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37集「教科書的美是什麼美?談教科書的美編設計」
教科書與一般圖書不同的地方,是負有學習策略的任務!在因應新課綱素養導向的跨領域教學策略中,各學科的教材除了須符合素養內容的呈現外,教科書的文字與美術編輯也要跨越本位主義,運用領域整合的創新概念,以集體創作的方式編輯出讓孩子愛不釋手的經典作品! 「國際教育心動線」廣播節目107年第37集「教科書的美是什麼美?談教科書的美編設計」專輯,邀請前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林昆範主任及本院教科書研究中心王立心助理研究員,一起來分享新課綱教科書美編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理性與感性、學習與啟發、知識與藝術平衡發展的編排設計。
觀看次數:473
閱讀完整講稿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晚安 我是謝若南 歡迎在禮拜一的晚上按時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教科書幾乎是我們在學生的時代 當然每天都要面對的 如果我們教科書的編輯不但是賞心悅目 也是實用性或者是它的各方面的使用功能呢 都能夠引發給學生的使用動機 甚至成為一本經典的讓你愛不釋手的一本書 這最有可能性嗎 今天節目當中就為聽眾朋友邀請 前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的林昆範主任 以及國教院教科書研究中心王立心老師來跟聽眾朋友分別介紹 教科書的美到底是什麼美 教科書美編設計有多重要呢 在還沒有進行這樣的一個主訪談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先收聽由我跟登偉來為聽眾朋友 特別收集資料整理的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我們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機構 來協助我們收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國際教育脈動 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謝若南 大家晚安我是范登偉 我們都知道外語的競爭力 在全球化的世界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 現在雙語已經是普遍的趨勢 但是如果能夠學會三種語言的話 對於未來的發展相當有益處 除了語言 現在也很流行GAP YEAR 希望空出一年的時間 讓自己好好的來思索一下 我自己未來的發展應該往哪個方向走 那麼今天我們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 就要從這兩個角度來帶著聽眾朋友 看看在澳洲、泰國他們的語言教育政策 還有近期在美國相當流行的高中生GAP YEAR的介紹 首先我們從新南威爾斯中學的外語教育現況來看看 最近學習新外語的比例 但是是持續下降的 新南威爾斯教育數據統計就公佈了最新的公立高中外語教學的近況 結果卻發現1960年代以來 新南威爾斯州的高中生學習外語比例是持續的下降 目前在這個州只有10%的高三生選修一門外語課程而已啊 所以澳洲學生現在自主學習外語的風氣就不足 原因有好幾個 帶大家來了解 第一個就是澳洲政府啊把外語課程規定改成的選修 所以這樣子導致參與外語學習的學生人數就開始下滑了 也因此現在澳洲政府也考量 世界各國重視外語教育 除了加強本國人英語實力之外 面對現在亞洲崛起的這個經濟機會 同時鼓勵學生培養精熟的亞洲外語能力 