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44集「從師傅到教練─談校長的教練式領導與教練對話技巧」
本院「國際教育心動線」廣播節目第44集的「從師傅到教練─談校長的教練式領導與教練對話技巧」專輯中,專訪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丁一顧院長及本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蔡進雄研究員,分享「校長教練式領導」即校長以非指導方式,透過與成員建立信任關係,並應用傾聽、提問與回饋之教練技巧,來協助成員發揮潛能的歷程及促進學校教育目標之達成。節目中細談教練式領導的提問技巧及實務演練,可做為中小學校長應用教練式領導之參考。
觀看次數:462
閱讀完整講稿
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大家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您在周一的晚上六點05分一起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對於一位具領導角色的朋友來說 或者是說我們在教育界的校長啊 或者是主任們 常在領導的時候 你會習慣用什麼樣的方式 來做這個部分 過去可能比較多的是領導式的方式 比較是由上而下 可是我們希望能夠激發老師更多的動能 更多的意願 那是不是我們來聽聽了解一下 什麼是教練式的領導方式呢 從師傅型的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 有對話溝通式的教練型的領導方式 這中間有些什麼樣不一樣的地方 對話式的一個技巧練習 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是不是可以經由這樣的一個練習 達到我們任務更能夠完成 今天在節目當中我們邀請兩位來賓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丁一顧院長 以及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也是我們台北市立大學的蔡進雄教授 來跟聽眾朋友說明跟分享 在還沒有進行這樣的一個主訪談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先收聽 由我跟登偉來為聽眾朋友特別蒐集資料整理的 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呢 我們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的機構來協助我們 蒐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那麼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 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國際教育脈動 聽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我是范登偉 講到英語 英語素養導向的教學在節目中 跟聽眾朋友分享許多的例子 那麼英語素養導向的教學 應該讓學生怎麼樣培養 語文的素養 進而成為精通第二外語的人士呢 在我們今天這個單元當中 帶大家來了解英國的雙語教學案例分享 還有韓國的幼兒到底要怎麼樣來學英語呢 瑞典發生的學生瘋交換 出國半年看世界 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首先來看看英國的例子 英國的小學了已經進行雙語教育 那當然英國人都具有說流利英語的優勢 可是呢學習第二外語 已經勢在必行 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案例 英國國家學術院在2013年的時候 就公佈了一項研究報告 在全球化的時代啊 那麼世界各國對於多語需求越來越高 但是英國就陷入了單一語言的惡性循環 就是他們只說英文而已 人民對於這個學習第二外語的興趣啊比較不高 所以有部分學者認為說 英國應該要從小就開始推廣雙語教育 讓英國的孩子除了學習他們母語英語之外 還得要有第二外語的這樣子優勢 才能在國際化的時代脫穎而出 所以整個雙語教學經驗 其實非常成功 那麼有不少的外國學校 像是中國或者是俄羅斯的學校都前來參訪 想要複製這樣子的雙語教育模式 看起來這樣的雙語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有沒有些實際的案例跟聽眾朋友分享 我們就分別來看看在英國有兩個例子 一個是施行英語跟法語的雙語教學 一個是英語跟德語教學的雙語教學 在其中一間小學就設有英語跟法語教學的雙語班 學校辦學重點之一就是 就要提供學校學生雙語文化的經驗 從文化的觀點來看語言 讓英國孩童能夠對法國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也能夠了解說 