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43集「當高教深耕計畫碰上校務研究會有怎樣的花火?」
本院「國際教育心動線」第43集「當高教深耕計畫碰上校務研究會有怎樣的花火?」專輯,訪問玄奘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陳柏霖主任及本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簡瑋成助理研究員,藉由探討高教深耕計畫與校務研究的關係,來瞭解我國高等教育政策方向,期以校務研究具體實證資料(學生學習成效、就業率等等數據資料),讓教學創新並促進學用合一,改善辦學績效並調整發展方向。
觀看次數:371
閱讀完整講稿
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大家晚安 歡迎您在周一的晚上一起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對於聽眾朋友來說 可能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您比較熟悉 還有教學卓越計畫等等 可是高教深耕計畫卻是它的內容更值得我們在今天節目當中 來跟聽眾朋友認識了解 高教深耕計畫校務研究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呢 今天節目當中我們就邀請到兩位來賓 來跟聽眾朋友說明分享 第一位是玄奘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陳柏霖主任 第二位是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簡瑋成老師 歡迎聽眾朋友收聽今天的專訪 好在還沒有進行這樣的一個主訪談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收聽 由我跟登偉來為聽眾朋友特別收集資料整理的 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我們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 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的機構 來協助我們蒐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那麼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 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國際教育脈動 聽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我是范登偉 對於大數據的時代 聽眾朋友應該多少有些認識了解 它不只應用在科技的層面 其實教育也能夠應用這樣的科技 透過教育資料的分析 找到目前的新趨勢 結合全新科技的應用 來幫助學生來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 今天在我們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裡面 我們就要跟聽眾朋友來分享 美國的虛擬教室的應用成果 還有在波蘭跟英國 對於高等教育所做出的一些變革 我們首先來看到的 對於AI跟VR的興起 把這些新科技應用在課堂當中的可行性又是如何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波士頓的做法 這個新科技的應用 在教學層面上其實是一個實驗性的例子 實驗人員就投入了相當有18萬的教學津貼 還有長達15個月的時間來進行測試 看看到底教室裡頭 使用虛擬實境的方式 能不能提供不一樣的教學機會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全民瘋抓寶啦 這個寶可夢的手遊 使用者仍然知道他們周圍的真實空間 但是手機上卻能夠出現虛擬的角色 那虛擬實境就把使用者在這個數字化的世界裡頭 讓他們能夠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那虛擬實境怎麼樣子應用在高等教育呢 還要怎樣子去改變傳統學課的教學方式 比方說 會計課或是數學課的教授 可以透過虛擬實境來結合數學統計學 或者是金融組織 在虛擬空間這三度空間裡頭 進行數字上面的討論喔 另外藝術學教授可以透過在巴黎舉辦的展覽 在虛擬空間當中 指導在鄉村教室裡頭學生藝術方面的技巧 學生不僅可以探索藝術作品 也可以近距離的透過這個虛擬空間裡頭 來觀察遠在巴黎辦的藝術作品 它的協助真的是多元化的 可是也有老師對於這樣的新科技 會抱持一種比較保留的態度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好雖然在長達這15個月的時間裡面 實驗員一直不斷的測試 一直不斷的修正 怎麼樣才能把這個虛擬實境的技術 更適切的把在教室當中 引入並且實際的應用喔 但是大多數老師啊 還是認為說這是可以當作一部分的課堂工具 但是並不能全部應用在這個上面 像是如果只有某部分課堂才能運用這樣的技術 另外就是身心健康的問題了 長時間如果戴上這個VR頭套 那麼在虛擬空間裡頭的話 