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38集「原鄉融合教育的現在與未來」
原住民學童可能會因為家庭照顧、語言適應及主流文化差異等因素,造成學習動機不足及學習障礙比例偏高的假象!「國際教育心動線」廣播節目107年第38集「原鄉融合教育的現在與未來」專輯,訪問新竹縣尖石鄉新樂國民小學高文良校長、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竹工作站楊曜誦主任及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劉秋玲助理研究員,藉由新樂國小與至善基金會合作的案例分享,一起來瞭解學校、家長、基金會及部落如何在同村共養的理念下,共同支持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原住民小朋友,讓孩子能踏著自信、展能及希望三部曲,在未來生命旅程中,充滿正向的無限希望。
觀看次數:440
閱讀完整講稿
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 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大家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您在周一的晚上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對原鄉的朋友來說 融合教育其實可以提供他們許許多多的協助 那麼 融合教育的現在跟未來 在我們的原鄉當中又有哪些發展的趨勢和現況呢 今天節目當中我們就邀請三位來賓來分享 分別是新竹縣尖石鄉新樂國小的高文良校長 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竹工作站的楊曜誦主任 以及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的劉秋玲老師 來跟聽眾朋友分享並且說明融合教育的精神跟目的 歡迎聽眾朋友一起收聽 在還沒有進行這樣一個主訪談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先收聽 由我跟登偉來為聽眾朋友特別蒐集資料整理的 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呢 我們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的機構來協助我們 蒐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那麼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 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國際教育脈動 聽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我是范登偉 原住民的教育議題呢 其實一直在我們這個單元裡面常常被探討 那麼今天我們就要從澳洲的年度報告來看看 目前澳洲原住民的教育現況 另外呢 俄羅斯的學校所教授的民族語言也越來越少 到底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危機呢 還有為了鼓勵成年人能夠重返學習 加拿大的政府祭出了什麼樣的奬勵措施呢 我們先從澳洲的消弭落差工作綱要來開始介紹起 以及澳洲原住民自己對於這項政策的有感程度又是如何呢 登偉 好 現在澳洲這個消弭落差的工作綱要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進行了 而今年剛好是這一份綱要的10年大限 就要來一一檢視 在這7項的設定目標當中 就有4項沒有達標 已經超過一半了 那原住民團體也認為說 這樣子的落差普遍還是存在 而且改善並不大 那這10年來澳洲政府投入了什麼樣的資源呢 根據政府報告就提到說 在加強原住民的健康福祉 教育就業率還有社區安全等等 都有按照原定的計劃在持續進行當中 不過政府官員也都坦承說 原住民事務的高級官員們在這10年當中不斷的輪替 那麼也停住了澳洲原住民所希望的穩定發展喔 所以現在政府也期待說 靠著澳洲原住民他們透過政府所補助的經費 用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熱情與活力來創造成功 這樣子的言論還有政策指導 其實也讓很多澳洲原住民們是非常的不滿 是 你剛剛有提到這個政府未達標的部分 可不可以幫我們進一步的來說明一下 他的細則包含有哪些呢 從就學率跟12年級的學業完成率來看 在2017年也就是去年 原住民學生的就學率還有非原住民學生就學率 差距就有將近10%的比例 而在這10年之間 12年級學業的完成率 政府希望能夠做到落差減半的目標 但現在只做到減少11%的效果 落差依舊還是在24% 也就是說 學業的完成率非完成率有高達24% 至於數學能力的指標也是落後非常多的 遑論說偏遠地區孩子他們數學能力是如何 