法國學生如何學習不同的科目 每一週把英語法語的教學時間都各分配一半 用英語教授數學或是科學等等科目 而法語的課程則是著重在文化歷史的部分 還有鑑於英國過度重視英語教學 而忽視了其他外國語言 同樣在世界有競爭力這樣子的事實 所以啊在另外一間倫敦的小學 則是沉浸式的德語教學為主喔 除了德語為母語的老師 還有德語語言授課之外 德語的學習也融入其他的學科 完完全全就沉浸在這個語言裡頭 大多數來讀這間學校的孩子啊 幾乎都是來自西歐不同語言地區的家庭 有的是說葡萄牙語 有的是說西班牙 通通都來這一間英語跟德語雙語教學學校來就讀 所以學校也因此致力讓每一個學生 都有沉浸式學習的機會 那其實也大受所有的家長好評 英國人要沉浸法國跟德語 韓國人呢他要沉浸英語 目前韓國的幼兒期他們的英語教育 有甚麼樣的瓶頸 是他們教育部急於要解決的呢 好現在在韓國對於嬰兒 現在韓國對幼兒期的英語教育 所遇到的問題就是 坊間幼兒美語班太多太擁擠了 而且收費很超過 感覺跟台灣情況好像蠻像的 一條街裡頭就有兩間美語補習班 都是給小朋友來上 現在啊韓國教育部對於幼兒的英語教育規劃 並不完善 所以才會有坊間太多補習班這樣子的問題 所以韓國教育部在前幾個月就表示說 為了要保障幼兒成長階段 他們學英語的權力 還有他們的教育 教育部首先會解決的幼兒英語補習班過熱 這樣子的相關問題 再來就是要擬訂校園英語教育 整個綜合的改善方案 聽起來 目前好像還是要制定更多的相關配套措施 現在韓國教育部對幼兒校園英語教學 的改善方案又是如何呢 教育部為了要改善英語早期教育 讓韓國的幼兒在成長階段 能夠有合適的英語教育 把英語正規教育課程 就編入了小學三年級的課程 並且限制說小學一二年級課後的先行英語教育 那麼也檢討兒童在放學後 這一些自己到補習班英語教育的這些問題改善 有些家長是直接把孩子送去補習班 不太相信學校的英語教育的實力 可是這樣子產生非常多的問題 有人認為說禁止幼兒園上英文課 可能會導致說 那麼孩子上小學之後 對於英文課程的連貫性不足 因為一二年級沒有上 那麼直接跳到三年級才上英文 也有人認為說英語教育逐漸出現差距 也有人擔心的幼兒園的英語老師 是不是能夠有資格去教導孩子 這些幼兒美語呢 還有就是補習班收費問題的非常的大 這些都還等待韓國教育部去解決 目前的辦法是 希望能夠真正的落實這個英語教育的制度 而且還有改善 過度設定私人英語教育補習班喔 讓孩子能夠透過正規的教育 而且連貫性的來學習英文 才會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這是我們看到了韓國人教學英語 可能面臨的一些現在的現況 接下來我們看看瑞典 瑞典的高教署就鼓勵學生要參與出國交換 除了親身接受國外學術的洗禮之外 也希望能夠把這樣的經驗帶回到瑞典 增加學術的效益喔 現在瑞典教育部的高等教育署就表示 適當的交換課程計畫還有輔導學生申請核示的交換學校 會替瑞典帶來非常多的學術效益喔 所以啊 在這個報告當中 集結了超過有70所瑞典大學校長們 還有學生代表的研討精華 發現說如果在學校老師能夠積極的適當引導 可以大幅提升瑞典學生對於赴外國求學的興趣 還有參與海外學校交換計畫 這樣子申請的比例 目前瑞典交換學生的比例大約是15% 預計在2020年會達到25%的學生 出國交換這樣子的一個計畫 我們也很好奇 瑞典的教育部是如何來創造適合的環境 讓學生能夠到國外進行交換 增加學術交流呢 好其實在這一個移動力的學術價值報告當中 創造學生的移動力 首要的條件就是瑞典大學跟國外大學高等教育機構 要有一些交流合作計畫 才能把他們學生送到國外大學就讀 並且還在學習當中 能夠設計一些適合瑞典學生到海外研習的時段 還有一些課程 另外一個建議啊 就是在學校提供學生在一開始 就能夠得到關於交換計劃的指引喔 包括說你到了國外學校怎樣子選課啊 或者是在這半年之內 要得到什麼樣子的學術目標 或者是你個人目標等等 接下來就是透過老師 在這一個選擇過程當中 適當的指引你 讓整個交換的研修課程 也能夠配合學校的課程 來做一些調整 那麼更重要的是啊 就讓學生知道 其實現在世界對於整個學術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從這個出國交換計畫 那麼來看這一個學術交流的重要性 讓整個學術交流 其實是可以非常順利的 而且能夠替瑞典的國教帶來非常大的效益 今天我們談到了英語素養導向 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 看到了韓國或者是英國 要學習第二外語的現況和困境 今天這個單元就進行到這 請聽教育瞭望 聽眾朋友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您在週一的晚上一起收聽我們的 國際教育心動線 對於校園的民主化來說 聽眾朋友是非常的期待 那麼過去呢由上而下的這種校長指揮式命令式的教導方式 領導的方式可能已經要逐漸轉型了 現在成為夥伴的關係 那麼現在我們也非常希望校長們的領導 是這種不是指揮型的 而是教練式的指導方式 那什麼又是教練式的指導方式 那真的非常值得聽眾朋友來認識了解 所以特地為您邀請到兩位來賓 第一位是台北市立大學的丁一顧院長 也是我們教育學院的院長 院長您好 全國的聽眾大家好 台北市立大學的蔡俊雄教授 教授您好 全國的聽眾大家好 這個題目制定就是我們蔡老師來為聽眾朋友設想的 