學生可能會出現噁心或者是暈眩的狀況 對學習效果可能就是一個反效果了 所以啊 但是在這一個虛擬實境的技術層面 是可以進行全面整合的喔 問題解決之後 再提供更創新的方法 虛擬實境並不是短暫的一個趨勢 而是透過創新鏡頭 不斷的思考去改變 這個技術融入在科技的教室裡頭 那麼這樣子的技術其實是 未來教室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教學元素 接下來我們看看波蘭的科學教育改革 他有機會可以改變目前波蘭發表學術著作的現況 現在呢在波蘭所遇到學術問題到底有哪些呢 現在根據研究顯示 波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 以英文發表論文著述的比例只有17%而以 比起研究當中的八個歐洲國家 計畫中包含有波蘭捷克丹麥等等 非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來做研究對象 分析有超過25萬本人文社會學科學者所發表的期刊 論文 專書 或者是這個專書論文的地點 還有與語言 結果就發現到波蘭學者所做的研究啊 跟所寄存的學術研究差異 比其他西歐國家還要來得明顯喔 那這樣的研究結果其實不太讓人感到驚訝 因為各國之間學術研究存在極大差異性 因為他們從不同的研究觀點去出發 但是波蘭學者大多數以波蘭文著作來出版 並非用英文 最主要的因素 其實是因為頂尖的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通常都是使用論文的 而且必須要通過世界知名學者的同儕審查 那麼少了使用英文來發表論文 也就少了讓論文被檢視的一個機會 不過現在對於用什麼樣的語言做紀錄 波蘭的研究人員也有些不同的想法喔 剛剛講到說 波蘭人大多數還是用波蘭文寫研究論文 讓研究人員是非常遺憾的 因為人文學科的學者 從歷史開始記載之後就受到語言的影響 受語言的影響其實具備國際特性 一開始是拉丁文 後來是法文 最後才是英文 研究人員認為說 人文學科的研究必須要跟其他學者一起互動 從人文知識的起源 以人文研究思考交流為基礎 集結優秀的學者研究環境一起互動 雖然說人文學者探討人文地區性的議題 但是應該要把地區性的議題放大 讓全世界都看見 所以說波蘭研究人員就希望 科學還有高等教育改革法案 可以改變目前波蘭這樣子還是波蘭文發表著作的現況 鼓勵波蘭學者多多用英文來發表論文 提升波蘭學者他們在國際知名期刊 英文發表比率 因為的確需要被看到被檢視 這樣才會進步 接下來我們看看在英國 最近公布了一份 新的高等教育擴大參與報告 這個報告的目的就是 希望能夠改善公立學校的教育政策 還有讓弱勢族群也能夠有機會接受教育 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最近就公佈了這個擴大參與的報告 對於大學新生入學的資料進行來分析 雖然發現說 進入公立大學就讀的人數 還有弱勢學生入學的比例都有大幅提升 但是弱勢族群的入學比例跟前幾年比較起來 是大幅倒退17%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不少學生是屬於在職學生 他們必須要兼顧學業還有工作 讓學生在兩頭燒的狀況下 讓英國的高等教育現在也陷入兩難了 所以啊在今年要投入大約有100億台幣的資金 強化擴大參與的願景 除了提供弱勢學生獎學金之外呢 各個大學啊 跟在地的教育基金會也致力於推動 不一樣的推廣計畫 希望說藉由更緊密的社區域產學合作 提供弱勢學生有足夠的學業還有就業以及經濟上面的支援 甚至到未來是協助弱勢學生有更長遠 他們的生涯目標規劃 才能夠真正落實高等教育機會的平等 還有把這個擴大參與的計畫也落實 是 這是我們今天在國際教育脈動跟聽眾朋友分享 教育大數據的時代 還有我們怎麼樣來運用英文作論文的發表 來增加它的一個被檢視的一個機會 非常感謝聽眾朋友的收聽 謝謝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為聽眾朋友邀請了兩位來賓 來跟聽眾朋友探討一下 當我們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來碰到我們的校務研究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第一位來賓是我們玄奘大學的教學發展中心陳柏霖主任 主任您好 大家好 第二位來賓是我們的國教院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的簡瑋成老師 瑋成老師好 主持人好大家好 我們講到這個高等教育的深耕計畫和我們的校務研究 那當然我們要對我們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認識和了解 我們這個部分是不是可以請主任來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呢 我想呢因為其實高等教育計畫深耕計畫呢 其實是教育部從今年開始推動的 那這個計畫其實是一個五年期的計畫 那為什麼會推動這個計畫呢 其實是教育部其實去思考過去10年來 在所謂的教學卓越計畫或頂尖大學的計畫之下呢 或是一些典範科大的計劃之下呢 發現其實這些計劃都有一些相同或相異的地方 那所以在今年的時候 透過高教深耕計畫他的目的有幾個方向 第一個是在做所謂的教學的創新 第二個是希望去發展學校的特色 而不是過去的一般的我們說每個學校都要做 而是需要一發展出學校真正的特色 學校在地的真正的力量 那另外一個他其實有提到一個很重要就是高教的公共性 