現在澳洲政府也希望說 能夠透過政府所補助這些 6,800萬的澳幣來補助原住民學生的就學方案 來加強輔助這些原住民學生 持續往大學來進行邁進 還有持續輔導他們到最後畢業的這種程度 只不過雖然在過去的10年之間 原住民學生上大學的比例成長了超過兩倍 但是畢業率還是偏低的 所以進去容易但是出來很難 畢業難 接下來我們看俄羅斯 俄羅斯中學所教授的民族語言卻是越來越少 未來幾年甚至可能剩下不到10種的語言在學校教授 到底該如何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呢 國立普希金俄語學院的語言學教授還有副校長奧薩德契 在慶祝這個國際母語日之前就表示說 俄羅斯中學教授的民族語言數量逐年減少喔 照這樣子的情勢繼續發展下去的話 未來幾年在這中學教受的民族語言 將會只剩下四到五種而已 而目前其實在俄羅斯有174種的民族語言 其中23種是公認的官方語言 但是只有少數有在中學裡面教授 所以數量還是正在持續的往下降當中 到了2016年的時候 只減到只剩下13種而已 真的降了很多喔 不過語言的保存必須要由國家 還有整個的教育體系來推動 那現在俄羅斯正在向德國的母語教學來吸取經驗 希望能夠改善現況 所以語言學這個教授就表示說 雖然在俄羅斯的中學也有母語這個科目 他是由各個聯邦主體自主納入教育課綱裡面的 所以因此我們今天許多地區得以保留自己的語言 但是任何語言都必須透過學習的過程 才能夠繼續保存 否則他自然而然就會消失了 那語言的保存一方面除了跟政治有關 另一方面也跟經濟有關係 因為創造學習語言的條件 需要政府去大量的投資 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德國這個例子 那麼俄羅斯要怎麼樣子去借鏡才能夠改善他的現況 德國他不惜代價來保存自己的語言 如果家長為孩子申請母語的話 學校就必須提供這樣子學習的課程 所以現在主要的問題就是他俄羅斯缺乏完整的教材 而且沒有人寫教材 語言就會自然而然從學校課程當中退 出那麼消亡的過程也就不會停止 所以希望說能夠有相關母語人士 熟知這些母語的人士 能夠來幫忙編寫教材 讓語言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我們看到了澳洲跟俄羅斯的困境 以及德國的努力 其實我們感到很安慰 因為我們現在對原住民族的教育真的是非常重視 教材的準備也是越來越精進 好 那接下來我們看另外一個議題 我們看到的這是 不僅僅在台灣有在職專班的進修 來提供成年人更進一步的學習領域 其實在加拿大也提供了津貼 他們鼓勵成年人的朋友能夠重返校園 提升他們的就業技能 隨著科技的創新也改變了加拿大人 他們生活跟工作環境 那在這同時呢也衍生了非常多的新的挑戰還有機會 所以加拿大政府聯邦就業還有勞工部部長 最近就宣布要推出技能提升計劃 提供符合這個資格的成年人每個月200加元 就有相當於5000台幣的津貼 鼓勵他們重新返回校園來學習 或者是提升自己的就業技能來加強個人的競爭力 那這一個技能提升計劃 也斥資了將近3億加元喔 主要對象則是針對已經離開高中校園 有超過10年以上的社會人士 或者是目前正在領取中低家庭助學金的學生 那麼估計學校會有大約4.3萬名的學生 受到這樣的補助 而在計劃實施之後 而這個勞工部就做了一些調查 發現到其實兼職女性的學生就佔了有三分之二 而其中在這三分之二的兼職女性學生當中 撫養未成年子女的學生就佔了有八成之多 所以他們都是在生育完小孩之後 那麼再次重返回來校園進行進修 雖然這樣子重返校園 根據加拿大的規定 很可能會失去領取就業保險福利金的資格 但是這樣子一來 幫助這些重返校園的成年人 增加他們的就業技能還有競爭力之後 或許就能夠在未來減輕那麼這個保險福利金濫發 或者是有短缺的情形 他們已經有技能不必再去領這個就業保險金了 對 真的是應該全面長遠的來看待這件事情 鼓勵很多需要的朋友們 不管在你哪個年齡層 我們說終身學習真的是非常的重要 持續精進真的是非常重要 謝謝聽眾朋友收聽我們這個國際教育脈動的單元 謝謝 拜拜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節目當中我們就邀請三位來賓 來跟聽眾朋友討論一下我們的融合教育 目前在原鄉發展的現況以及它未來的發展趨勢 為聽眾朋友邀請的是 新竹縣尖石鄉新樂國小的高文良校長 校長您好 大家好 哇 翻譯一下翻譯一下 大家好的意思 這是泰雅族的對不對 大家好的意思 第二位來賓是 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竹工作站的楊曜誦主任 主任您好 大家好各位聽眾大家好 我是新竹工作站主任楊曜誦 第三位來賓是 國教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的劉秋玲老師 老師您好 大家好 很高興今天又來到這邊跟大家在空中見面 我們要跟聽眾朋友來討論一下融合教育 講到融合教育之前 當然要請秋玲老師來跟聽眾朋友 我們先說明一下 什麼是融合教育呢 融合教育呢 我們基本上來說 是將身心障礙的兒童跟普通的同儕 放在同一間教室一起來學習的一個學習方式 那他是強調提供身心障礙兒童 一樣跟正常的孩子一樣的教育環境 而不是隔離的一個環境 所以在普通班呢 要提供特殊教育跟相關的一些服務措施 