我們談一談校長的教練式領導 跟教練的對話技巧 好專有的名詞 所以我們讓聽眾先來了解一下 我們為什麼要談到校長的教練式領導 那他跟我們之前習慣的領導方式 比較是由上而下或師傅型的一個領導的方式 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先來解釋到底什麼是教練式的領導呢 我過去長期以來都是研究校長的領導 那這一兩年我發現有一個領導理念也深深吸引著我 那就是教練式領導這樣的概念 那我在看這樣校長式的教練式領導 深深吸引我的地方是在於說 他這個領導模式很適合我們 目前民主化的一個校園的一個環境 那等一下也許我們的一個訪談 可以跟聽眾從幾個面向來做一個介紹 就是什麼是教練式領導 那為什麼要推動校長的教練式領導 第三個就是如何來推動 那也許最後的部分我們來談談說 校長在應用教練式領導可能面對的一些要注意的面向 或者問題 在我的我這邊有寫相關的文章 也閱讀丁院長的一些相關看法 我把它定義是 教練式領導就是 透過一個非指導的方式 然後藉由信任關係的建立 然後透過傾聽提問回饋的一個教練的技巧 來協助我們成員激發他的潛能 那這過程當中有幾個基本的元素 第一個一定要建立信任的關係 那第二個我覺得教練式的領導 他跟其他領導有一個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他是可以操作的 也就是透過傾聽提問跟回饋這樣的一個機制 那你的提問轉變了 事實上領導型態也就轉變 然後最後來幫助我們的成員激發了潛能 所以他基本他的論述是說 我們是相信對方是可以成長的 部屬是會改變的 而且部屬是有能力來達成他的工作目標的 我們是相信部屬 抱著一個人性本善的一個方式 我想我先簡單的把教練式領導這樣的一個概念 先跟聽眾做一個說明 對 可能很多的聽眾朋友以前接觸到這個名詞的時候 在業界其實用的比較多的 現在我們在教育界也希望我們的教育界的人 不管是校長老師們都適用這樣的一個方式 所以是不是要把他的一個源起也跟大家說明一下 我在現場跟一些老師分享說 有些老師會很疑惑說 那個教練他會聯想到體育教練 事實上我們的教練是很多的 那企業也有企業的教練 英文學英文也有英文的教練 學數學也有數學教練 我們的認知成長也有認知成長的教練 用這樣的思維去看 不要把他完全想到是技能方面的教練 所以我們觀念上要做一個調整 對 類似這樣的 那我覺得等一下丁院長在這一部分 一定會做更好的一個陳述 好 我們就請院長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實教練式領導它應該是源自於正向心理學的概念 也就是說我們很期待我們期待 就是不管是被領導者 或者是領導者他們應該關注的是領導能力的發揮 但是要一個影響力的發揮 其實我們一定要相信對方是有能力的 有辦法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所以他是一個正向假設 正向心理學的概念 各位知道任何教育政策成功與否 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其實是談到關係的建立 因為有了關係以後 你所談話的內容或者他的信任度提升 他的信任度提升以後 他才會認真投入的去進行這一這個教育政策的活動 我們也知道目前中小學 很多比如說中小學老師在開會的時候 都有聽校長講話 但是最後不一定會聽他的話 他原因在哪個地方 就是說校長所談的內容 校長可能會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但是其實現在不管在企業界或是教育界的領導人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專長領域 他是不可能無所不知 所以不可能無所不知的情況之下 唯有透過教練的一個啟發 他可以透過剛剛所謂的關係的建立 還有傾聽提問 尤其是提問 提問他可以提問 比如說探究式的提問 探究式的提問提問完了以後 可以讓被領導者或者是老師他可以去反思 因為現在強調的回饋是溝通式的回饋 跟省思式的回饋 唯有透過反思 老師具備反思能力 那這樣子他才有辦法去改變自己 然後去改變學生 影響自己影響學生 所以教練式領導其實也是一種影響力的發揮 只是透過傾聽 對話 分享 學習達到反思 然後達到成長的一個過程 是 唯有用這種方式 才能夠真正的由下而上 從內心裡面我想要執行這個任務啦 我想要改變自己啦等等 所以他跟我們過去教育界 比較習以為常的領導的風格或方式是不太一樣的 那我們就要幫助聽眾朋友來認識了解了 這兩這有些什麼樣不一樣的地方 這個部分可以請院長繼續跟大家說明一下嗎 傳統式的領導方式其實比較偏向由上而下 也就是我們講的是指導式的 那指導式的他可能速度比較快 但是它的效果可能就需要再考慮 現在教練式的領導 他是一種引導式的 Mediant就是教練他就是一個中介的效果 他透過中介的影響力的發揮 讓老師自己去反思自己 然後了解自己 然後了解自己要往哪個地方去發展 所以他唯有這樣子一種 老師願意去改變自己才能從底層發揮 然後他的整個學校的文化 就是說底層的文化能翻動絕對是從老師開始 絕對不是由上指導式的方式 所以教練式跟一般傳統的校長的領導 其實最大的差別在一個是指導式 一個是偏向比較引導 他把對方當作是一個主體 因為他主體才有自己讓自己改變 讓自己成長的一個能量 