以及所謂的實踐大學社會責任這樣的一個精神 那部裡其實提出這樣一個計畫 目的其實就是希望超過50%的經費投注在教學創新 希望老師透過教學的創新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讓整個教育是活潑化的 尤其是整個大學教育更活潑之後呢 整個我們在培育人才上面更有一些創新的思維 其實玄奘大學也因為這樣 然後這個計畫其實推動了所謂的蠻多的特色 比如說我們就因為這樣一個計劃 要成立一個所謂的教學創新的典範大樓 我們在一樓有一個圖書館的無人自學空間 那在二樓搭配現在的製造者教育maker 我們有一個maker教育的體驗 讓學生從所謂的實作體驗過程裡面去了解實作的精神 那3樓的是一個PBL教室 也就是剛好符合到目前的教育創新的方向 透過專題式導向的學習 讓學生更深入去探究那裡面的一些原因 跟怎麼去做有效的解決 那最後呢我們那麼近期已經即將完成一個AR VR的體驗教室 那這個透過虛擬體驗 讓學生在情境當中就像在玩遊戲一樣 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 這是我們對於目前我們的高教深耕計畫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 主任特別舉了玄奘大學的例子 我們待會再來仔細的認識 那剛才主任有提到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跟教學卓越計畫還有典範科技大學計畫 那是過往的一些計畫 那現在這些計畫都已經結束了嘛 對 所以現在是我們的高教深耕計畫 那到底校務研究那他的內容又是什麼 這個部分我們是不是請我們的瑋成老師來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呢 那我就校務研究的簡單定義跟各位聽眾做個報告 其實校務研究就是學校透過各方面的資料的蒐集 和做一些分析以及報告 以促進高等教育機構的一些運作和一些決定 這是最簡單的一個解釋 這樣的結果就是促進學校在行政管理啊 他可能教學方案的設計跟撰寫啊 還有校務一些資源的運用以及校務策略發展的部分 這些都需要些實證的資料去做一些決策一些佐證 那這樣的結果就造成校務研究的興起 其實校務研究最早是在19040到1950年代由美國這邊開始的 這個理念受到想當大的重視 是那時候其實跟台灣這幾年有點像 那時候就是因為各個州立大學成立之後學校變多了 那政府開始對於教育績效責任這方面也有一些重視 然後同時之間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又產生了許多問題 所以使得校務研究的興起是為了去解決這些問題 對於這些教育責任去做一些苛責因此而成立的 尤其在1960年代的時候 美國是最先成立校務研究的協會 就是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就是所謂簡稱的AIR 那台灣目前有一個是就叫TIR 台灣目前是有成立一個 但是台灣成立的比較晚是兩年前才開始成立的 刺激美國各個大學這些校務研究的工作在各個大學裡面都有 那我們台灣這幾年因為就是開始自主權觀念一些鬆綁之後 對於財務啊招生啊績效責任剛才講的 還有我們最重視的學生學習成效這些等等 對於這樣的需求方面之下我們才興起的校務研究 那為什麼跟高教深耕比較相關 是因為高教深耕從今年開始在要求的時候都有對這方面的苛責 希望學校能提出一些具體的實證 說你們學生學習成效績效如何啊 那你們招生那你們財務狀況那等等這些問題 希望透過各個大學在執行這些計劃的時候 他們的校務研究同時能內含其中 用這些實證的佐證資料去證明說 所謂我們這些計畫投入他真的有產生一些效能 那在台灣目前校務研究能處於什麼發展階段 主要目的是為了我剛才講的 可能為了解校務狀況啊 發現學校裡面一些問題啊 了解目前教育的一些真相 還有解決可能目前遇到一些校務研究的問題 還有擬定一些校務研究發展的方向等等 這些都是台灣目前這幾年才開始在初步發展的這樣 所以是從美國開始這樣做 然後我們也慢慢的來在我們的校園當中 納入這樣的一個校務的研究 不過對於聽眾朋友來說 可能對我們的高教深耕計畫 剛開始因為初步的認識了解還不是那麼的清楚 我們是不是可以進一步的請主任 來跟聽眾朋友仔細的再說明一下 他跟過往的這些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啦 教學卓越計畫不一樣的地方 或者是他這次的內容的部分好不好 那其實高教深耕計畫有別於過往的計畫 過往的計畫其實都是屬於比較是競爭型的計畫 也就是學校跟部裡提出了一個計畫之後呢 部裡透過一些計畫的審查來挹注相關的經費 但這樣的機制之下呢 蠻多學者專家或是實務工作者覺得 教育本身應該是普及性的 所以透過這個歷程裡面 應該要把每個學校呢 都有機會去申請到這樣的經費 所以這一次今年教育部在這樣的一個構想之下 他就提到就是說 在這裡面大概是有兩成的是基本經費 那這個大概就是從你學校的學生人數老師人數等等來做評估 那另外的八成是競爭型的經費 當然我們知道說因為這樣的一個機制之下 學校都有機會去做不同的發展 那高教深耕的計劃就像我剛才提到的 他其實有幾個重要的目的 但其實他大部分的經費就是會投注在教學的創新 因為其實從中小學現在開始已經不斷的在做翻轉 而這樣的思潮慢慢的也帶到高中職 甚至是高中職也要有第二專長的選修 而這個機制之下 其實大學要去思考 當我招收的學生他可能maybe有跨領域的能力 或是有第二專長的能力 那我學校要怎麼去培養怎麼去做輔導 那所以高教深耕計畫就是希望透過這些計畫經費的挹注 