澳洲政府也定出了2030年要達到40%的 十二年級生學會至少一種第二外語語言政策的目標 我相信學中文的越來越多 不過什麼樣的因素會導致澳洲外語學習風氣普遍的下降 那麼澳州政府現在要祭出什麼樣的政策 來強化全校學習外語的風氣呢 就發現到整個學生群體外語學習比率下降的原因就是 從小對於學習外語的負面印象 像是我們對學習外語只停留在基礎的口說階段 可是到後來就被大量的文法跟單字填鴨就失去的學習興趣 另外也有說可能到未來發展選修技能相關課程的意願 可能比學習外語的興趣還要來得高 都會影響學習外語的風氣 那現在具體的幾個做法 第一個是希望能夠鼓勵學校改善外語的學習環境 比方說 制定全校一起學外語的目標 或者是培育語言的老師 讓教學方法可以更靈活 可以變通 提升全校一起學習外語的風氣 這是學習外語的風氣要靠學校 好好的提升 不過提到學習亞洲的語言 中文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大新興語言 其實目前就有超過了十幾億人口在說中文喔 所以泰國的教育部準備要從107年度開始起 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要成立中文班 讓小小的孩子們從小就開始說中文 好 知名團體SHE的一首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流行歌曲 或許未來真的會成真喔 因為現在泰國教育部準備從107年學年度開始 在全國小學一年級設定中文班 目的是增強學生對於中文還有泰語兩個語言的溝通能力 而中文班有點像特殊才藝班 將會依照目前小學運動班或是音樂班同樣方式來進行辦理 泰國教育部長就表示說 目前提高整個泰國學生的英文教學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 也受到全國英文老師的歡迎 所以就有成立這個中文班的想法 而中文班的目的啊 是在發展學生的雙語溝通能力 他強調的是溝通的能力 不是強調在中文教學而已 那麼也會在整個其他的科目當中 都用中文來授課 也就是要讓學生沉浸在中文的環境裡頭 真的很好奇 泰國中文班的教學規劃是怎麼做的呢 目前泰國教育部希望先從全國做好準備的小學一年級開始 希望在107年學年度開學前要把整個班級規劃完成 另外整個中文班的工作小組團隊已經開始推動 關於中文教學方面的很多面向 像是舉辦兩屆2000位中文老師的培訓課程 來學習發音、結構,還有中文的語法等等方面知識 那麼在基礎教育署辦公室裡頭所成立的中文機構 也會發展中文的教學內容還有教材媒體等等 這所有的努力啊都體現到現在泰國教育部 對於發展中文教學這樣子的決心 另外一個風潮吧 因為很多的高中畢業生其實慢慢已經體現到 他們在畢業之後呢不急著要上大學 而是給自己一年的空檔時間 我們叫它Gap Year 那麼在這期間呢 他們希望能夠思考一下啊我的人生的方向啦 那還有很多 有的甚至能會去要先實習啦工讀啦等等都可能 到底這些高中畢業生在從事什麼樣的活動呢 我們也有一個大學生 他也是經歷過Gap Year後回來 他先去工讀之後 那麼再回到大學來學習 其實他對於自己的學習體驗是非常深刻的 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美國高中應屆畢業生 他們在申請完大學也錄取過後 就會先向大學部門申請休學 規劃屬於自己的Gap Year 他們利用這難得的一年的期間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 有旅行、短期進修或者是打工度假等等 而大家也很好奇 大學部門會不會這麼容易就放人 那麼就准許就延後入學 那些現在有不少大學也鼓勵他們做這樣子活動 也開始允許學生能夠晚一年進入大學 只要填表格就可以 其實Gap Year最主要的目的 是讓學生跳脫自己的舒適圈 讓學生能夠接受不一樣的挑戰來提升自己 立意是非常良善的 