讓特殊教育跟普通教育把它合併成為一個系統 那這當中呢 就會有普通班老師特殊教育老師 還有相關的專業人員大家一起協同合作 然後分擔這些責任 完成了一個教學的工作 那目前我們台灣的現況是 已經進行融合教育 那不管在城鄉或者是都市啦 或者是其他的學校 目前的現況整體面來看看 我們讓聽眾更加了解好不好 整體的面 基本上來說 我們台灣呢在86年 其實已經修訂特殊教育法 提出融合教育的一個觀念 然後在這個法條裡面 特別強調身心障礙學生的安置 要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前提 也就是以最少限制的環境為原則 所以當時呢 就以最少限制的環境為原則 來滿足這些特殊的學生 那之後呢 在特殊教育法的施行細則裡面也有規定 學前教育階段的身心障礙殘障兒童 他應該要跟普通兒童一起就學為原則 也就是他要到普通班一起 跟大家在相同的環境一起學習 特教法在第18條也有規定 特殊教育相關的服務措施的提供跟設置 要符合適性化個別化社區化無障礙以及融合的精神 所以呢 其實在國內都已經有訂定相關的規定 提供這些能夠做融合教育的一個學習環境 目前來說 台灣的特殊教育鑒定安置的部分 他大概都會以安置在普通班為主 也就是符合這些孩子 能夠有機會到普通班跟其他的孩子 一起來共享一個學習的環境 對 是的 我們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 那接下來我們就舉個例子 讓聽眾朋友更加的知道 在新竹縣尖石鄉的新樂國小 我們先請校長來跟聽眾朋友稍微簡介一下新樂國小 好不好 我們原住民同學的比例多高呢 大概有多少人 我們新樂國小是位在新竹縣的尖石鄉原鄉地區 那麼原鄉地區 尖石鄉分成前山跟後山 有兩個部落 所以我們算比較靠近前山的前山部落 那目前學生人數是幼兒園加國小的部分今年是將近150位 那都是泰雅族朋友嗎 佔了97%的泰雅族人 原住民族有部分是少部分是別族這樣的一個狀況 那我們小朋友來說的話 其實從學前的幼兒園的部分 大概有將近三成五的學生是特殊生跟疑似生 那在國小的部分 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學生有特殊生跟疑似生這樣的比例 那麼目前我們學校雖然人數多 比一般的原鄉的班級數 這應該講學生的人數來得多 但是我們在師資資源 特教的師資資源部分 還是基本上我們學校基本上是沒有這樣的師資資源 那目前進行的融合的教育部分 是只有所謂的特教巡迴老師的一個這樣的服務 那有國小的特教巡迴老師 那因為我們學前的人數比例非常的高 所以我們新竹縣政府特別把這個特教巡迴學前的部分 那個點設巡迴老師的點 設在我們學校兩個巡迴老師 那要服務全部尖石鄉前山後山的學校 那所以我們目前特殊需求的孩子 基本上所分配到被照顧的時間 比較時數 比較沒有辦法像外面有所謂的特教班或者是資源班 比較沒有這樣的一個資源 所以我們就會尋求一些外援來協助 幫助這些孩子 那我們都是幾乎是在一般都是在正常 就是融合教育 那各個課程都會做 都會進行很正常的上課 那特殊的一個部分 經過符合時數的部分 都會請巡迴老師來獨立在某一間 比較適宜的環境教室來做進行課程教學 那我們老師發現到有非常多的孩子 還是需要更多的一個幫忙跟協助 所以我們就尋求外援 那今天有在現場的至善的主任 也是一個我們最棒的一個推手 來幫助我們的孩子扶持他們 讓他們能夠有更好的一個學習的環境 我們真的是非常需要 可是前面我聽到了校長說 有3.5成的同學這樣特教生的一個定義 或者是一個比例上來說 是跟其他校來說 是比較高的嗎 人數比 因為我們人數 其實我們的總人數不多 所以三成五比例感覺好像蠻多 聽起來 其實我們也只有幼兒園是10位 我們28個學生有10位 那國小110幾位呢 有10位的我們講特殊跟疑似生 但是我想說在講這些特殊生來講 在原鄉地區如果說要真的要提的話 我會把原鄉的孩子分成三類的孩子 有一類的孩子叫做一般孩子 正常的孩子 那另外一類 第二類就是在學習上 需要被補救教學的孩子 那經過補救教學他可能會變成一般的孩子 那第三類就是 我們有所謂提的特殊需求的孩子 那這個特殊需求孩子 不管是任何的一個不管學障智障等等 那這個部分說實在在我們原鄉地區來講 我們的老師幾乎到目前我服務下來幾乎是零 就是按照我們學校正式的編制老師 基本上是少有這樣的一個師資 所以一定是要透過 譬如說巡迴教師專業巡迴教師 或者說一些甚至於這個外援的一些老師 或者是說我們有一些被補助的一些這個專案 特別申請的輔導員 這就是可以某些時數上面 甚至我們可以去申請 把我們學員教育有一個特殊的孩子 它本身是算是染色體多了 比我們多了一個 因為我不是那麼清楚那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 他沒有辦法學習 也沒有辦法去做生活自理 那像這樣的孩子來到我們部落裡面 我們沒有辦法也不知道怎麼樣幫忙他 他變成一個兩個老師的編制在幼兒園 他沒有辦法一個老師去照顧 這樣專門照顧這個孩子 所以我們就特別找到這樣的一個時數 補助 來補助這樣的朋友 一個學期有三百多小時的一個時數來幫忙 是專人來協助他 我們可以請聘請部落有這樣能力 有這樣愛心的人我們就甄選他來照顧 經過三年下來 我發現他進步非常非常大 那但是他到了國小之後 因為我們國小沒有這樣的一個服務 