讓我們的學生有享受不同的教學創新的機會 那老師也不會只是過往很呆板的教學 而是呢他可以去思考 比如說這是一個實務的議題 那我們就直接帶學生去實務現場去場勘 去場勘之後提出這個場勘這個問題之後 有沒有什麼發現要怎麼去解決 那其實這個就是一個很好的專案導向的思考的一個學習 那學生透過這個東西呢 也比較了解在地或是他跟所學能之間怎麼去鏈結 那抑或者是部裡其實這幾年來 也一直在提倡所謂的學用合一的機制 透過所謂的高教深耕計畫 它也是想要明確的對接到 就是說學生你是什麼樣的科系 未來可以對接到什麼樣的職業行業 那到底需要具備哪一些專業的知能跟證照 那其實這個都是在高教深耕計畫裡面呢 部裡希望的每個學校去好好去重視這一些的思考 那所以也是形成這個計畫去做5年期的推動的一個原因 那之前好像申請到比方說邁向頂尖大學計劃 他好像學校數比較多一點 那這次我們看到的深耕計畫學校數量比較少 那這中間是有一些什麼樣不一樣的改變嗎 過往頂尖大學其實它雖然有比較多一點 那目前其實它頂尖大學又轉為高教深耕的第二階段 也就是研究中心的頂尖研究中心的設立 研究中心是不是 頂尖研究中心的設立 那這個頂尖研究中心目的就是呢 把頂尖大學很有特色產值 或是他可以有高效能對國外是有一個高影響力的這個單位呢 透過這個機制去做經費的挹注 那這個經費的挹注之下讓學校去發展出更有特色的研究 這個其實是過往跟現在最大的不同 那這樣得一個計畫 是不是也肩負著我們在國際上一個很強而有力的一個競爭力 因為我們想說時代的潮流跟要與時俱進 那我們不僅要這個教學要創新 還有您剛特別提到 學校特色也就是在地化要把它定位的更加的清楚 所以又要肩負著國際化要在國際上打仗 又要把在地化更加的把它特色突顯出來 那這個部分怎麼樣來進行 那這個部分因為其實每個學校因為在早期他會有不同的區分 那每個學校他會按照他的學校的發展屬性 以及學生的先備特質 這個時候就像是剛才瑋成老師提到的 校務研究就扮演一個很重要的機制 那校務研究到底怎麼樣辦一個重要的機制 我們就來請教一下 瑋成老師我們還是對於校務研究要來精進的認識了解 所以校務研究怎麼樣在這個地方扮演重要的角色呢 我要了解說學生的能力如何 然後跟他未來就業有沒有做一個銜接 這些方面都需要一些比較實證資料先佐證去驗證 比方說您提到那個學生學習的成效之類的 對 沒錯 因為以前我們包括那個教卓計畫頂大計畫以前 計畫這些績效都是由各校自己用文字的論述 比較少拿出比較科學化的數據去佐證 因為是以前學校比較沒有系統化去做校務研究 那你沒有校務研究你學校就沒有資料 你沒有資料你就沒辦法比較有系統化的佐證 比如說經費投入之後 原本學生的不及格率多少 然後降低到多少 然後我學生的那個延畢率從多少降到多少 然後我學生的就業率從多少升到多少等等這些問題 都是需要比較系統化校務研究去做一些研究 跟支持才能得到這樣的結果 所以為什麼說我們剛才講校務研究 在這次的深耕計畫內扮演重要角色 就是因為這個樣子 那從這些能夠提供的很多的數據 我們也可以顯現出我們招收的學生他的特質是什麼 在未來的學習上可能會產生什麼樣問題 我們都可以看得到嗎 是的 沒錯 如果你校務研究的資料只要做得夠精細 他可以在入學的時候把學員的學習背景做一番詳細的調查 讓他在畢業之後可能在做一些持續的追蹤 那就可以了解說 他在大學受教育這些階段的時候 到底對於他未來就業幫助或對他畢業之後的人生規劃發展 到底要怎樣的一個注意這樣 那如果沒有拿到我們的深耕計畫的相關的經費的話 可是我們也需要做校務研究啊 那這些學校怎麼辦 還是應該他是普及性的 基本上等於是普及了啦 其實是人人有獎 你講的那種拿不到我印象中好像是沒有 各校都幾乎都有 只是多和少的問題 因為這次深耕計畫是依照學生的人數去分配那個經費比例的 所以這樣的話 各個學校至少都有一筆經費在做 那其實學校以前就類似做一些校務研究的一些工作 只是他們以前做的比較零碎 他可能做一些實證資料的時候都是東湊一塊西湊一塊 比較沒有系統化去做 這是在深耕計畫你會比較提倡校務研究是因為 校務研究這個名詞跟這個策略是希望說 你比較系統化去做 學校裡面有一個系統化的組織去運作去發揮 這樣的話你的校務研究的資料會比較完整 然後將來再去佐證說到底有沒有這樣的績效 或是有沒有這樣的成效的時候那會更加的客觀跟可信度 所以我們根據這樣有系統化的一個校務研究 還有我們的高教深耕計畫來幫助我們 有很多很多在我們的教育上更加的精進 不過聽眾朋友對於這樣的整體大計畫 是不是也希望能夠聽到實際的例子 幫助我們更加的認識和了解呢 我們在下節節目當中 繼續請今天的兩位來賓跟聽眾朋友說明 國際教育交點話題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請聽覺與瞭望 Open your mind 就愛教育電台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在節目當中我們邀請兩位來賓 玄奘大學的教學發展中心陳柏霖主任 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的簡瑋成老師 在節目中來跟聽眾朋友仔細的說明高教深耕計畫 以及我們的校務研究會 那這兩者互相的碰上時候 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呢 還有這中間很多的內容跟他的目的性 其實也是幫助我們在國際上更能夠站穩腳跟 那麼同時將我們在地文化的精神融入其中 可是具體來說他實際的內容有什麼 我想還是我們請主任來跟聽眾朋友 我們可不可以舉個例子 我們就以玄奘大學為例好了 讓聽眾朋友比較具體的認識和了解 那其實玄奘大學在這幾年來其實一直在想一件事情 