不過我們也很好奇 這個Gap Year的學習成效到底是如何呢 根據研究調查發現 還有觀察他們對於Gap Year 這個對於學生未來的影響 研究發現說學習過程遠比上哪一間大學還要來得重要 對未來人生的影響也會比較大 所以學習過程比大學還要來得重要 所以就指出說學生在需要進取心或者是煮東西的活動當中 得到的經驗越多的話 就有可能在未來能拿到不錯的成就 而其實Gap Year就如同大學所期許學生能夠做到一個目標 就是投入性的學習 從這一年當中發展自己的社交能力 像是有同情心、有進取心等等 這些都是在一般課堂當中沒有辦法學到的東西 比較抽象 所以透過這個Gap Year 能夠讓學生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目標 還有未來在哪裡 那麼上大學之後才不會隨著課程越來越迷惘 登偉有進行這樣的一個Gap Year嗎 我沒有 我是一般大學生上學 可是我覺得學習過程在這四年當中 會比你上哪一間大學來的重要 體認到你自己的目標跟進取心之後 其實你會比一般的大學生要有成就 可以斟酌情形看看自己是不是需要做這樣的一個規劃和考量 這是我們今天在國際教育脈動跟聽眾朋友分享的話題 請聽教育瞭望 歡迎聽眾朋友在週一的晚上一起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談到教科書 聽眾朋友是不是想到我們家的孩子他所使用的教科書 是一本又美內容又豐富呢 教科書的美到底是什麼美呢 今天要談教科書的美編設計 特地為聽眾朋友邀請兩位來賓 第一位是前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的林昆範主任 老師你好 第二位來賓是我們國教院的教科書研究中心王立心老師 老師你好 主持人好 各位聽眾朋友好 林老師之前也是商業設計系的老師對不對 是的 所以之前擔任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的主任 我們請兩位來賓來跟聽眾朋友特別分享我們教科書 因為一般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書 它的編排的方式跟我們教科書可能都不太一樣 那麼教科書的版面的編排到底應該注意哪些項目 我們先請兩位來賓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 我們先請王老師來說說好不好 我想教科書的話主要是教育的目的 所以跟一般的出版品當然會有一些的不一樣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說 它在編排設計上必須特別注意到問題 因為才能夠引起學生的一個學習動機 以及它如果說設計的好的話 可能它會有一些就是有關的學習策略 比方說怎麼去做知識的學習啦、還有探究的實作 跟讀表的識讀等等 我想說這是跟一般的出版品最大的不一樣 所以它真的要非常的用心 的確是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針對這一點我們林老師有沒有一些看法呢 因為我個人本身是一個設計專業 雖然這個主題最近好像引起大家很多的探討和關注 其實我在研究整個主題大概已經有十多年了 那個時候我們還是一個 我們覺得剛剛像王老師所說的 它是一個很細部的規畫 其實除了文編,除了校綱,除了教育的內涵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 而且是一個良性誘導 那這個誘導不是只有內容的誘導 還有視覺上的誘導 包括字型包括色彩 包括圖片包括編排甚至於留白 這個部份希望都能夠非常自然的 而且順暢的導引 特別是學童 能夠把這個教育學好 是 所以我們在使用教科書的時候 能夠一步一步的順著編輯的方式 能夠讓我們引起我們的學習動機 甚至很多的用心在裡面 我們慢慢都能夠認識體會了解 