所以這是最大的差別 一個是比較趨於指導型的 一個是引導 你看差一個字差很多的 這樣的一個方式 是不是我們的校長們他能夠體會到 是要藉由很多的研習的活動嗎 還是一些自我的一個演練練習 我覺得這是要練習 有的時候我們想要 我們知道跟做到其實這中間是有一些差別的 包含一些對話的技巧 包含一些觀念的傳遞 是不是在這個部分院長也跟聽眾朋友談談 目前我們對全國的國小或國中各級的學校的校長們 有在這個部分做哪些努裡呢 目前為了提升校長在教練式領導上面的能量 教育部從前年開始有辦一個校長教學領導的工作坊 那這個是一個a plus的工作坊 他是邀請全國大概是擔任校長三年以上的校長 然後來參與校長教學領導的課程的培訓 那其中有一門課程就是所謂的認知教練 他這個認知教練其實是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待教練的方式 因為教練有所謂的外部教練跟內部教練 外部教練就是由外部的專家來協助你去做改變 內部教練就是譬如說在校內校長可以當老師的內部教練 老師也可以當老師的內部教練 內部教練的效果會大於外部教練 因為他的關係他的信任程度比較高 所以我們目前有開設這樣的課程 也是希望校長在學校做校務經營管理的同時 他不是只有用指導式他也可以用引導式 他可以面對不同的領導的對象 採取不同的領導方式 所以我們推展教練式領導 其實不是在取代所有的領導方式 而是在讓所有的領導方式感覺是一個整個鋪陳 建構更完整的領導的系統 讓校長面對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對象 採取不同的領導方式 讓這個學校的領導的效果會更提升 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所以並沒有所謂的最好的領導方式 而是最適合的領導方式 是的 時機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幫助更多的教育人員 校長 老師們更能夠體會和運用 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就要來一一的來認識了解他的內容 跟他的一個適用的一個時機 那這個部分我剛聽到說 內部跟外部有產生那個疑問就是說 會不會校長又是評估者 他又是要去激發別人 能夠引導出他的自我的一些能力的時候 會不會有些角色混淆啊 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嗎 如果在實施的時候不是很謹慎的時候 當然會產生這樣的混淆 會什麼會有這樣的混淆 我們應該回過頭來就是說 當你是協助者還是評鑑者 這要清楚哦 如果你是又要扮黑臉又要扮白臉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現在比較強調的是 其實是校長跟教師或是老師跟老師之間的同僚性 同儕性collegiality 他這個詞其實是從同儕領導的角度來看待 也就是說如果要建立信任要建立關係 正向關係 其實最重要的應該是大家是同儕 既然是同儕 我們才會比較會採取所謂的引導式的 如果你是你覺得你是他的上司 你可能會比較喜歡採取的是指導式的 所以啊從這個角度來看喔 一個好的領導者 其實他就是一個不管是一個領導者也好 他是一個演員也好 他應該是能扮演各種角色 他是激發者 他是學習者 他是可能是同儕協助者 反正他可以扮演多元的角色 但是這些角色就是目的只有一個 就是希望自己成長 希望老師成長 所以我們剛才提到的內部角色 外部角色的關係 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我們現在比較強調的是應該是從內部角色 但是內部角色又會產生某種程度的混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是要實施的時候 比如說校長要引導老師的時候 你要讓老師信任 就是說態度一致 態度一致就是能讓人家信任 你以前是協助他的 你現在是協助他的 所以校長的角色應該是協助者 是一種學習的激發者 一位協助者 學習的激發者 這個一致性要掌握住 至於方法或這樣的領導的模式 我覺得可以再度的彈性多一點點 是不是 好 我們接下來在下節節目當中 我們繼續請今天的兩位來賓院長跟蔡教授 跟聽眾朋友再仔細的舉一些例子 幫助大家更清楚的認識了解 教練式的領導他的內容是什麼 那我們學校的校長要怎麼樣來運用這種教練式的領導 還有其中很重要的教練對話的技巧 哇 這是今天最精彩 一定要好好認識了解 我們也請院長跟我們的蔡教授舉一些例子 幫助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和了解 Open your mind 就愛教育電台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我們邀請兩位來賓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 從我們的校長領導的方式 怎麼樣從教練式的領導 還有教練對話的技巧來認識了解一下 我們怎麼樣從師傅的領導方式轉換到教練方式 這其中呢 他的內容跟他運用的時機有哪些 為聽眾朋友邀請到的是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的丁一顧院長 