他也沒有辦法只進行這個巡迴老師的服務 所以變成我們是被轉學轉介到鎮上的一個學校 來進行教學 大概狀況是這樣 那但是我是 我一直在思考說 我們原鄉這三類的學生 他是一個笑話也是一個諷刺 那曾經在國小一年級的一個小朋友 在我們鎮上的一個國小讀書 他經過鑒定他是學障 學障是什麼意思 學習障礙 甚至於是有一點邊緣性的智障 智力障礙 結果他到我們這個山上的一個學校轉學 因為他讀不下去了 到我們山上的學校這個某一個班級的二年級 有六個學生 第一次考試的時候他考了第二名 所以我們就想說 不對 他在那邊是領有手冊的學障的學生 但是到了這個學校呢 他這個偏鄉學校 一看 他竟然第二名 那我們就判定說 是不是後面那其他學生 也是不是所謂的學障 還是有一些有特殊狀況 那我在思考到底我們原鄉的孩子 到底真正的學習障礙或者是我們講的特殊需求的孩子 還是假性的學習障礙 這個部分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我們也在想要了解說 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孩子 在經過鑒定甚至於在包含智能上面 學習的能力方面各方面的一個動機態度 是不是為什麼會讓他變成會這麼的低落 這個就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地方 這真的是值得我們好好深思的一件事 我相信校長或者是我們基金會的主任 都有這樣豐富的經驗 我們把這樣的一個問題和很多的思考點 我們過去沒有思考過的 我們好好的來認識了解一下 那至於至善基金會 那麼為我們做的服務工作 內容包含有哪些 我想藉著這個機會 我們讓聽眾朋友稍微認識一下好不好 主任 我稍微介紹一下至善 至善其實在全世界 在台灣跟越南雲南以及緬甸這個亞洲四個地方 我們都有提供一個相關的服務 那我們最主要的服務對象 其實就是兒童以及醫療矯治的計劃 我們在越南的中部六上省 其實長期推動貧童就學 以及幼兒照顧及醫療矯治的計劃 那在台灣呢 我們主要住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地區 包括新竹尖石五峰 台中和平 高雄那瑪夏 及屏東霧台等原鄉部落 主要服務就是針對原住民幼兒照顧 學校教育及部落人才的培育等服務工作 那我們在2006年 我們有把觸角就服務到我們雲南少數族群的麗江的山區 開始推動少數民族女童的助學的計劃 所以大約主要就是針對兒童的就學 以及教育的支持投資這件事情 至善就號召了很多的認養人 是 每個月捐600元 讓我們去支持這台灣以及雲南緬甸及越南這四個地方的貧童 所以特別也在 因為您是新竹工作站 裡面有很多我們原鄉朋友 所以特別也在這個部分 提供了很多的協助 那您是怎麼樣開始起 跟我們的國小的校長啊老師們 一起來幫助我們需要的孩子們呢 早期至善新竹工作站最早的計劃 其實就是在尖石後山四個學校 那時候因為營養午餐費用不足 所以那時候有一些認養人想要捐款 他們想要去支持這四個學校 包括也需要讓孩子都從國小國中高中把讀書唸完 所以那時候就有一些助學的計劃也進來 那後來也因為九四年 民國94年發生愛莉風災之後 那我們的執行長以及我們的董事就說 那我們是不是能長期扎根社區 那那時候我們發現了一個議題是 當時民國94年的時候 還沒有政府還沒有大力提倡國幼班 所以是使得我曾經去服務的一個部落 在大學的時候做山地服務的時候 有一個部落小孩子其實都沒有進到幼兒園 他是國小一年級就要進到班上上課 那時候家長給我很大的回饋 他說我的學生回來說 他不要再去上課 因為他說他坐在教室裡面都聽不大懂老師在說什麼 那我那時候有意識到因為語言的不同 當年我去的那個部落 大部分的家人族人都是講族語 所以孩子從小的學習環境其實是族語的環境 所以進到國小教室要坐好 這樣打罵 打罵 他聽得懂 可是我講坐下 小朋友可能也聽不懂 我那時候有一個很深刻這樣子一個家長給我的回饋 所以因為婦女這邊提出了這個想法 那我們可不可以在進到國小一年級前 我們部落的幾個年輕的媽媽婦女 可不可以來帶領這群孩子 類似像同村共養的方式 進行部落的一個共同照顧 這就是一開始所謂的部落幼兒園 部落托育班 早期原住民族也會有這樣子的計劃 那會跟國小合作是因為 當孩子慢慢長大升到國小 我們就發現有一些孩子還是落後 那落後怎麼辦 對 那這些落後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 該怎麼樣來協助他們呢 我們下一段節目當中 繼續請今天的三位來賓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Open your mind 就愛教育電台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在我們節目當中 跟聽眾朋友一起來探討 我們的融合教育目前在原鄉推動的現況 及他未來的趨勢 為聽眾朋友邀請的是 新竹縣尖石鄉新樂國小的高文良校長 以及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竹工作站的楊曜誦主任 還有我們國教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的劉秋玲老師 