我們舉些世界各國的例子讓聽眾朋友更加認識了解好嗎 林老師這邊呢 我想這個地方因為我本身在日本求學 後來也在國內的研究案當中特別國科會當中 做了幾個有關於台灣的幾個 應該說六個時期的變化 從最早以前鉛字版到照相打字 到今天的數位出版的一個流程的變化 那我們也做了台日之間的比較 因為我們都屬於漢字文化圈 日本第一個也使用漢字 第二它是用直式編排 和我們相同的背景其實還蠻多的 包括字體的選擇 我們用的標準楷書體跟日本所謂的教科書體事實上是一樣 不過它的重點不太一樣 比如說字體上來講 那我們國家重視的是書寫的正確性 日本的主要是去重視它的識別性 能夠正確的識別 尤其是有坐在後座後位的同學能夠清楚看得到 所以它的筆劃就會比較稍微的我們看起來會比較鬆散 相對我們的文字是比較適合在25公分的範圍之內去閱覽 所以兩個國家的重點其實是不太一樣的 不一樣的 留白的部分我們都知道 最近也討論這本書設計討論了很多 留白特別的多 那留白的部分的確實也是一大重點 因為一般的教科書 一般的書籍我們講一般書籍 一般大概它的版面率就是在一個有效的範圍當中印刷 比例大概是40到60之間 日本的版的留白率會比較高 它的版面率大概只有百分之40 台灣會高達百分之60 也就是說不管我的文字內容多與寡 台灣的教科書偏向用圖 圖像把它補滿 那這個留白上的一些美感上的運用 這部分可能日本這邊會運用的比較巧妙一些 那台灣的教科書就是看起來就比較熱鬧一點 個別有個別的特長 這個在文字的表達方面 在圖像表達的方面差異其實還蠻大的 光僅僅是留白百分之40跟60的差異性 我們在視覺上看起來就完全都不一樣 所以還有很多的元素 包含老師再跟我們聽眾朋友提醒一下 您剛說有留白 還有呢 字體的選擇 字體的大小當然雛型也是一個重點 然後色彩圖像的風格 我想它有編排的形式 這些都是很多的所謂的在設計當中 會版面設計 因為這個部分過去 應該說十年前 我們比較重視的是文編的部分 文字的內容 要表達的內容 這十年特別在應該其實我們已經16年了 我們的所謂的由各個出版社來出版這個已經十多年了 然後一綱多本的情況之下 其實有各種的表達方式 但是會發現到台灣彼此之間 出版社之間其實是互相學習的 其實我們明明已經開放了 但他們自己本身好像有個框架 又框在一起了 也就是說 用一個視界角度來看 台灣還是有台灣整體的風格 並沒有針對不同的需求發展出不同的編排 因為我們希望到最後 抒情文有抒情文的排列方式 應用文有應用文的方法 散文詩詞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不應該是一個方式 但目前來看這個部分並沒有 雖然美編上進步了 但是沒有和文編這邊有一些鏈結上的關係 所以整體上是開放的 可是大家自己還在那個框架當中 無形當中還是被框住了 各種類型還是變成一個統一 可能這樣比較安心 相對還有進步的空間 我們舉的這是以日本教科書為例 王老師這邊呢舉一些例子 我在想說如果大家看到歐美的教科書 可能跟東亞這邊就是有一點不一樣 就是說它的內容份量比較多一點點 比方說美國教科書 它的內容可能就是我們可能是5到10倍 因為他們教科書是不帶回家的 就放在教室裡面 學生明天到學校之後 就把教科書從自己的置物櫃裡面拿出來來閱讀 那他帶回家就可能只是習作本 所以他的內容上就相對的比我們國家的教科書的多一點點 日本的話當然就是剛剛林老師也做了一個很詳細的解說 在歐洲的話 我覺得它是介於美國跟日本或者是台灣之間 它的份量是大概就是稍微適中 它的版式比較大大一點點 所以有相對的一些插圖啦 或者是一些圖表的話也是內容相當豐富 那加上說日本跟台灣大概教科書都屬於審定制度 那其他國家可能是比較開放自由的 由老師自己去選用相關的教材跟版本 所以我覺得在討論教科書的這個美的這個議題上 我們也可能要考慮到不同的國家的教育制度 還有就是說一些文化背景 像剛剛李老師有提到就是說 同樣在台灣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風格 大家可以回想唸過的教科書 