還有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的蔡進雄教授 他同時也是我們台北市立大學的教授 剛才兩位來賓都跟聽眾朋友介紹一下 這跟過去我們的領導方式有些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還有教練式的領導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他非常適合用於我們的中小學學校的領導 我想針對這個部分 我們的蔡教授還有沒有一些補充說明呢 剛剛我們聽完丁院長的一些說明 事實上他把校長在運用教練式領導的一些方式 做了一個很好的一個闡述 我這邊也做一個補充說明 就是說事實上我們發現校長在運用教練式領導 他扮演的角色就是Facilitate 就剛剛丁院長講的是助長者的一個角色 他是Facilitate催化 當然我們沒有一種領導方式是絕對是好的 他不是都不是萬靈丹 所以我常常跟現場的教育夥伴分享 就是說領導的方式是這麼多 那我們過去是比較少去看到教練式領導 或者培訓也相對比較少 它是一種你可以融合在辦校的一個過程當中 比如說某些情境也許你就可以啟動教練式模式 那某些情境你就可以啟動所謂的轉型領導模式 那像教練式領導就很適合在跟老師在做專業對話的時候 就非常適合用教練式的一個對話的一個形態這樣子 所以我覺得他是可以靈活去應用的 誠如剛剛丁院長所說 確實若男你剛剛也提到就是說 一個校長他是當內部教練 他同時又要是這個當Facilitate紀律部屬 一方面在必要的時候又要考核他 這個是他的一個角色 所以一個很關鍵就是 他跟部屬或是跟主任跟老師建立那個信任關係非常重要 平常的一些考核 也都站在一起幫助老師的一個立場 那我想那個角色的衝突 相對就會減少 就會減少這樣子 否則企業間他們請的是外部教練 用付費的外部教練 像類似顧問的 那個比較確實是比較沒有角色的衝突 那現在放到學校這樣的場境 我們學校可能不大可能是聘外部教練 以目前的那個學校的一個環境 所以大部分都是主管來扮演內部的教練 甚至是同儕也可以彼此扮演內部教練 剛剛若男講得很好 就是說我們這個我在探討這個理論的時候 我發現他最精彩的地方在那個對話的技巧 是 那是可以學習的 所以剛剛那個整個的過程當中有三個元素 傾聽 提問跟回饋 提問的部分我覺得最重要就是說 其實丁院長的文章裡面也很多地方都有一些論述 譬如說少問為什麼 對 為什麼要少問為什麼呢 對 因為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為什麼 問同學為什麼 啟發他的思考 老師會常問同學 教練式的話是比較傾向是同儕夥伴的關係 你問為什麼 他會防衛 好像在質疑他 所以把為什麼轉成什麼 是一個技巧的一個方式 那我覺得這個過程當中你只要轉變那些用語 如果你學會這幾個提問的方式 我覺得可以獲得一個相對應的一個關係的改變 譬如說我這邊曾經用一個模擬的對話 校長用指揮式的跟主任 那把他轉成教練式的模式的時候 他的對話就很豐富 譬如說用指揮式的校長看到主任就開始指揮 比如說這次園遊會 主任你要注意什麼 注意甲注意乙注意丙 好像在交代事情 1 2 3 可是你啟動教練式對話 你問他說 此次辦理大型園遊會主任你有什麼想法 你看你的那個就給對方 還有就是你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我可以怎麼幫你 透過這些提問的方式 其實可以獲取不同的 從部屬的角度看更不同的問題 我也再補充一下就是說 為什麼我們要用這種教練式的領導 他有兩個很顯明的功能 第一個就是說 我們是幫助對方成長 第二個你用教練式的領導的時候部屬不會依賴你 不會產生過度的依賴 我們說猴子又跳在你的身上了 如果你善用這些提問技巧 反而一來工作會讓透過工作的一個方式讓部屬成長 猴子也不會跳在你身上 我們聽到蔡教授這樣說明的話 我個人有一種感覺 其實他不僅僅適用我們的教育界或企業界 如果產生我們人際上 家庭裡面 父子啦朋友之間對話 如果我們能夠掌握這樣的精神 其實他的幫助應該也是很大 我不知道我這樣想法對不對 院長來跟我們聽眾朋友仔細的說明一下 教練式的對話技巧到底是什麼 那要如何運用 剛才蔡教授舉了一個例子 園遊會這樣的過去式的對話 跟教練式對話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可不可以仔細具體的說明一下呢 什麼是教練式的對話 這個地方談到教練式的對話 我先要說明就是說為什麼他特別適合在中小學 因為中小學老師他都是專業工作者 專業工作者有別於一般的行業 大家都認為自己非常專業 所以不希望被指導 不希望被人家指示怎麼做 因為他自己有很專業的一個概念 所以在這情況之下 中小學老師特別適用所謂的引導式的對話式的 因為唯有對話 對話的目的在哪裡 對話不在找到一種最好的方式 對話是在找到多種可能 唯有多種可能 因為老師會覺得我這種方式也有可能啊 怎麼會沒效呢 但是你那個方式也有效 我們怎麼去吸取各種的可能 來面對不同的學生 這樣才是 就是有一點像我們12年國教現在如火如荼的去推 所謂的因應每個學生的需求 去達到學生的學習的成效 這個當然也要從這個地方去著手 所以剛才提到對話非常重要 對話剛才蔡教授有提到 為什麼少講為什麼 