的危機 教育部就非常重視我們如何在招生策略上去分析一些問題 然後去找出一些策略 來讓每個學校這個以後的這個25萬變15萬的時候 衝擊不會太大 應該招生的分析是每個大學都會做的 不是只有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才會做 每個大學都會做這rutin 我們所謂的就是一些基本的這些data base一定要出來 分析我們大部分會分析說你大部分你的學生來源是在哪裡 譬如說以我們學校來講 中部的學校是前10名的學校大概是中部的學校 但是我們分析到後面會發現 其實我們有來自新竹的學校 我們有來自桃園的學校也不少 那我們會接下去再去分析說 那哪一間學校會比較好 就是招生你要選才嘛選對學校 那我們才有辦法回饋給系所說 你下次招生是不是要去台中一中 還是你要去新竹女中這樣子 就是你的經費要放在哪邊 然後去你的學生來源在哪裡 我們會發現我們這些學生進來1年後 他們的成績其實跟學生人數不一定是有關聯的 那可能就是像我們學校去年最多是文華高中 但是進來學校後第一年成績比較好的 反而是中興高中嗎 算前十名的一個高中 但是他就是學生進來之後他的第一年的成績是比較高的 所以我們會把這些 我們會去分析的來源管道是繁星進來的學測進來的 還是自己申請的 這些學生他們利用不同管道進來學校的時候 因為他的唸書的motivation 或者是說他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的目的是不一樣 那這樣子的話那這樣會不會影響他的學習 因為我們做這個研究最重要就是學生是我們的成品 他出去我到底是他畢業後 我要賣一塊錢還是要賣一萬塊錢對不對 所以我們希望就是說 他的就是他的身價很高 那所以我們要希望他是適合我們學校這樣子的一個環境 才去做這些分析 所以招生除了就是說確保你的生員的來源 然後你也知道說你的標的物在哪裡 後面就是你回饋給系所的時候呢 其實就是你已經知道說 你的成品是怎麼樣 然後他是怎麼樣去讓學校可以去做自我的改善 之後再做比較適合的招生策略 招生大概是目前全國每個學校都會做 因為少子化的關係 那第二個會比較常去做的大概就是老師的研究能量 因為教學跟研究大概就是綁在一起的 老師的研究能量其實還定義還蠻簡單的 譬如說就是老師的發表期刊論文 老師從科技部拿了研究計畫 老師從教育部拿了研究計畫 老師跟產業界合作的一些計畫 然後他的學生有哪一些 他的學生畢業後他的去向是不是跟他訓練的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在老師這邊其實他的數據 跟他定義來源是比較穩定的 只是怎麼樣去把這些東西去回饋給老師喔 目前是比較困難 這些老師通常都是在領域很久 那回饋給他可能就是老師你研究要做多一點 老師你期刊要多發表一點 老師你哪一方面比較弱一點 這部分在回饋給系所 回饋給老師這邊 我們還在想一個比較好的策略來做 不然的話大概就是一般敘述性統計這樣子 這樣比較多哦 所以我們簡單的先來看 包含在招生的策略上還有老師的研究跟能量上 常常引用這些大數據 我們是不是也請簡老師跟聽眾朋友再說明一下 就是我們剛剛舉了兩個部分讓聽眾朋友概略的認識了解一下 那基本上學校來分析這些大量資料 他的目的還包括有哪些呢 除了其實招生的部分 我再稍微做個補充加強一下 其實因為剛才王主任有提到現在少子化之後 整個學校的招生策略特別重要 尤其是在後段的私立 國立可能感覺還好 因為國立其實前段再怎樣都收得到學生 在私立後段的時候 包括以前服務的那個學校靜宜大學 也是會比較著重這一塊去做分析 是因為招生的資源是真的比較有限 他人力比較有限 所以他會特別去做這一塊 那除了其實剛才王主任提到招生還有教師評價能量以外 這幾年其實做另外一個最多的就是 大家社會也比較關心就是學生的就業 