怎麼樣幫助學生圓夢 那所以在這個歷程裡面 我們就發現到其實台灣的大學教育 因為在過往可能高中時期或高職時期 比較像是學生是被動式的學習 那到大學教育的時候怎麼轉換成主動的學習 那個就變成非常的重要 那我們從過往其實在早年做的校務研究的 一些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分析就發現 我們學校的學生在學習的自主性是比較低落的 所以需要透過學校的一些方案來作經費的挹注之後 去提升他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那麼我們學校其實那就推動了一個很好的方案 叫做師生共學社群 師生共學社群 對 這個社群其實他的目的呢 除了幫助學生除了在老師的帶領下去做所謂的自主學習以外 那也透過老師跟學生之間的伴讀的一個歷程裡面 比如說針對考照 比如說針對表演藝術 比如說針對目前其實在高教深耕計畫裡面 很強調的跨域的能力 我們透過這一些的一些機制幫助老師跟學生 在這個所謂的社群過程當中呢 去做一些聊天或是做一些討論 或研擬一些到底在實務現場會發生什麼樣的問題 那透過這個機制呢我們就發現 經由校務研究的資料分析就發現 學生在參加前跟參加後在自主學習這個方面 是有很明顯的提升的 一些改善是不是 對對學生發現說 其實他以為以前過往學習都是什麼比較單獨式的 比較是覺得被動式的 那透過在老師的帶領之下跟同儕之間的討論 他發現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他發現其實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透過這個機制他們發現這個很好玩 而且在這個過程裡面也有學到東西 那這個其實就反映出其實學生是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只是他需要透過一些機制的協助之後呢 讓他去了解說自主學習的重要 那學校也透過這個經費的挹注 看到學生在自主學習這個方面是有提升的 那甚至我們有學生因為參加了自主學習之後呢 考到很好的證照 比如說廣播類的證照 或者是我們學校有影劇系的學生或是有餐飲系的學生 老師會帶他們比如說去做一些實作的訓練 他們透過這個社群之後 拿到一些競賽的獎勵 比如說拿到一些餐飲界的一些世界級的競賽 那其實他們也發現這個機制之下 學生覺得這個方案是有很好玩的 而且他們也覺得那學校如果能持續挹注這樣的經費 對他們來講的話他們也覺得很有受益 所以從以往比較是知識上的傳遞 可能老師教學生學變成是有專題式的方式 然後跨領域的互相的學習和討論 所以這個是在科系上會不會打破他的一個界線呢 如果用這種專題式的 或者是師生共學的社群 我們其是會希望說他可以跨科系的去整合 當然我們也希望是說雖然在同科系裡面 他是不同年級的整合 不同年級 因為其實很多時候其實學長跟學弟之間 他們可能都是在學會啦 或者是一些非正式的場合會有接觸 但是如果真的在學習上面的話 透過社群的方式他們可以互相的彼此認識與了解 那也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情誼的交流 他們對於這個學校的認同感相對的也會去提升 那目前經營到現在來說 學生們是非常喜歡這樣的方式 那老師一般的感覺也感受到學生的主動性會增強的嗎 其實老師因為在這樣一個輔導過程裡面 他也慢慢看到學生的優點 甚至他也覺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有提升的 這是我們看到其中一個例子 那玄奘大學目前來說用這樣的一個主題性的方式帶領 有哪幾項剛剛您提到比方說廣播的證照 還有哪些戲劇的表演嗎 對 比如說因為我們現在有些影劇系 他們會有一些小的總結性的成果跟大的總結性的成果 他們就透過這個社群去排演去演練 那就可以在相關的場合去做公演 那另外呢比如說我們也有一些比如說他是研究生的 他們其實常常在撰寫論文上面也會遇到一些困擾 透過這個社群的輔導機制透過老師的帶領 彼此可以互相的交流討論 他不懂的地方這個同學了解 這個同學不了解的地方那個同學了解 透過互相的討論的機制 把論文的問題去澄清 那也把論文的品質在更加的去提升 所以我們看到在教學的創新上有很大的特色 那在學校的校務的特色上有哪些改進呢 在學校校務特色這一個方面呢 其實我們一直在思考怎麼幫助學生學用合一下 學用合一 對 讓他圓夢 所以呢我們當然這個時候 就非常仰賴校務研究的一些證據的結果 我們過往其實在校務研究的分析發現呢 學生在學跟他畢業的流向還有跟畢業的薪資是有關聯的 怎麼說 比如說我們其實就有發現 如果學生在大學畢業他的就業薪資是比較低的 那如果透過所謂比如說他再進修研究所 那他因為有專業能力的提升之後 他的薪資其實相對是提高的 而且他的留職率的穩定性也會比較好 因為他具備有更好的專業能力 他不會只是像一般的就是說 大學畢業後可能這個工作他也可以那個工作他也可以 但那個專長沒有發揮出來 那所以我們其實也透過這個機制之後 我們其實是用鼓勵學生呢 你可以在大四的時候去預選一些所謂的研究所的課程 或者是你去旁聽一些研究所的課程 那透過這個機制之下呢 幫助學生你預先了解研究所在做什麼 那當你對這個東西是了解之後 我們會鼓勵他報考研究所 那報考之後呢他對於專業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了解 在伴隨所謂的指導教授的帶領之下 幫助他在指導的過程裡面 讓他把論文的一些比如說想法 或是一些的創建把他表達出來 那畢業後呢其實我們像以我們學校的應用心理學系為例 