因為為什麼這個東西在教練式領導裡面 他叫做 他們稱呼他叫做質詢式的 質詢式的 質詢你 有這種意味在裡頭 哦 聽起來口氣為什麼 所以這個不適合在學校 適合在民意機構 去質詢的時候 質詢的時候比較適合用 但是在教學現場在教育場域上 我們比較用的是所謂的引導式的探究式的 所以這個地方談到的對話 談到的就是有幾個重要的點 比如說我們的對話應該是用探究式的對話 那探究式的對話 比如說我舉幾個例子 就是說我們探究式的對話就是在 找到多種可能 多種就是在探究各種可能 那探究各種可能 大家會覺得說 探究各種可能到底怎麼進行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說如果老師校長跟老師在對話 老師跟校長報告講說 我覺得我剛才那一堂教學非常熱忱 熱忱這個非常抽象 那不容易理解 所以校長就可以用探究式的對話 比如說那個叫做具體化的探究 你能不能舉一些例子來說 聽一聽 你到底什麼叫做熱忱 那這樣子就可以把對話 對話的內容就很深層 因為對話是最深層的學習 唯有對話提問者可以學到 被提問的回話的就是說 談話人他也可以學習 雙方都有學習 所以這叫具體化的探究 那我再舉第二個例子 比如說他人觀點的探究 比如說老師說學生只要遲到 我就請他可能罰寫課文或者是罰抄課文 校長您就可以說 用引導式的提問探究式的提問說 如果你是學生你對於考試考不好或者遲到 要罰抄課文你有什麼想法 假如你是家長你對這樣的做法你有什麼想法 或者有哪一些想法 這個都是屬於 這個叫做他人觀點的探究 是 所以這個提問也很重要 要開放式的 不要一開始就用這種為什麼你要罰他寫課文 這話就結束了 就不能夠對話下去了 而且我們的提問應該是複數型態的提問 這我不懂 複數 單數複數 單數就是說 接下來你有什麼想法 有什麼想法 或者說 你喜歡吃什麼早餐 這個就是 他只要回答他要去判斷 你要回答我可能要去判斷好壞價值判斷 所以我會防衛 我會想什麼樣的答案會符合你的需求 什麼叫複數型態的提問 比如說我們就問說 針對這件事你有哪一些想法 問哪一些所以他可以講出很多種 比如說你喜歡哪一些早餐 他就會可能會講我要蛋餅我要鮑魚 我要魚翅 他可以講很多 那這樣子的對話他所產生的一個豐富度就會很高 也可以激發那個談話者他的想像力以及他的創造力 還有他的行事力 所以這一種提問其實是適用於在 不管剛才講校長對老師的領導 或者是老師帶領學生的學習 乃至於家庭的對話都是適用的 所以我們真的要好好練習一下這種對話的技巧 怎麼樣讓這個對話可以深化下去 可以真正的達到我們最後要的目的 所以常常我們有時候對話就會讓人家這個語結 就問一個單向的問題他就結束了 這個對話就沒有下去了 所以這是要經由練習的嗎 是的 我們的所有的能力有分兩種 一個是先天的 遺傳的 另外是後天學習的 那因為教育的存在所以學習是有可能的 也就是老師存在是有可能 有它的重要性跟必要性的 所以學習是有可能 也因為這樣子啊 教練式的領導教育部才會因為這樣子 去開了這樣的課程 希望我們全國的校長透過這樣的 不管是學習啦或者練習啦 提升自己教練的一個能力 或者是提問的技巧 這樣的一個學習跟練習 都希望我們教育界的夥伴我們教育人員 能夠重視他 甚至要經過好幾次的練習 要內化成為他是習慣性的就要發問出來 所以我覺得這要不斷的實作和不斷的練習 然後了解他真正的含義跟真正的好處 能夠幫助所有我們教育的夥伴們 在這個部分更加的精進 好 我們先休息一會 下段節目中再請院長跟我們蔡教授 來跟聽眾朋友繼續的分享 教育觀測站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節目當中我們邀請兩位來賓 來跟聽眾朋友分享校長的教練式領導 跟教練對話的技巧包含有哪些呢 邀請的來賓是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丁一顧院長 以及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同時也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的蔡進雄教授 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真的是非常精彩 我們對於教練式的領導有了概念之後 我們進一步的來認識教練對話的技巧 這真的是有技巧要一步一步的練習 可是我們認識了解了之後 這中間難道他就是完美的嗎 他是不是有一些可能的侷限 或者是他未來有哪些需要我們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校長跟老師在教育現場要運用的時候 這部分請蔡教授來跟大家說明 好 謝謝若男 雖然我們看到校長教練式的領導有很多的好處 譬如說可以比避免成員過度依賴領導者 那也可以協助老師或成員來成長 但我們也發現說 校長教練式的領導也有幾個地方 值得我們來省思跟探討的地方 或者他可能面對的一個挑戰 第一個我覺得校長教練式的領導的習慣不容易養成 因為過去校長的領導常常是用指揮式的 因為他很快速 有效率 他覺得我交代就好了這樣子 所以我覺得可能這個心態上面 校長教練式領導的可能 透過這樣的一個學習之後 可能要慢慢去做習慣的改變這第一個 第二個我認為說 校長的實施教練式領導他的時間跟持續性的問題 有時候只有一兩次 那作用可能不大 