三位來賓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我們前段我們請到楊主任特別說明 這樣的一個跟原住民朋友的服務跟連結 同村共養的概念很多婦女朋友會提出 所以對於我們的原住民的孩子特別的關心 那至於在這一個幫助身障孩子的這個部分 是怎麼樣來跟國小做一個分工啊 或者是共同來協助我們的孩子們呢 當年的至善其實在成立幼兒園的過程當中 就有發現一些孩子比較落後 那落後其實有一半以上 其實孩子來自於他不適應這樣子的生活 另外就是族語的環境跟華文的環境 其實是也要練習 對 另外是生活自理 甚至到國小裡面 國小有面臨一個偏遠的困難是要住宿 所以國小一年級要住宿這件事情 其實那時候其實也形成 孩子其實有很多內在的狀況會產生 使得他有一些學習就是 就是會慢 所以到不一定都是身障 大部分是說 他在學習這件事情的樣態 可能都會退後 所以我們都有看到這樣的情形 然後我們就需要有一些專業的老師的陪伴 以及現場老師的支持 所以那時候我們幼稚園接上來的孩子 我們就跟學校的老師聊天 跟校長談 包括也有高校長 我就說這些孩子怎麼接上來 陪著他能夠去適應這件事情 對 所以我們其是強調的其實是那個適應 以及怎麼去讓他雙語這件事情 他可以慢慢的練習 然後他能夠學會說 他遇到了困難他可以幫他表達 如果他表達的語句 國華文不是那麼好的時候 有一些我們在地的媽媽聽了之後 原來他的母語其實是講的是這個意思 所以那時候我們其實做了一個這樣子的一個過程 所以能夠跟學校合作 我們就慢慢的開始把這樣的服務放到部落裡面 放到學校 然後也跟著新的老師或者是去留在學校的老師 能夠做互助 去支持這個孩子長大 所以我想這個是我們一開始的一個起心動念 那這是普遍性的對於一般的同學 是普遍性的 那如果特別有特殊需求或者是身心障礙的這個部分呢 如果是身心障礙 就剛剛高校長就講就是說 我們剛剛就有提及一個很重要的就是 到底原民生有沒有很多身心障礙生 我從民國94年到現在 其實我實際覺得 真的我在都市有待過 如果真的要叫身障生 對我來講可能就是手指頭算算不到十個人 可是很重要其實在 我們學的主流的文化 跟我們原民的文化到底誰是主流 那如果從我漢人的角度 可能漢人在講原民的時候 我們常常就會用一個名稱叫做文化刺激不足 可是如果對原民來講 原民學習原民自己的東西 沒有文化刺激不足問題 而是他學習漢文化的文化刺激不足 因為他跟不上 學校的教育裡面如果我今天國小的教育編制裡面 更偏遠的學校它每兩年或三年 要換校長 要換一半以上的老師 那相關的銜接跟文化的認識 跟文化的敏感度相對來講 對那個老師跟校長來講 也都是個學習 那我的學生一定也是在學習 因為我要學習適應新的漢人老師上來 我不大會覺得我的學生是身障生 但是評鑑就是所謂的 那個鑑定制度來講就會遇到這個問題 我早年遇到一個問題 很早年就是拿紅綠燈來鑑定 我的學生認不認識 然後消防隊的車子 或者是什麼 可是其實如果我的學生就會說 如果拿雅必 就是飛鼠 如果拿嘎進 可能這些山上比較 此時此地他在村莊裡面的 詞彙的文字的圖卡 我的學生可能就100分 可是如果拿的是一般鑑定 早年啦 那是早年 現在已經沒有這樣子了 這個其實我們有經過倡議 所以怎麼 就像剛剛高校長講的是說 我們怎麼去面對孩子面對主流 就是說我們學校教育裡面 其實有很多很多外在的條件 的確他就是說 他就是一個比較大的漢文化的主流的時候 那孩子的落後就會是落後 但是他不會是身障 對 好 我想校長跟主任 對這部分都有很多的一個不同的想法 和提出來 我想這個部分是請秋玲老師跟聽眾朋友示意一下 那剛剛高校長跟楊主任也有提到幾點 我這邊都來回應一下 那我先根據目前的一些資料顯示來說明 那如果是以106學年度 教育部特殊教育資訊網上面所提出來的 身心障礙學生的人數是有大概4千411名 那如果以國民教育階段的話 大概有3460 那這其中 國小分部的是1658是佔比較多的 那如果以障礙類別來說的話 學習障礙跟智能障礙是佔最高的比例 所以我們就會覺得說 誒 為什麼原住民的身心障礙學生 學障跟智障的比例會比較高 其實在過去的研究裡面 其實在20年左右 其實就已經有在研究這個原住民族 身心障礙學生盛行率的部分 那當時的研究結果出來是說 原住民身心障礙的學生比例比非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比例高 但是以目前 我剛剛提到的數據 他的比例也的確是比較高 那這個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 剛剛楊主任有提到 我們其實要探究剛剛有提到是 可能是文化部分或是語言的部分 那之前有我們副院長洪麗瑜副院長 他跟我就是有針對這個問題呢 我們有做了一個計劃 也就是要探究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 尤其是國民教育階段這個部分的學生 探究他們盛行率的問題 然後我們要進行做分析 這個是接下來我們會希望能夠找到答案的部分 但是剛剛提到鑑定安置 那的確是過去可能比較沒有一致性 那目前鑑定安置都有一個 例如說像智能障礙 像智利的測驗都會用衛氏四來做測驗 那個測驗是一致的 但是既然是一致的話 剛剛有提到語言文化部分 也許會有這當中的一些差異 造成那個成績上面的一些誤差 但是不管如何 我們都希望幫助在適應上 可能有些困難的孩子們能夠慢慢地融合 