他們就是他們的畢業後可以考臨床心理師或者是諮商心理師 那透過這個歷程裡面 他們除了培養了所謂的理論的能力 也培養了實務的能力 甚至他們在畢業之後考到證照之後呢 他們的薪水其實相對也比大學部來的好 所以我們也會慢慢從這個機制去鼓勵學弟妹學生 你要去思考什麼機制之下對你是最有利的 不是你急著大學畢業他的結果一定是最美好的 所以在這個部分學生有很多很多的機會 對自己自我探索的部分更加認識了解 那麼同時對我們的業界還有或者是他以後走學術之路 那麼需求是什麼 他也在這部分更加認識了解 那對於產業界呢 就是我們是不是也要了解產業界的變化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這個部分在我們的深耕計畫裡面有做一些改進的措施嗎 像玄奘大學來講 因為我們其實是一個很強調對接到務實性 那除了在所謂剛才提到在教學創新這個方面 其實在產業這個方面我們其實在以前的教學卓越計畫 到現在的高教深耕計畫 其實都在推動一個很重要的方案叫做產業學院 我們其實就是希望 在學生在就讀高年級的時候透過產業學院的計劃 幫助他去做一些所謂的業界的實習 或是去業界見習 甚至我們舉辦一些工作坊的課程跟業界這邊來做合作 透過這個合作的機制讓學生去思考說 在業界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那業界的這個工作現場是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還是說這個現場並不是我完全想要的 那我要怎麼樣去評估我接下來要走什麼樣的一個路線呢 那其實學校透過這個產業學院的計劃 就幫助到學生去對接到所謂的更好的產業 比如說我們的傳播學院的學生好了 他們其實曾經在客家電視台或者是中天電視台去做實習 就是透過這個產業學院的計劃 在業主發現說我們的學生其實是表現很好的也很有亮點 那透過這個機制他們在這個學生裡面尋找出更優秀的學生 或是呢表現符合是他們這個公司想要的人才 把他留任之後呢有一個就業 那也透過因為這個機制呢 他們發現玄奘大學的學生是很務實的 那在所謂的對接到產業這條路上 學校有提供很多的課程跟方案 幫助學生去落實到未來的就業方向 那這也是學生其實從這個計畫裡面 他可以獲得很好的學習的方向 是 我們聽到主任來跟聽眾朋友特別的說明 玄奘大學在教學創新這個部分真的做了很多的努力 是不是我們繼續請瑋成老師來針對校務研究的實際的發展部分 舉些實例讓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了解呢 那其實誠如剛才柏霖主任剛才有提到 你要去對接產業的時候 到底學生到底有沒有這方面能力的成長的時候 就需要有一些佐證資料去做紀錄 所以可能在計畫投入之前跟之後 就去收集說學校學生的證照數的多跟寡 那去從這個變化去了解說學生是不是真的 我計畫投入之後學生這方面的證照數有變多 或者是說去研究所學生的學習的態度和他的學習的熱情 是在可能他參與之前先做一番調查 等到參與之後我再做一個所謂的後側去驗證說 真的我學生在參與這些計畫之後 他學習的態度跟熱情他可能參與率都變高了 然後課堂缺席率也變低了 這些等等的佐證資料都可以去驗證說 剛才柏霖主任講的那些的一些狀況這樣 所以校務研究其實都是一個輔助工具 他不是一個主軸 他不是深耕計畫裡面一個內容物的主要的產物 他應該說他是輔助各個深耕計畫面裡面的計劃在執行的時候 他會有系統化去收集資料去驗證這件事情 深耕計畫每一個子計畫每一個子計畫目標到底有沒有達成 我學生學習的成效是提升了 他的能力是不是有所提升 他未來的就業準備度或銜接度是不是有變得比較好 他都是在做這方面工作的這樣 那這個輔助計畫是交由學校整體來做一個進行嘛 對不對 系統性的 那各科系的或是執行這個計畫案的老師 也要做這部分的一些數據的蒐整嗎 通常都是由學校一個 通常會有一個校務研究中心是為了一個整體性去做一個發展 所以目前各個學校大部分的學校 都陸續有成立通常會叫校務研究中心 或者是校務研究辦公室等等 所以都有些是正式的組織有些是非正式的組織 但是都有這樣的組織的一個存在 那有些他不是單獨設他是設在教學發展中心底下 可能是一個校務研究組等等之類的 至少他都是有一個正式的組織去運作去收集全校的資料 然後去做一個記錄 做一個記錄之後再去等到過計畫執行一段時間 做一個分析了解說 我們上述的那些目的到底有沒有達成 如果沒有達成 是不是要他就會給一個回饋說 那你看目標沒有達成 你是不是要去反思一下你的計畫 是要做一些更動或是做一些變更 所以這個跟以往的計劃的最大不同是 他在執行的中間可能做一些小的 可能學習中或年度的時候就有一些小的回饋給各個計畫 各個計畫就去看說我的目標沒有達成 是不是我的內容物有問題要做一些調整等等之類 所以他不一定是在整個計畫執行完 所以在這過程中間就有一些小的回饋做即時的修正 對 這樣即時的修正對實際的執行層面來說 是不是幫助很大 對 其實我們因為在執行計畫的過程當中 需要仰賴所謂校務研究的資料的分析 那在分析的過程當中其實會發現 原來有一些細節部分可能是當初沒有發現的 那透過一個即時的修正 可以讓那個方案的發展更為完整 因為我們其實一直在思考 政府提供這樣的經費 那我們總要一分錢讓他每一分錢用在刀口上面 讓他達到最大的效益 好 這是我們聽到了很多的實際的例子 來幫助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 我們的深耕計畫跟我們的校務研究 這中間很重要它的關聯性是什麼呢 我們休息一會兒待會回到節目當中 教育觀測站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我們跟聽眾朋友一起來認識了解一下 