那如果能夠變成一些習慣的話 我覺得時間先把他拉長 我覺得對於校長教練式領導的落實或者是推動 也是有他的幫助 第三個剛剛我們也 若男也提了就是說 校長可能會面臨雙重角色的問題 就是說可能是要協助者激發者 可是同時必要的時候又要是評鑑考核他這樣子 所以這過程當中 如果能夠建立那個信任的關係 我覺得這個雙重角色相對也會減少這樣子 然後接下來就是 我覺得那個的部屬的心態也是很重要 有些部屬就是說依賴他嘛 你都來指揮 你指揮比較快 你告訴我怎麼做這樣子 這個心態上面也要做調整 再來就是說 怎麼判斷指揮式跟教練式領導的應用時機 因為他剛剛講過他不是萬靈丹 所以有些情況其實比如說危機的情況 部屬嚴重犯錯的情況就直接去指導他 像這個就是用指導式的可能比較適切 後然最後就是校長可能我要提醒就是要靈活運用 靈活運用 那過去也許這方面的培訓比較少 那如果我們接觸這樣的一個領導模式或對話模式的時候 我覺得可以適時的運用 在跟部屬的互動過程當中 以上是我個人一些想法 所以這樣一個練習和互動當中 如果還沒有養成習慣 就很容易我們一下被問說 你有什麼些看法啦 然後比較開放式提問的時候 常常有的人也會被問倒 他可能會愣了一下 或是要想一想 所以適度的可能沉默或是一時半刻沒有周延完美的答案 也是被容許的嗎 院長 是的 這地方提到就是對話的過程 因為一開始在做對話 其實效果沒有那麼好 最主要的是因為他對這個內容或者技巧的不熟悉 其實我們的教練式領導裡面也有一種技巧叫做 不做價值判斷 什麼叫不做價值判斷 就是他就是靜默等待他也是一種也是一種對話的技巧 所以剛才提到這當然是可以允許的喔 那因為蔡教授剛才提到他實施的時候 這個教練式領導實施的時候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想也可以談談 我也可以談談幾個概念 第一個就是說 不管是校長或者領導者應該有一個想法就是 沒有一種單一的領導是符合所有的情境 所以如果你這一個教練式領導 如果是讓他覺得你才是唯一的 那會產生排斥抗拒的作用 因為校長會覺得我平常用的指導式方式也有效果 為什麼不能用 所以我們是提供校長在多種領導模式裡面的一種的選擇 讓他可以提升自己的專業 因為有些是需要引導 有一些是需要指導 那第二個 因為教練需要多花時間去做對話 所以時間性有時候是領導者他是不願意的 因為他覺得他每天要進行的事情太多了 但是領導者應該是回過頭來去看 當一個學校領導者每天最重要工作 其實有七成到八成都在溝通 教練式領導其實強調就是溝通 所以你怎麼讓你的教練式領導的對話 或者是溝通技巧 融到你的平常的溝通技巧裡面 那他效果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所以我們很期待說 這個你如果覺得時間上是一種可能是會花很多時間 那是必然的 因為要達到目的之前總是要花一點時間 熟悉了以後 效果就會越來越好 那第三個強調的是專業性 也就是說老師跟校長或是領導者他的專業性 也會影響到這一個教練式領導實施的一些 可能遭遇到困境 因為要足夠的專業 也要理解 要理解說對話才能產生更深層的學習 另外我們也知道說一個新的教育政策的一個推動 或者活動的推動 他不是可能是看看書或者是研習就有用 他其實是從一系列 比如說你要先讓他知道 知道完以後 知道就是有一點像傳授 看書也好研習也好 接下來要去探究 找到適合的一種探究的方法 就找到方法 所以有知識有技巧接下來要去試驗 要回學校真正去試驗 唯有在實際情境裡面去試驗久了以後 你那個效果出來 那唯有效果出來 你才會願意更加強的去使用他 這個就是良性的循環 那對於校長運用教練式領導他的功效就會更高 經過不斷的這樣一個討論跟對話的過程當中 又回到教育現場來做一個試驗的過程裡面 我們感受到他的必要性跟學習上和他的效能上 所以大家會更喜歡這樣的一個方式 那在進行這樣的一個方式的時候 是不是也有些注意的事項 我們要提醒使用者呢 首先我談到一個成功的領導者 應該具備兩個重要的關鍵 一個叫做彈性flexibility 第二個是韌性 就是所謂的reliant 要實施的比如說你在實施教練式領導 其實也要掌握這樣的概念 因為學校每天的問題很多 問題很多很容易讓校長中途就 可能就怎樣可能就放棄了 所以第一個要有韌性要堅持到底 要不斷的跟自己提醒 這件事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我一定好好去實踐他 如果這件事他的commitment出來 他才會承諾才會投入才會認同才會繼續做 所以第一個校長本身要有一個堅持要韌性 第二個就是彈性 校長也要理解說實施任何領導模式一定要有彈性 絕對不是說照書本上這樣子 或者照大家教給你的技巧 這樣一步一步往前 應該要有彈性 所謂彈性就是 面對不同的對象 應該你要融合 不管是指導式或者是引導式 要有不是全有或全無 他應該是一條線而絕對不是一點 那如果這樣子的話 你的領導了你不只會有新的教練式領導 你也保留你原來覺得不錯的東西 所以我提到說如果要成功的話 這個地方談到了一個是彈性跟韌性 其實是需要注意的 對 要有彈性還要有韌性 一開始可能不熟悉 不熟悉的時候你就會覺得 我做起來是事倍而功半 那再繼續的實施了之後 加以彈性的運用的話 那我相信他效果會出來 關於效果這個部分我們是不是請蔡教授做一個小結論 就是當你發現這樣的一個方式 很適合我們的國中小學的校長跟教育人員的時候 那再進一步辦了這麼多的工作坊和練習之後 