就可以覺得說怎麼跟現在小朋友 或者是自己的小朋友的教材有相當大的差異 我想說這就是一個文化上的一個差異 也可以反應時代風格 比方說在過去 我們可能就是使用國立編譯館的統一編訂的版本 現在就是市場開放了 不同的業者也加入了競爭 所以就是說 在呈現上可能更多元更豐富 也更貼近就是學生的需要 我想是說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一個特性 這是教科書一個多元的豐富性 其實我還蠻喜歡以前統一的 因為現在覺得教科書好像又覺得內容簡單了一點 還要買很多的補充教材 很多的版本 大家選擇性越來越多 不管怎麼樣與時俱進的一個年代 我們來看看教科書的美編設計 我們剛剛在節目前段林老師特別有跟聽眾朋友提到了 包含了留白、字體大小、色彩,或者是圖案的風格 編排的方式、形式等等 都會影響到整體的一個感覺 所以我們就針對這些部分 讓聽眾朋友一一的來認識了解 一本充滿了美的教科書到底它的圖文配置 或者是我們應該注意的重點又是什麼呢 這個部分先請林老師跟大家說明一下 我想如果是一個知識傳播的話 單純知識傳播 不需要有太多的設計 它只須要有內容就可以 可是基本上人都有一些適性或者說惰性 所以我們如果常常書讀得不好 我們都說以前可能是因為編輯沒有做得太好 所以沒有讓我們能夠進入情境 好好的閱讀 沒有錯 在這樣競爭的情況下又特別是一般的商業雜誌 這個部份他們會特別的重視 怎麼樣分章節 怎麼把知識洪流用分流的方式能夠 讓他們深入淺出 這個其實就是一個引導 就好像是一個旅行當中的導覽者、解說者 他怎麼去導覽怎麼解說 怎麼樣的進入高潮而帶入最好的收尾 讓大家還是意猶未盡 還想再回來玩 怎麼樣的課文其實是應該是這個樣子 它不是一次性的 雖然我理解最近這幾年我那所流行的 所謂的美編有一些增加的許多的互動性 有趣的一些裝置 可是這個東西玩完了結束了 那又如何能回到一個教科書 它應該是一個經典 它不應該只是一時的流行 雖然與時俱進 但是一起的教科書 他的教綱它必須要維持幾年 它的所謂的應該說它的生命週期 其實應該都是在 大概過去的話是6年左右 所以它必須要有一段時間能夠從新的再複習 而不是一次性就結束了 所以這個部分的話 在技術上像我們看電影 一開始可能是一個倒影 然後開始會有什麼爆破啦愛情啊 或者是一個內心戲 其實它是基本上理論上他應該是有配方的 那就好像一般的旅遊 我們做過的人都知道 大概10分鐘15分鐘必需要有一個高潮 要不然的話消費者其實會倦怠 上課也是一樣在40分鐘50分的課程當中 其實應該要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劇情 這個劇情就是用視覺的方式去表達 剛剛提到的文字、色彩甚至圖表、風格 怎麼去帶動 圖可以很好 文字可以精彩 但圖文並茂這個往往是我們最忽略的 因為通常在做美編 他會把文字放在一邊 做文編的他不會考慮到他想像不到那個圖 竟然會是怎麼樣 兩個東西加在一起的時候 會產生很突兀的現象 目前國內教科書就有這樣的問題 所以有個時候文編跟美編兩個真的要好好的互相溝通 認識了解一下我們的使用者 就是我們同學他花了很多的時間在使用教科書上 所以教科書是不是能夠吸引他的注意力 還有像林老師講的這個經典的部分 真的是特別特別重要的 針對這一點王老師是不是有一些看法 您現在回頭看您唸書時代跟現在 您回來看這些元素 林老師說的這些元素呢 我想的確是這樣子 就像我們以前比較熟悉的課文像 爸爸捕魚去啦 像背影 現在小朋友可能說雅量或者說其他的課文是很精彩 這些都會在他生命中留下一個烙印 所以就是說好的教科書的確是永恆經典 那也就是要取決於文編跟美編 因為教科書是一個集體的創作 它不是個人的一個風格呈現 可能是很多相關 可能是有教育專家、有課程專家、也有學科專家 還有現場老師跟一些文字作家等等一起來共同完成的著作 這我覺得是互相搭配是很重要的 還有一個變化就是說數位的方式進來 我記得我以前在編教科書的時候 是手繪的手稿 現在已經進步到就是電腦插畫的部分 