當我們的高教深耕計畫碰上了我們的校務研究 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呢 今天節目當中邀請的兩位來賓是 玄奘大學的教學發展中心陳柏霖主任 以及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的簡瑋成老師 我們前段舉了一些例子來幫助聽眾朋友更加認識了解 我們的深耕計畫教學創新的部分跟學校特色的部分 還有我們怎麼樣讓學生的學習成效 在不同的時間點做些回饋讓我們的老師還有我們的同學們 不斷的可以再精進再改善 至於我們的高教深耕計畫跟我們的這樣的一個校務研究 他未來的發展方向未來的走向又是如何呢 這各部分我們是不是請主任來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呢 其實這一期的高教深耕計畫非常重視校務研究這一個機制 未來的校務研究計畫其實他不外乎一個很重要的目的 就是學生學習成效的一個評估 因為其實在過往的三年期的教育部的校務研究計畫裡面 他的中心主軸都是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 那在高教深耕計畫這裡面 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也成為一個很重要的依據 怎麼幫助比如說我剛才有提到 在高教深耕計畫裡面有一塊叫做高校的公共性 那可能很多聽眾朋友不太了解高校公共性是做什麼 其實就是教育部其實發現 我們的每個社會上有蠻多學生是弱勢學生的 那弱勢學生學習需要一些經費的挹注 所以呢教育部在這一期的計畫裡面 就鼓勵每個學校如果你募款500萬元 那教育部也會相對給你500萬元 就是一比一的一個比利的回饋 那這個這筆錢其實他的目的就是 用在弱勢學生身上的專款專用 那很多聽眾朋友想說那專款專用要用在哪裡呢 比如說弱勢學生他可能需要去實習 或者是弱勢學生他因為他平常可能在校外常常在打工 沒有時間好好準備學習 沒有時間來學校上課 那因為沒有來學校上課就會被學校預警 那甚至期末成績就會不及格 那這樣的一個案例可能在每個學校裡面或多或少都會上演 那部裡其實也從IR的數據這個分析發現這樣的結果之後呢 其實他就是鼓勵把這筆錢用在學生身上 比如說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如果來上課 他可能可以提供一些獎勵的機制 透過這些獎勵的機制幫助他去學習 或者是說呢像玄奘大學最近就在思考一個新的方案 就是我們其實在思考 過往我們都會提供給老師所謂的去做 跟校外專家學者做諮詢的機會 學校一直在思考 其實學生自己去有很多夢想 或者是想要去了解業界的需求或業界的發展 如果我們今天讓學生帶著一個諮詢費去跟業界做請益的話 說不定學生會知道更多業界的實務的狀況 而這個機制呢其實也是我學校目前發現 對弱勢學生是很有幫助的 因為弱勢學生可能過呢往長期文化資本或是社會資本比較不足 那透過學校這樣的專款的經費的挹注呢 他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去自我了解 那這不外乎也就是部裡高校公共性這個計畫 去落實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那當然我們知道說他去做的這件事情之後 那整體學習上會不會改變 那就需要透過校務研究相關資料的分析去做了解 也就是說也許我們過往在很多政策的決策上面 可能是流於比較是主觀的意識 或者是片面的東西去做釐清去了解 但是呢透過高教深耕計畫跟校務研究之間的結合 我們透過科學化的證據 也就是以證據為本位的導向 那透過這些數據的結果去證實 這個方案帶來的成效是什麼 那如果這個方案還要繼續堅持下去的話 那要怎麼樣再去做修正 這個就是校務研究這個計畫裡面 非常需要的一個key point 那所以很多人都說 其實這一期的高教深耕計畫校務研究呢 其實是貫穿他的前跟後 那這個前後的貫穿之後 其實可以看出學校在這些經費的挹注之下 到底學生的就業老師的教學發展 還有學校的特色跟學校的大學社會責任 到底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樣貌 這也是高教深耕計畫一直想要去落實推動的一個方向 哦 原來談到這裡我們才真的具體的認識和了解 其中又幫助了我們的弱勢同學用這個高校公共性 是不是 所以高校公共性是來幫助我們弱勢學生能夠專款專用 所以我們的同學們也可以藉著很多很多的機會 然後他不是單純的只是補助經費給你 而在這個學習的過程裡面 他自己得到很多的幫助這樣的一個形同幫助 那是不是繼續請我們的瑋成老師來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 我們未來的走向和我們應該其他關注的焦點又是什麼呢 基本上就是間而言之就是一個績效的一個要求 就是當我國家投入了這麼多資源在高等教育機構的時候 學生付出的學費了之後 在這個前提之下學生的學習成效到底有沒有有所提升 必須要透過一個系統化的資料 一個實證資料的收集本位為主的這樣的模式 去告訴人家說確實有所提升 而不是過往都是只是可能是比較流於口頭式的宣稱 這樣的話讓人家無法信服 所以現在另外一個走向是說 未來有沒有可能像美國一樣 很多的校務研究資料是可以公開的 就是說我高校生跟這些機構執行了之後 可能我學生的學習變化這些資料如果可以公開 或是我學校的一些校務比較適合的資料可以公開之後 那學生們未來在選擇學校上就知道 