因為我們會把學生就業當作一個最終的一個學習成效的指標 來看說學生畢業之後他表現大概如何 所以這幾年比較常在做的就是 大家比較care的是學生畢業之後一個薪資的一個表現 常常也是被拿來揶揄 也就是說用平均的表現來看 但是確實我們大學的起薪這幾年是 變成說其實他是社會環境的使然 並不是說因為大學生真的素質比較差 所以他薪資變得比較低 但是因為這樣子而且各個學門之間 其實他的那個薪資比例是不一樣的 所以也不能以用一個平均來看這樣 所以這幾年在做薪資的成效表現上 包括勞動部跟一些大學之間都有做一些緊密的結合 那包括我們現在的大專生公開數據平台 上面其實早期之前還有還有一陣子有公開說 各個學門的薪資資料 那後來因為太敏感 這資料後來有沒有繼續再更新了 就刪除了嗎 就已經慢慢的就淡化了 因為造成說大家以為這個學門真的就這樣 這個學門以後要招生可能就會變得比較困難 但是其實各個學門薪資的多跟寡 雖然說有一個平均值 但是最終還是回歸到個人的能力的表現上 各個學校在分析這一塊裡面 都是也會把它寫進去自己的學校的長遠報告裡面是說 怎樣培養我的學生跟就業環境更加的結合 雖然說我們都知道大學不是就業的不是就業訓練機器啦 但是現在學校端慢慢有意識到說 我大學出來要培育人才之外 我希望我的學生畢業之後就能有不錯的就業表現 在各個領域上都能好的表現 他這個方面就需要比較多的大量數據去分析 不然學校像早期就是有點像瞎子摸象 他沒有數據資料 他不知道他學生畢業之後到底跑去哪邊 然後我的這個學門的學生出去之後到底在做哪些工作 然後就業表現如何等等 所以另外一個這幾年比較大的改變是說 在整個就業表現上的分析其實要非常的明顯增加 我們剛剛看到比較偏多是在校務經營上 我們也看到學生不管是招生啦或者畢業就業以後 他的薪資的表現啦 或者是老師在做一個研究跟能量的提升的時候呢 這些數據都提供了很多很多的協助 好我們休息一會兒 待會回到節目當中再繼續請主任跟老師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Open your mind 就愛教育電台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 邀請兩位來賓跟聽眾朋友一起分析探討我們教育大數據的時代 我們怎麼樣運用教育資料的分析 讓我們掌握最新的趨勢 分別邀請到的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的教學卓越中心王妙媛主任 還有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的簡瑋成老師 在節目中來跟聽眾朋友舉出很多的實例 幫助我們更加的認識了解 節目前段我們聽到比較是在學校的校務的經營上 有招生啦老師的研究啦 期刊論文的發表 還有產業的銜接跟合作 還有我們就業這薪資 可是對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來說 可能這個部分很平均吧 因為最近教育部要把高中生那邊的資料 跟大學部這邊的資料做個串聯 所以我們就一個全國的IR資料庫正在醞釀當中 他的目的是後端要結合勞動部的這一些學生的薪資的資料庫 那這樣子教育部要來看就是這個高等教育的整個的培訓過程 跟他的教育效益就會比較清楚一點 所以今年勞動部其實已經就把我們的畢業生的薪資的資料 已經回饋給各個學校 那我們也跟每個學校一樣就做了一個分析 剛剛簡老師講的這個每個領域薪水不一樣的問題 在我們學校幾乎是看不到 因為我們的學生一半以上就是畢業後是當老師 所以他們薪水都是5萬起跳4,5萬之間 所以我們的平均薪資居然是5萬多塊 所以好像比平均現在大學平均高很多 所以反而我們不知道說如何去處理就是學生的薪資的這一塊 