也就是有一些其他互動的 還有數位教科書也慢慢萌芽了 雖然說在台灣的應用還不是很多 科技慢慢會影響一些教科書的一些編輯 以及版式上所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想這是一個新的趨勢發展 的確是 這個圖文怎麼樣並冒 然後呢圖又不會搶到文字 然後相輔相成 這中間一定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我們在下節節目中繼續向兩位來賓 來跟聽眾朋友一一舉出實例來分析跟說明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我們邀請聽眾朋友一起來認識 我們教科書裡面特地為聽眾朋友談到了 美術的編輯跟設計這個部分 我們來了解一下當初做這樣的安排 是不是特別有用心這裡面 我們如何來認識了解 為聽眾朋友邀請兩位來賓分別是前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的林昆範主任 以及國教院教科書研究中心的王立心老師 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前段我們針對教科書的版面的編輯應該注意的事項 同時兩位來賓也跟聽眾朋友分享了 世界上其他國家像是日本跟歐美各國 對於教科書美編設計的現況又是如何 我們對於一本書它教科書就是要呈現的 比方說圖文的比例 我們很重視插圖啦圖文來吸引同學們的認識了解 可是有時候 又會覺得圖是不是太多太大太擠 這樣的一個版面的一個編排上 我們怎麼樣來注意這個插圖跟留白的部分 這部分我們先請林老師跟大家說明一下 我想我以台灣和日本的教科書的實例來做一個說明 我們在一般的出版的製作流程 我們會委託一些插畫家 剛剛王老師也提到了 我們會請一些知名的插畫家 這個好像我們現在說的文化也挺活絡的 其實在設計的一個專業當中 我們其實不是那麼的去支持贊成由這些大師來操刀 因為他們工作都比較忙碌 他們真的是沒辦法像我們這樣子會花了比較多的時間 從他的文本的內容開始去 去思考 然後整個站在讀者的角度去做所謂的想像 他們只是一般來講的話 所謂的大師大概就是得到一些訊息 大致上的概念 他開始做創作 到最後是反而是我們在做編輯會因應他們已經繼承的文字 長短內容或者插畫本身的繼承的一個客觀事實去做搭配 這個都不是一個最好的結果 那台灣的教科書剛剛提到了滿版編排 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啊 因為這樣子會常常會因為它過多的圖像 強烈的色彩 其實往往會搶奪到文字閱讀的相對文學與學生之生活教育的學習 那這個部分雖然說這個教科書吸引他 但是並沒有吸引他的學習 那這個意義上是有很大的落差的 這點事實上是一個比較顯著的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風格上的問題 風格上的問題是說一般來講 像我們常常會拿來做研究日本教科書 它的插畫往往都不是那一種非常具象的或者很細膩的 你會驚訝的忘了你在學什麼的 有一個課文是講螞蟻 觀察螞蟻很有趣 你會發現整個課本就好像一片沙丘 那個螞蟻是會東跑西跑 牠不會只是好像被規範在某個角落 好像我們在做的時候你只能畫在這畫在那 他一定是去閱讀者的整篇的內文 然後這個螞蟻的爬的那個方式 跟爬的經過的路徑跟閱讀的方式 是完全是搭配在一塊 可以融合在一起 甚至他們有一些旅行旅遊的 就好像波隆那一般的得獎的插畫 是一樣的文字跟內文是完全契合在一起 我們會發現到說 如果他不是一個人完成的 那這個團隊一定是非常完美的一個團隊 那這個部分 我覺得是我們必須要做到內容 這內容不是文字內容 是所謂的思想內容 這個並不是表象的一個編排設計 應該進入一個比較深層的編輯設計了 把這個圖像啊把風格啊 把色彩能夠融入到這個文字內容裡面來 這樣才是一個最理想的狀態 就目前來說 我們國內編輯人才其實應該算是程度非常的好 