然後對於現在的學習生活都能夠適應 是不是繼續請校長跟聽眾朋友做一些分享 舉些案例 那事實上我們有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那怎麼樣在融合教育中 得到最佳的一個協助 比方說你看 老師沒有老師不夠 又需要巡迴的老師介入 可是這時候至善就能夠提供嗎 提供相關的 比方說職能治療師啦或是其他的老師們 來做一個協助呢 那是不是請校長來分享 你們學校的做法 那我們學校因為我們家長會非常 跟我們學校整個運作都非常的棒 包含部落各方面都非常關心我們學校的整個運作 那曾經我在部落在探訪的時候 就跟他們聊的時候 有一個孩子就跑到我旁邊 跟著我玩 我說 啊 這個太棒了 這個孩子太優秀了 那個其他的家長的眼神 就眉頭就深鎖 誒 他真的優秀嗎 因為有跟他應對進退啊 還有包含跟我在回應回答各方面 我覺得都非常的棒 尤其是他在那個音樂還有體育這一塊 表現得很好 我們學校有發展舞蹈 那我想說他本來就很優秀 那家長幹嘛做這個懷疑的表情 結果他說沒有校長 他還在那個 還要去那個特教什麼 還要去哪裡要給那個上課 他才可以學習 我就想說奇怪 這個問題到底在哪裡 那我非常的認同也非常支持老師們 在班級上學生學習的這個狀況 他能夠勇敢地提出 這個孩子在學習 或甚至於他在某些可能語言 甚至我們也有個小學 一個孩子是識字上完全沒有辦法認字 他是可能有些特別狀況 要報疑似 報疑似之後要經過鑑定過程 那我們山上的家長基本上 大概除了特殊個案不願意去做鑑定 那其他的家長都比較不會說不答應 那就去鑑定嘛 就去鑑定沒有關係 那我們的老師們真的非常的用心 看到孩子的需要 希望他未來更好 所以提報非常多的疑似 但是我們在行政人員這邊的思維就是說 我們這些疑似生特別報出來之後 他在經過很多繁瑣的行政事務 所以我們行政人員就說 是不是我們好好認真的看 甚至於老師們依你的專業來看看 你們到底所提出來的這個孩子的學習 是真正動機不足 還是文化刺激不足 還是他家庭讓這個孩子的學習上面 出現了一些些的一個小小的阻擾 而不是他本身實際上 我們講他可能 像眼睛近視有假性近視 我們的智能不足所謂的邊緣的嘛 還是他情緒 還是或等等其他的狀況 是不是沒有辦法達到 那老師們用心的提出來 OK沒關係 但是可能我們還要再更嚴謹 不要包含專業智能的一個提升 所以我們在這一塊 其實老師們 我們有讓因為我們有個學前的巡迴班的一個點在我們學校 那我們很高興那些 這些年輕的老師都有將專業智能 都特別有幫我們在前山區幾個學校 辦週三的進修研習 那他跑過了幾個地方發現到 我們原鄉的一些孩子特殊的狀況 甚至於有一個我們講小班 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 那因為他自己本身醫院鑑定是有一些發展遲緩 那他到了小班之後 因為他的爸爸媽媽 其實這個孩子的爸爸媽媽很關心孩子的教育 所以常常跟老師有做很長期 甚至頻率非常高的互動 那經過這樣帶了不到兩個月 那個我們學校的老師主任就跟我報說 校長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我們的孩子表現得很好 結果我們職能治療師還有包含我們那個特教的巡迴老師說 我們這小孩子以後不用來了 也就是說 有的小孩是經過很多方的一個幫忙 包含家庭 所以我特別要提到就是說 家庭也是一個影響孩子在學習上面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他到底是真的不想學習 還是不會學習 這個是我們要去思考的 那現在目前比較我覺得會造成我們比較大的困擾 真的是資源各方面 的確是不足 那其實我們山上的學校 也不會像別的學校 山下學校這個行政事務會少到哪裡去 我們該做的都還是要做 那我們的偏鄉的孩子 好像我們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 比較不需要沒壓力比較小 但是我們常常處理學校 包含教育 他們的家庭或甚至於生活上的資源協助幫忙 這一塊我們要花很多的心思 所以如果說 能夠巡迴老師的確可以 但是巡迴老師他一週在我們學校 在一個學校 任何一個學校 所排的一個節數 的確是有限 所以對我們孩子實質上的幫助的確是有限的 那話說回來 真的要提出來 我覺得我們的家庭 部落這個部分 我們還是讓家長更懂得親子教育 那這個部分 我想其實做得還不錯是至善這個部分 已經生根到我們的部落 因為他們是社工 它可以跟家庭做聯繫 那整合家長 幾個媽媽們在教會成立了一個班 那長期教媽媽們 如何要帶他們的小孩 那孩子應該怎麼樣教 那他們的孩子也可以跟著媽媽一起去學習 那這部分當然可以請主任再多分享 這樣下來之後看到我們的媽媽跟老師的互動也增加 那個孩子們知道她媽媽跟老師們的互動各方面都不錯 那隨時的學習狀況也容易被掌控 掌握得到 所以我覺得這個部分 對孩子是很大的強力的幫忙 若資源不夠 那我們的家庭跟部落要先改變過來 的確是 就是有他先天的一個限制 很多的資源是沒有辦法成立一個特教班的 就是靠老師巡迴的時候來給予協助 可是孩子的成長真的是24小時每天的 要面對他的 可能家長的功能也是非常重要 那這時候其他的相關的社會資源的一個協助 就相對的重要 我們在下節節目當中 