但這是我們的特色 所以我們就會回去檢視我們的師資培育的部分 然後跟師培的課程的部分跟非師培的課程的部分 跟學生的薪資我們會未來會朝這個方向去做一個切割這樣子 那除了薪資的部分 我們學校分析出來的結果跟人家不一樣 其實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那我們學校當初我們主動去跟大專生的就業平台ucan去合作 那想要從他們在那個資料庫群 因為學生都會去那個ucan的這個大專生就業的職涯輔導的平台 去做一個問卷的分析 總共有三種不一樣的問卷 第一個就是新增進去都會做的一個所謂的性向測驗 那我們就想說我們就利用這個全國的資料庫來看 我們學生他的興趣是不是符合他要進的系所 那這樣子對他未來的學生的學習是不是有影響這樣 其實我們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呼應這個系所要培育的目標 但是有一些是他沒有興趣 那我們想說很好 那這個數據我們就來看看 這些沒興趣的學生他需要什麼幫助 分析的結果這些沒興趣的學生他不管在必修課選修課 他就是進來學校後一年他的成績還是不錯的 不會說因為沒有興趣然後就不念 他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就是師範體系的關係 那學生進來他其實他的目標很明確 就是我要當老師 所以我每一科就好好的唸 出門師範的學生就是很乖 唸書也很認真在唸 很難去發現說會不會是因為你的興趣不同 而就是不去注重你的功課這樣子 所以這也是大數據分析出來的結果 對 這也是蠻有特色的 因為學校本身就具有這樣特色 那簡老師我們怎麼樣看其他學校或者是其他的運用層面上呢 我再舉一些一般學校的好了 一般學校再分析學生這些資料上的背景 常常就會比較大 因為一般學校照我之前的一些分析經驗裡面 不同學院之間的那個傾向差異就非常的大 再分析一般大學上會跟剛才王主任提到的 那個彰師範師範大學的狀況就比較不一樣 那我再補充一點就是在一些學生課程學習分析上一些特例 就是說有時候為了找出說 哪些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就是可能還沒到期中的時候 我就可以透過他在學期中一些資料表現 去預測說他到底會不會那個會不會被當 這個是已經有一些學校開始在做 已經預測可以預測 現在帶到數據只要資料夠多的時候 有些學校的資料已經夠多到可以去預測 他期中跟期末呢會不會被當掉 那是比較有趣的地方 那如果說發現說他可能到了期中有可能被當的時候 我們以前現在學校都有所謂的TA制度 就是教學助理制度 教學助理制度會去幫助這些學生 或者是現在學校都有訂一些新的輔導機制 就是說可能透過導師啊通過同學或是通過一些方式 來關心這些學生 然後去及早幫助他們 避免說我可能中輟或是說休學或者是退學 現在在一般大學裡面 可能在一般有可能是私立學校比較多啊 會去做這樣的動作 可能在頂大方面比較少這樣問題 因為畢竟頂大學生比較聰明 那我講的是泛泛而論是一般的大學的狀況 那這邊在做的時候 也是目前學校比較開始在著力的地方 利用數據的分析去做一個預測 不過這個目前是大家慢慢的開始在摸索 因為你說真的要用哪些數據去分析出說 學生哪些學習狀況比較好或壞 譬如說我們以前學校 我有遇到過的學校是 他去分析他進出圖書館的次數 去了解說這個學生到底是學習有沒有認真 有沒有去圖書館好好念書等等 但其實後來有發現有些進去圖書館他可能是去圖書館睡覺 他不是去學習的 所以他進出圖書館次數就跟他的學習表現呈現不是那麼相關 跟他會不會被當沒有很大的相關 所以有些數據上背後的意義 我們要去探討在這個學校的脈絡裡面的原因 那如果說大家進去圖書館他都是比較認真在唸書 那我們有些數據表現就會變得比較好 就是說學生透過他進去圖書館次數 