有沒有看到或聽到周圍的一些 我們校長老師們他們在運用這樣的方式在教學上 或在教育的工作上 更加的順利呢 是的 剛剛丁院長已經做了一個很好的一個說明 那我也蠻認同丁院長剛剛說的 事實上校長或者是我們教育人員接觸這樣的理論的時候 一定要去彈性靈活運用 就像說指揮式跟所謂的引導式的 它是一條他是剛好是兩個極端的話 你可能在遊走在這個光譜 有可能是指揮式 有可能是引導式的 或者是這個比例上 你可能要因情境跟對人的不同這樣子 去做一個靈活的一個彈性運用 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說 如果你在啟動教練式領導或對話的時候 你要用相信 你要相信他 你要相信部屬是可以的 唯有你相信你在用教練式領導的時候 你才會用的更有力 因為你相信他是可以做得好的 透過我的對話 他自己可以自己找到答案的 不是經完全是我來建議他 而是對方有那個能力去完成他的工作 那我的角色就是促進者協助者的角色 那透過這樣子對方 事實上我覺得他是雙贏策略 雙贏的一個策略 對部屬有成長 你也做到一些引導的一些工作 一些角色這樣子 那剛剛若男有提到說 我看到的一個成果的部分 那我今年剛好也接受幾場的校長的培訓的一個研習 還有老師的進修 那我就去試用 我就用這個教練式的一個領導的理論跟對話演練 然後我講理論之後 第二個階段就是讓老師彼此兩兩對話 我覺得效果很好 直接的練習一下 直接練習我覺得那個效果好好 他們都很驚訝說 怎麼有過去都沒有接觸這樣的一個對話的一個技巧練習 他們也發現說 然後之後再讓他們彼此討論 過去你用的對話跟現在用的對話 你的成長在哪裡 那我發現很多老師都有改變 因為就剛剛講的 丁院長講的 事實上就是其中的因為過去比較少接觸這種 藉由一些理論的宣導 或者是像今天的廣播電台的一個擴散 那接觸到了 像去閱讀丁院長相關的文章 因為院長在這邊發表很多精彩的文章 是可以去閱讀的 然後去靈活再把它給轉變 我也蠻期待丁院長在這一部分 因為他現在位居重要的 算是很大的影響力 我覺得那個我就很好奇說 過去這麼好的領導能力怎麼 怎麼教育界怎麼都很少人再去拓展 我是這一兩年才接觸到的 我覺得這個理論其實非常值得讓更多人知道吧 然後去運用 相信對方 相信對方可以長出這樣的一個能力 而且經由溝通跟對話的過程裡面 自己歸納結論出 我想要這樣做的一個緣由 這不僅僅是幫助了我們校長老師們 跟孩子們跟同學們的對話的過程 和教學的過程 是不是也能夠運用這樣的一個方式 讓我們的孩子受惠呢 院長 在國外他在做教練式的一個對話或是領導 他其實用在企業界高階人員的培訓 用在校長的培訓 用在主任的培訓 用在老師的培訓 所以我也曾經指導過學生啊 應該是目前這個博士班的學生做了一個 一個博士論文 那是當時候是北一女的老師 那北一女的老師他寫了一個博士論文 他其實就是用教練式領導去融入學生的社團的領導 後來效果非常的不錯 其實我有時候我也跟我兒子對話的時候 我會用那 比如說探究式的對話 會用那個那種具體化的探究 因為小孩子我們跟他對話的時候 他有時候只是嗯啊 但是如果說你有哪一些 能不能舉一些例子來聽聽看 他就會開始去講出自己想要講的東西 所以他跟學生之間的互動 其實跟老師跟學生互動 用這種教練式的領導 其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 所以我們也希望全國的中小學老師 可以進一步來做一些探究試驗 讓我們的影響力發揮到極致 是 所以今天聽了我們節目真是受益良多 不僅僅在自己生活裡 我們知道學校裡面 在校長的領導層 每一個層面其實好好的領受到這樣的一個教練式對話 教練式領導的精神的真髓意義的話 我相信我在我們的人身上 在我們的工作上 在我們的生活上 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和改變的 好好練習教練式的對話技巧 如果我們今天講的還不夠詳細 因為時間的關係 可以找出我們丁院長的相關的著作 還有我們蔡教授相關的文章來做一個練習 這要不斷的練習對話 我們今天也非常感謝兩位來賓 謝謝院長 謝謝蔡教授 在節目中的說明跟分享 謝謝兩位 謝謝 我們今天聽了院長跟蔡教授的一些分享跟說明之後 對於這樣的一個正向心理學 運用在我們的教練式對話跟教練式領導 不管是學校的教育人員也好 或者是我們的父母親 我們企業界的朋友來說 實際的來演練跟運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我相信他的幫助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們今天也感謝兩位來賓在節目中的分享 也謝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您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6點05分 繼續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拜拜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
mpd
-
m3u8
會員功能選項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