繼續請三位來賓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節目當中我們邀請三位來賓 新竹縣尖石鄉新樂國小的高文良校長 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竹工作站的楊曜誦主任 以及國教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的劉秋玲老師 在節目中來跟聽眾朋友特別介紹 融合節育它發展的現況 那麼很重要的我們原鄉的融合教育 他可能面對的一些問題 還有老師校長們是如何進行的 最棒的是我們有很強大的社會支援 比方說至善基金會 那麼提供了很多很多的協助 幾乎是全面性的 楊主任是不是舉些例子 實際的再跟聽眾朋友幫助聽眾朋友更加的了解 因為我們發現到有這麼多的問題 可能適應上 可能真的是學習上的困難 種種的面向你們都要盡力的來幫助 包含家庭的這個部分 所以舉一些實際的例子 您在曾經協助的個案當中 您的感觸和想法 或者是我們可以看到 整體原鄉的一些部落的小朋友 他們的需求 或他們遇到一些困難點呢 剛剛校長其實有說了一下我們至善在新樂的一些服務 我舉一個我最近跟學校合作的一個案例 一個學生 至善基金會其實一開始的概念 其實是用社工個案管理的概念 怎麼去服務到學生不落後 可是這樣的工作做了五六年之後 我們發現如果只做學生 不改變家庭 還有不跟老師們合作 這件事情其實沒有辦法共榮 而且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平台 所以後來我們在跟學校談這件事情的時候 我們就希望說 老師可能 所以我們就選擇都跟學校合作 由學校的老師提出這個學生有一些狀況 這些狀況需要有一個專業的老師來做評估 並且擬定出他的IEP IEP就是個人的一個目前的學習的狀況還有生活 剛剛文良校長也有提到一個很重要是 原來縣府教育部所提供資源 其實是提供家長有意願可以 以及能完成所謂的評估鑑定的這個過程 那至善其實早期其實服務的對象 其實是後來沒有完成評估鑑定 或者是家長後來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 被評估鑑定 可是這樣一個孩子在學校裡面 其實造成學校在班級上的管理跟學習 老師其實就非常非常的辛苦 所以其實至善就補足了這件事情 所以教育部提供了願意 家長願意主動去把這樣的鑑定做完的 那我們就提供沒有做完的 以及已經做了鑑定完的 我們覺得這個孩子還需要再補足時數的 我們就會跟學校老師討論 可是討論到一個段落的時候 我們就會聽到我們 非常多的老師就跟我們說 怎麼辦 我覺得這個孩子在學校做的事情 回家也要做啊 那我怎麼跟家長講呢 那剛好至善有一位社工 是在地的人 他就說其實最大的改變要來自於家長 所以這幾年至善其實也接受了一個 傳善講的一個計劃 這個計劃裡面 很重要是希望在部落裡面 成立育兒的空間 所謂育兒空間的是 能夠培育在地的婦女 那什麼樣的婦女呢 就是留在村莊裡面的婦女 不管她是要照顧小小孩所以留在村莊 或者是她不知道要照顧他的YAGI 就是她的阿婆或是婆婆 所以留在村莊 她一定會由一個閒餘的時間 我們把這些閒餘的時間組裝起來 培立這些婦女 因為她也在照顧她的孩子 所以我們創造了一個 我們的社工很厲害就是 他創造一個東西是 我怎麼讓這個婦女願意繼續學習 當這些婦女願意繼續學習的時候 在帶孩子的過程當中 他也會覺得說 怎麼辦我的孩子也要升到國小四年級 他開始一直用手機怎麼辦 那我們的社工就可以在這個過程裡面 去跟這些家長聊天 那婦女跟婦女之間的擔心 他們就會成為他們同儕之間的議題 那適時的就 我們社工就提供他自己的專有知識 或是找到一些外面的人進來 我們試著在村莊裡面做這樣的一件事情 我的文化老師有一個部落在地的媽媽 她是文化老師 他跟我講一件事情 我很期待每一個婦女都會願意在他的孩子面前 辦一個活動 因為讓她的孩子覺得 我的媽媽也很行 那那個我的媽媽也很行在這件事情上 我這麼多年在尖石鄉 常常會發現我們的原住民家長 後來都覺得 我們都不專業 學校老師比較專業 可是學校老師也覺得 其實我們也很希望家長多一點的功能進來 可是原住民的家長怎麼在育兒空間 練習這件事情 很重要 練習了他開始訴說了 陪著這一群孩子的時候 他有信心了 他是不是就開始可以覺得 我也可以好好帶我的孩子 那我們常常講的就是 家庭社區跟學校 三支柱子才會站得起來 那不然 文良校長每次都很辛苦 那我就說我們其實就是想辦法 把那三支柱子站起來 我想至善這幾年 包括今年在做的服務就是 從過去的從我們個案式的 到現在可以很社區式的找到婦女 然後怎麼去處理那個落後 我們反而是覺得是說 婦女怎麼去看見 我們要再往上學習 觀念才會開始改變 所以這個動能也增強了婦女朋友想要增能的部分 然後基金會提供很大的協助 讓我們這些可能在鑑定邊緣的這些孩子們 能夠得到實際的幫助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努力之後 我們的孩子們就看到了他們適應上也變得越來越好 然後再回歸學校一邊課業學習上 他是有做一些改變的嗎 至少有幾件事情我們會改變 第一個練習這件事情 我已經習慣進到小一的班級裡面坐著 然後聽著老師 然後他已經知道那個程序跟動作 第二件事情 他的媽媽也知道 我未來國小一年級我的孩子 會在那個狀態裡面會是什麼 