我就可以觀察到他一些學習態度一些表現 那我們以前剛才王主任提到要寫性向量表什麼 在測學生這些學習態度啊 量表這些資料時後可能都會比較難以準確 因為量表這東西有時候自己主觀的去勾選會比較不準確 那現在開始有在教育大數據的資料分析之後 我們嘗試一些比較客觀事實的資料 比如說我剛才講的進出圖書館的次數啊 上課的次數然後再課堂上發言的次數這些等等 如果未來從這些資料慢慢逐漸被記錄下來時候 那這些資料就可以做比較多的一些數據上的一些應用跟分析這樣 是不是也仿效學習 我們進到超市啊 眼球掃到什麼書啊或什麼產品就表示我對這個有興趣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分析學生這方面 這個我補充說明一下 就是這所謂的學習軌跡的這一些數據 其實做的最徹底的應該在大陸 他們就是學生的那個學生證那個卡 凡是你要進入任何地方你就要去刷卡 上課也刷卡你去參加任何活動都刷卡 even你的宿舍裡面用電用電也刷卡 那這樣他就可以知道說學生的所有的一舉一動的數據 兩年前我們去聽的一個校務研究的一個研討會 這個大陸的一個學校 他來分享他們在收集這數據的來源的時候 我們都覺得那這樣隱私權都不見了 學生沒有反彈嗎 他們學生其實沒有反彈 但是其實我們都還蠻羨慕 就是他可以拿這些數據 但相對的他背後他的他這個數據可不可以用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然後他是不是真的代表我們要看到那個意義 就像剛才簡老師講 他可能有不一樣的那個背景在後面 他其實也是一個問號這樣子 那這些數據會產生的一些可能我們背後要分析它 會產生有意義的一些事項出來 所以有的數據我們很多很大不見得好用的對不對 所以要產出有意義的行程 我們才能夠在教學上或者是行政上所用 補充一下剛剛簡老師講的 我就舉我們學校的例子 是休退學這件事情 那因為休退學就像剛剛簡老師講 我們休退學在我們學校不是很嚴重 但是我們還是要分析 因為對我們而言為什麼要當老師 其實每個學生我們都要盡量去輔導去救他 就算他想要退學 我們是希望他能夠留在學校裡頭這樣子 那所以一個學生都不能放棄的這個目標 現在我們就是去分析這些不多人數不多 可能100多個人 他要他要休退學 就會發現說真的是從老師他每一堂課我有預警制度 這個預警制度也是教育部希望藉由教學卓越計畫 希望學校建立起來的一個制度 所以我們預警制度在我們學校已經大概至少有5到10年這麼久了 那這預警制度我們會發現 我們有期初的預警期中預警跟期末預警三次 那只要這個學生呢期初被預警期中又被預警 那再加上他ucan的資料說他沒有興趣 99.9%他一定是轉學 他一定是先休學 他去考那個轉學考 因為他就是沒有興趣所以課也不去了 他是準備要去轉學考 所以我們就會發現99%這個學生其實就是要轉學 那我們的策略就是與其他所一樣 我們就是提早發生發現的時候 在期中之前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一群學生 輔導他去轉系 就是一個學生至少留在我們學校吧 我們學校好你都還沒有經歷過 你就要轉到其他學校去 所以我們希望是藉由輔導轉系的方式 來留住這些原本可能會休學或退學的學生 這也是非常好的一個機制來幫助同學們 其實現在各個大學在做這一塊上 包括我以前的分析經驗裡面 其實就是及早介入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勢 目前其實最大問題是學校的資料其實並不那麼完善 因為其實剛才主持人有提到還有我們王主任有提到個資的問題 現在我們尤其是台灣個資法開始開始通過之後 學校在收集這些資料的使用上 其實慢慢會受到一些限制 當然說如果學生願意他簽下同意書說 他願意提供這樣的資料給學校運用 