這所學校是怎樣實務導向 他可能是研究導向他可是學術導向 那他的從這些數據裡面 學生會發現說 這所學校的的特性到底適不適合我 而不是以傳統的都是只是一些文字的論述 如果可以輔佐校務研究一些成果的資訊的公開 就是說資訊公開之後 學生會更加了解這所學校 那他到底如何是不是適合我 那學生們在選擇學校的時候更有所依從 那家長們也會更加安心說 這所學校的學費投入的 我繳了這麼多學費之後 政府給他這麼多資源之後 那這所學校確實可以從歷年資料 我們可以看到他培養了多少怎樣的人才 那這樣人才剛好是我家長需要的 我希望家人的孩子也可以走上這一條路 那他就會比較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 所以未來有可能進行到某一個程度之後 校務研究的另外一個精神就是說 可以的資訊公開原則之下 慢慢的會把一些數據公開給社會大眾去了解 社會大眾在選擇學校的方面就會更加的有所依從 是 所以原來我們以為只是在學校的部分所用 其實如果部分數據是可以公開的話 真的能夠幫助很多的聽眾朋友 因為我們常常在選擇科系上覺得蠻為難的 以往是看分數 然後現在很多的文字的敘述 然後各校也會做招生的一個宣傳 可是真的是宣傳就像瑋成老師說的 還不如我們看到數據更加來的真切 所以這樣的一個趨勢幫助了更多聽眾朋友 但是今年是計劃的第一年嘛 未來的五年他的走向應該是更加的成熟 那在這部分我們不知道是不是請主任 再跟聽眾朋友繼續的說明一下 就是說未來走向是如此 那現在進行到這樣的一個階段當中 您對未來的五年的期許跟期望又是什麼呢 部裡其實提出這個高教深耕計畫立意是很良善的 每個學校其實透過這個經費挹注 他可以去發展出學校所需的特色 那在這個過程裡面 其實台灣目前其實也面臨到一個問題 就是少子女化的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我想不管是在產業間或是在學術界 其實都很備受到關注 尤其在明年整個所謂的我們的少子女化的人數 因為在驟降之後呢 高教深耕計畫其實怎麼去透過有效的經費的挹注 他就必須要有IR的一個很好的機制 也就是透過這些數據的分析 去了解相關的科系的學生的一個狀況 也就像誠如主持人剛才提到的 外界都會知道說這個學校的一些形象宣傳 但是到底事實是怎麼樣 那如果透過深耕計畫這個所謂的公開資訊的話 那我們的社會大眾可以更了解這個學校 那其實這個就可以幫助社會大眾 未來的他的子女在選擇這個科系的時候 或在選擇這個學校的時候 可以去參考這一些資料 然後讓這個所謂的事實的資料更加的呈現 讓大眾都有知的權利之後呢 這個計畫其實會走得更加的完善 那我們其實也期許透過這五年計畫的經費的挹注 整個高等教育的教學會更加活潑化 因為其實真的我們在過往 不管在中小學的研究或是在高等教育的研究 其實我們也都看到學生會隨著年級的提升 在學習動機是會下降的 怎麼樣去激發他的學習熱情 然後讓他燃發那個所謂的自主學習的機制 其實這也是高教深耕計畫一個很重要的output 目前來看我們可以預期會遇到哪些的困難 或者是說可能在觀念上或者在實際執行層面上 你會預期到有些困難度嗎 比如說剛才瑋成老師有提到校務研究的資料 因為其實校務研究是這幾年來在國內才慢慢興起的 其實很多學校要推動校務研究是有一點點困難的 因為校務研究的資料是需要跨單位的資料的整合 所以呢很多承辦人員可能過往對於IR的概念是比較不熟悉的 那他需要多一些花他的工作上的時間 來整理這一些相關的資料 可能會增加他的業務的負擔 在這個機制之下 可能的學校的相關的IR的組織 他要去做一些曾經做這個事情 到底可以幫助學校什麼樣的事情 做這個事情之後可以帶來什麼樣的效果 這個就是IR資料要建立的良善與否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玄奘大學其實因為在規模上是比較小一點的 從99年開始的時候 其實就已經發現這個科學化數據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實的資料 在99年開始的時候 就開始推動了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的一連串的系列的調查 再經由後來我們拿到教學卓越計畫之後呢 再去做更深入的一些分析之後 看到了一些事實現象 這些現象就可以回歸到方案裡面去做方案的規劃和構想 有助於我們這個方案確實的去執行 那當然還有很多聽眾可能會疑惑 科學化的數據能完全信服嗎 那這個其實也是在做所謂的data mining 或data queen的過程裡面 可能各校要去留意的 因為其實IR的資料很寶貴 但如果要把它轉化為證據為導向客觀事實的依據 可能還需要一些所謂的決策的判斷 還有一些是專業的判斷 這個其實也是校務研究未來在推動上面需要再去發展的 我們今天真的非常感謝主任跟瑋成老師 在節目中來跟我們分享並且介紹 高教的深耕計畫和我們的校務研究 謝謝兩位來賓 謝謝 同時我們要感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您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按時收聽我們的 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拜拜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
mpd
-
m3u8
會員功能選項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