他也可以預想到我的孩子現在的確在ㄅㄆㄇㄈ落後了 他上了小一 因為我的社工跟其他媽媽說 我們怎麼一起去解決 現在我們的孩子ㄅㄆㄇㄈ落後怎麼辦 另外一端第三件事情是 我們會知道哪些孩子 ㄅㄆㄇㄈ是暫時落後的 我們就會告訴文良校長的團隊的老師說 一年級的老師是誰 我們會進行一次的轉型 就是所有的過程都不漏掉 可是要讓孩子知道他是一種安全的 而且他是被很安全的舒服的被接起來 而且他就算是落後 他也知道說有人是誰去支持他 而不會因為他不理解他的落後 所以使得老師就很壓力很大 那個壓力就會反應在孩子身上 孩子就會往後退 所以我們其實想要讓那個 我們常說最近有個名詞就是 學習滑坡嘛 就是暑假就會有那個滑坡 我們其實在暑假就做了這件事情 就是培立媽媽 也讓媽媽帶著孩子在暑假期間 把小六 小一 就是學前轉小一的這群孩子接起來 然後這個報名的都是家長 家長覺得很需要啊 可是家長也參與其中 所以大家都會知道 我的孩子真的好像比別人慢 那他就會來跟我們老師 那個學習跟為孩子這個事情 就不會只是在專業人士 所謂的專業人士就是老師 社工以及校長 而是原來彼此媽媽就會來討論這個事情要怎麼解決 就更細膩的了解了 就是從幼稚園到小一的這些孩子 他們真的生活自理上可能某部分 我就聽過一個國小老師說 他說有個小女生一直不敢上廁所 一定要回到家才能上廁所 最後問了很久才找到原因 那小孩頭髮很長 他每次低頭的時候 上廁所頭髮就會掃到不乾淨的地方 所以他就害怕去上廁所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可能 老師真的很忙 他要照顧很多同學 他沒有辦法看到每一個孩子的需求 那就我們有基金會 專職人員把它接住了 讓每一個孩子在這個無縫銜接上 真的能夠幫助他學習適應更好 我相信所謂的這個 可能這個特殊需求的比例 是不是就會降下來 所以這個部分的定義或者是解釋 我們還需要一點時間 再把它做更多的調整 但是我相信我們一般的朋友 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之後 我們就知道我們怎麼樣來幫助我們的孩子 最後我們請校長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其實融合教育他是一個精神 他是一個目標 那他也是一個把孩子當人看的 很重要的一個教育的模式方法 其實我們在原鄉 照理應該來講是最適合做融合教育的 尤其是融合教育在教學上面 我們適合做個別化的教學 所以我們未來在這一塊 其實我們的孩子們 有其我們在縣政府特別強調差異化教學 我覺得差異化教學這樣的一個核心思維 那每個孩子像我曾經有在新光服務的時候 到現在新樂 雖然人多一點 我們還是有要求老師 做每個學生都有每個學生的一個資料檔案 沒有辦法說細到有IEP 但是特殊的孩子我們有所謂的IEP的一個進行 那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讓孩子 他有他自己的學習的進度 他有他自己學習的背景 我們怎麼樣幫助他 那其實這個重要的核心 讓我們老師更清楚認識孩子的起點在哪裡 問題在哪裡 家庭狀況在哪裡 那第二個我想很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很感謝至善或者是說我們很多的社工團體的協助幫忙 畢竟我們學校比較不容易去介入跟幫忙 但是在學校可以做的一件事情是 把我們的課程教學能夠活化 那我們在今年呢 也申請了實驗教育的這樣的一個方案 我們也盼望透過我們的課程教學活化之後 其實我們的孩子 我們要讓他眼睛再亮一點 學習的那個求知若渴的慾望再增加一點 在地的學習 文化課程的學習 甚至於文化課程跟我們講說發展他強化的優勢的這一個點 能夠再強化更多 來讓孩子有更多的刺激 更多的自信 更多的一個成長 那對他未來學習的這個慾望 也有更強大的一個力量 那所以我都跟老師們分享有三部曲 第一部曲叫自信 第二個叫展能 第三個希望 那自信希望我們孩子 在任何的學習 不管做任何事情 都能夠讓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標準 讓他不斷不斷累積他自信 那展能是能夠有一個平台 能夠讓孩子不管任何事情 學習或者生活起居 各方面都有很多的一個展現他能力的一個平台 跟策略方法 那我相信經過展能又增加他自信之後 對他未來是充滿無限的希望 的確是我們真的希望孩子們都能夠 用輕鬆的腳步 眼睛發亮 踏著我們校長說的三部曲 展現他的自信 他的能力 他的希望 那我們也要謝謝至善基金會 提供那麼多的協助和幫忙 謝謝三位今天在節目中的分享 謝謝 謝謝主持人 謝謝 同時我們要感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您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 繼續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拜拜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
mpd
-
m3u8
會員功能選項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