包括學校端我們自己在分析資料上 目前掌握資料的人也不能輕易給把資料給其他老師 都是需要透過一些行政程序的管控去說 避免這些資料避免有心人士的利用 尤其是在我們民主國家 我們剛才提到說可能在大陸那邊是比較可以 那是因為他們的體制是比較可以允許說 我上面說要收集就收集 比較沒有大的阻力 在我們民主國家比較重視人權的前提之下 尤其是隱私權這樣東西 我們如何去避免說有分析的方法跟技術的時候 但是苦無這樣資料 因為學生不願意提供 所以我們要包括去收集學生的休退轉資料 甚至在我以前的經驗裡面有發生過 我們把學生已經休學或是那個快要被退學資料寄回到家裡 學生現在開始他懂得個資法之後 他就去提告學校你為什麼可以擅自的把我的成績寄回我家裡 說我已經是成年人 那應該直接寄到我 這在法律上確實是如此 所以現在變程說 萬一這些休學退學資料 我還沒辦法寄給家長的時候 會造成一個很大一個問題 如果學生已經有這樣個資的隱私的利用的時候 你知道這樣資料的使用上就受到一些限制 所以如果突破這一塊 目前各個大學都是比較用簽同意書的方式 這樣的方式通常其實如果學校學生慢慢聰明的時候 他就會比較懂得去防範學校 但是當大家開始大一剛進來的時候 其實比較懵懵懂懂的時候 大部分其實都會接受這樣的方式 所以這是目前大家學校比較在處理這個個資上 比較大的一個方式去做一個處理 是 聽起來真的很有趣 跟我們同學的軌跡學習軌跡或者生活軌跡都息息相關 那他在未來還擔負起什麼樣的角色 那我們如何看待大數據的資料分析這個部分 在學習上的運用在生活上的運用呢 先休息一會兒 教育觀測站 國際教育心動線 我們今天邀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學卓越中心的王妙媛主任 還有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的簡瑋成老師 跟聽眾朋友一塊來聊聊我們的教育大數據時代 我們怎麼樣來運用我們這些大量的數據資料來幫助我們 不管在校務的經營上或者是同學們的學習上 都能夠越來越好 不過就像節目前段老師提到的 這個資料的取得的確他跟我們個資法有息息相關 所以在資料的取得上我們也要比較周延 可是在未來的發展上 這些大量的數據資料可以運用在什麼地方 他未來的發展契機 我們更可以來幫助我們的同學們學習上 或者是校務的營運上也可以發揮的更加好呢 主任 未來其實我很想做的一個 我相信教育部也很想看到 因為他聽說他們最近在醞釀一個平台 就是以前所謂的教學卓越計畫 現在就是高教深耕計畫 我們很辛苦的把這計畫寫進來了 然後幫學校跟同學們爭取到這麼一大筆教育的資金 我們怎麼樣去運用在學校的各個面向上 那他的效應是什麼 我很想把他就是很多數據跟我們在校務經營的層級上 我想跟這個經費的支持去做個鉤稽 才知道說我今天是不是該花個30萬 鼓勵這個老師去做這樣子的一個教學改進 還是我這一次放了大概100萬在國際的教育展上 或者是國際招生上這件事情是對的還是錯的 那除了就是看到一個質量的就是校益 譬如說國際招生這樣做是對的 但是需不需要花到一百萬 還是還有更好的一些策略來做 這就是未來我覺得就是我們學校應該要做的地方 那不要就是把辛辛苦苦寫進來的計畫經費有點這樣浪費掉 第二個未來應該我覺得要做的就是 就我們就以招生策略來看 就選才這個機制來看 裡面很多數據都是 每年學校我們會填資料到所謂的教育部的校務資料庫裡頭 然後就會有註冊率啊 你的師生比是多少 那這些資料其實我們要怎麼樣去呈現 給我們所謂的就是關係人 就是我們怎樣去苛責自己 呈現給學生的資料跟呈現給老師的資料 不要說老師 家長的資料或者是呈現給業界的資料是不一樣的 那所以我們必須自己要聰明一點 選對的資料庫拿對的資料分析給他們要聽的那個面向 所以其實在校園就還蠻困難的是 除了你要會做一般的統計 那你也還要知道說你的顧客是誰 他是想要他是想吃牛排的 還是他是素食主義者 那我們總不能準備錯的東西去呈現給人家 然後去跟他說我就是我們辦學辦得很好 就是這樣子不同的牛肉的種類這樣子 這好像也不是他想要看的 所以未來就是在自我苛責的部分 我們的對象我們的關係人是誰 我們會要非常注意 然後所做出來的分析資料可能就是要謹慎一點 把學校或把學生當成顧客企業經營的方式 沒錯沒錯 簡老師呢 您的看法 其實剛才王主任有提到 目前我們國內在做在政府端教育部這一端 其實最大的用意是在做一些政策的績效的鉤稽 這是我前面我一開始有提到的 在這麼多年來資源挹注之後 到底有沒有效 我總是要有一些比較實證的資料的數據去做一個佐證 所以未來這些資料的分析 學校的資料的分析 到全國資料的分析 最終都會回到部裡面做一個參考 就是說那我這些資源投入之後 學生的哪些學習表現有提升或是哪些沒有提升的時候 我的資源是不是要移轉 移轉到哪些方面 那未來說當我們投入這麼多資源的時候 跟社會大眾做一個交代 當然說我們目前國內還比不上美國那樣 我們可以把校務資料全部都公開 但是其實目前國內已經有些學校慢慢在仿造美國這一套制度 就是我的校務研究資料分析的一定時間之後 有一些可以跟他的家長跟學生去做一個報告 他會把它分析的資料放在網站上 讓大家可以去download去看 不過這個目前在國內還是屬於少數啦 大家還是比較傾向於說家醜不願外揚 就有好的事情的時候可能會有那種大隻鳥出現 但是你當你大量資料全部放上去成果放上去的時候 那個優劣得失是一覽無遺的 所以一般學校會比較目前還是比較懼怕這一塊 所以在資料的呈現上可能還是會變成說 可能是內部自己在做一些行政經營績效管理的運用上 還有就是政策的政府端的政策運用 那剛才有提到說我這些資料要提供給社會大眾去看 這個是未來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啊 因為我們高教做了這麼多年投入這麼多資源 用了社會上這麼多的納稅人的錢去做 那我們的大學教育又是這麼普及的情況之下 我們為了讓我們的學生的素質整體的提高 未來在這些公開資訊的呈現上 我想是會越來越開化啦 就譬如說我們大專生要公開平台以前也是沒有 那現在有了 那未來到了哪一年之後 慢慢的數據越來越明顯之後 家長在選擇科系 然後對自己學生的學習表現上的掌握度會比我們以前更好 那我再提供另外一個方向就是 未來的資料應用也許還有一個比較多 目前已經有些學校在做的是 因為尤其是學校的課程跟就業端的市場 在以前都一直被詬病是有脫鉤的 所以這幾年有些學校開始在做 他嘗試一些做法 是由他用大數據的分析方式去了解說 我這個學門譬如說我是資訊學門去了解說 這個市場上目前我們的工程師比較需要學習哪些軟體 那我學校課程的老師就不會再教得比較粗略簡單 或者是比較舊的軟體 我會教一些新的 目前市面上大家比較熟悉的 可能大家現在比較常做的手機Android的系統等等 他發現現在外面的就業市場開出來這些條件 都是這些軟體 因為這些就業市場的資訊 那我們用大數據的方式去做一些分析的時候 可以回饋到學校端 所以這個是在目前有進學校在投入 但是這一塊所投入的資金跟人力是比較大的 有些學校可能還follow不上 因為我假如要建立一套一個資料分析的中心制度 然後找一些人 然後去把這些資料從就業市場抓下來再做一些 就去蕪存菁資料 主要不是抓下來就立刻能分析還要抽絲剝繭 就像你蘿蔔糕回來要削皮要洗要沖水要洗要削皮 削完皮之後還要切切完還要燉 燉完之後咬下去才會可口 不然硬梆梆吃下去難吃死了 所以資料要做一些的處理上 那另外一個可能未來也是比較有趣的地方是 包括我們現在一些線上學習的方式越來越普及 包括磨課師之類等等 還有一些老師也嘗試用一些翻轉教學方式 讓學生去看影片這樣等等方式去做的時候 慢慢的有一個概念是這樣是個人化學習的 那概念要慢慢帶進來說 可能我學生自己學習的腳步進度到什麼狀況的時候 那些資料被記錄下來 然後就做一些分析 那有些系統做的比較好的時候 學生如我剛才提到的 他可能期中可能就被當 那就有一些預警的資料出來 那老師手頭上也看得到 不然老師一班一個班級4,50個人 他怎麼知道這個學生學習狀況 那透過這樣的教育數據的記錄方式之後 可能未來對於學生學習可能要掌握要更好 甚至說對於學生修課的建議 所以你看你修了哪些課啊 你哪些課修的比較好 然後你的性向比較在哪方面 可能未來這些數據之類系統上也給學生一些修課建議 這些慢慢的我相信未來都是一些比較新的領域啦 但是這樣的概念慢慢我相信 在各個大學裡面會慢慢被逐漸被提升被看到 對 聽起來也有對學生服務的地方 我們甚至在線上學習的時候 我們在某一個點可能停頓的時間比較久 是不是反應出同學好像不太理解 他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解決 所以這對學生的學習上也是蠻有幫助的 最後是不是請主任來跟聽眾朋友做個小結論 就是我們在未來看到有這麼的一個數據的運用 是不是能夠有更好的一個方向 能夠幫助不管同學的學習上或校務的經營上 在學生的學習上我覺得 目前在推的這些磨課師或者是翻轉教育 其實它產生的數據可以讓老師即時在教堂上課的時候 就可以馬上去輔導學生 做到像剛剛簡老師講的客製化的教學 而且可以即時的知道說 學生的需求在哪裡 那這個部分應該是說教育部在推 但是學生大學端的學生接受度可能比較低一點目前 為什麼 學生比較沒那麼主動的去做線上學習這件事情 除非老師硬性規定 不然就是要繳成績的 目前這一塊會比較慢一點 那怎麼樣去其實我覺得motivation怎麼樣去刺激 誘因在哪裡 讓我們學生可以先有這種有自學的這種能力或是概念在 再來跟老師討論的這樣子的一個翻轉教室的一個方式呢 這可能是我們在策略上或者是在一個課程的結構上 我們要去思考怎麼樣去做是比較好的 所以現在有zuvio或者是high class 或者是Google classroom這一些 都是不同的一個線上的一個平台 怎麼樣來刺激子學生先自學然後再來跟老師討論 那再來去做轉化這樣子 那這是有關學生學習的這個部分 那有關就是校務研究的部分 每個學校都有校務研究的一個中心 像我們一樣在做分析在做建議 大概就是一些目前其實99%我敢講 都是一些敘述性的分析 這個數據註冊率是多少 生師比是多少 那很少就是去檢視一下你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或者是跟其他學校我怎麼去跟靜宜比 我怎麼去跟逢甲比 雖然說一個是公立一個是私立 但是逢甲的確經營學校經營的很好 我們兩個之間差異在哪裡 所以所謂的benchmarking的這一個這個概念出現 逢甲是我的benchmarking 還是我同儕應該是台師大這樣子 所以每個學校應該是要去想一下說 你的這些數據是要跟誰比 比了之後問題你就可以找出來 那從問題之中你可以找出你的特色 跟你未來要去發展的一些策略 好 這也是可以提供給各校作為參考 我們今天經過主任跟簡老師跟聽眾朋友的分享 我們對於大數據在學校中的運用更加清楚認識和了解 希望我們在未來的發展上 能夠更趨於我們所需要的地方 我們謝謝主任謝謝簡老師 謝謝兩位 謝謝 謝謝主持人 歡迎聽眾朋友在每週一的晚上6點05分 繼續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拜拜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
mpd
-
m3u8
會員功能選項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