可是還沒有辦法達到 剛才林老師講的這樣層次的時候 您觀察他的問題點是在哪裡呢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點還是在於所謂的領域整合啦 我們今天其實我們也今天在這個社會 我們講到說的所謂的品牌 不管是世界上 我不好講哪一個所謂的知名品牌 任何的知名品牌 他會有一個旗艦店 他有建築 那個建築就呈現出牠的品牌 所以並不是只有那個Logo才是他的品牌 Logo知其中的一個非常微小的部分 所以美編也不過當中是一個非常微小的部分而已 然後我們可以看到他的show window 我們可以進去看他Menu 看他的服裝 甚至感受他的服務 無形當中的售後服務這也是都是在整個形象當中的 我們今天會觀察到會感受到一個課文不好閱讀 我想它不會只是出現在插畫 或出現在字體或出現在內文 他一定是一般讀者他不會馬上查覺到哪有問題 就好像對一個品牌認知一樣 我們今天對一個品牌的好感度 我做一般的消費者 他無法去分析裡面的細項 如果他這個品牌出現問題 我們一般消費者也沒辦法去找出哪一點 也就是說我們的專業都很專業 但是我們的整合是不足的 所以我們整合上的經驗是比較缺乏 怎麼樣把文編跟美編整合在一起 必需要跨越所謂的本位主義 能夠去就是所謂的換位思考 那當然我們需要有一個比較有經驗的 能夠帶領這個團隊能夠進入一個總合設計的 一個這樣的一個整合的一個環境 那這樣的理想才能夠達到 這樣來說我們現在的我目前國內的教科書市場面 還沒有做到這樣那個整合面的一個帶領的方式 這個剛剛提到了 這些整合可能需要一些成本 這些成本無論是經濟成本或者時間成本 都必須要花費 但是我們今天對一個教科書的編輯 它的成本我們應該是抓得挺嚴的 所以這個部分只是說別的國家歐美好日本也好 對一個課文它所花的 我剛剛要講的課文不是只有文編 要加上美編 它能夠花的一些成本是多少 那我們好像製作一個課的成本是多少 這個在這個不同等的標準之下 我們很難做到跟人家一樣的標準 所以我們必須要先覺得他是有必要性 他是值得重視的 他在這個成本上 人力跟經費上是要必須提升的 所以我們一般的社會大眾如果對這件事情有正確的認知之後 我們會相對有一些要求 然後就會提升我們這樣的製作水準 不知道王老師是不是跟聽眾朋友分享您的看法和說明 教科書的編輯設計跟一般的書來的不一樣 在國外的話就算是你是很知名的作者或很知名的學者的話 如果你要寫教科書 教科書的出版單位呢 都會把你的內容呢做一些就是比較科學系的分析 你的內容不能太過專業 要是能夠讓大家讀得懂的 因為那才叫教科書 否則你就去寫個專業的學術著作就可以了 那我想說中小學也是一樣的 而且中小學這種情況可能需要更嚴謹一些些 因為小朋友他的認知發展還沒有到達那麼高的層次 可以自我學習 或是說他可以自我學習 但是我們可以有一些有助於他學習的一個引導 所以這也是我們最近在努力的一個方向 希望把所有的課文內容就他的適讀性 或者是說易讀性等等做一個比較科學性的分析 然後回饋給教科書的編輯人員 說或許這樣短的內容內你要傳達的東西太多了 就是所謂的知識密度比較高 就像蛋糕很硬的話你哪啃的下去 所以這就是說我們希望用一些比較科學性的方法 來改善我們的教科書的一個編輯 另外說到教科書圖文的方面 我想說的確啦我們的圖不應該只是為了畫圖而畫圖 應該是要跟課文的知識內容做一個整合 有一個引導有個呼應 這也是這樣我們現在在社會上看到 就是說資訊開放的時代 大家很需要懶人包 要很有系統把知識做一個整理 就是有些資訊圖表的部分 能夠再用顏色啦、用重要的數字來呈現這些重要的概念 我有看過就是有一些國外的書 是說要告訴他用資訊的方式來呈現 能量能源能夠從地熱來的從太陽能來的從風力發電來的 從不同的資訊圖表呈現的話 學生在學習上就能夠第一眼在開始的時候 就能夠學習到一些相關重要的知識內容 那個我想是說這就是需要用心去處理的地方 這也是教科書編輯最具挑戰性的地方 這麼多的挑戰性和這麼多我們的期待 是不是能夠落實在我們現在的教科書當中 我相信聽眾朋友跟我一樣的關心 尤其是家中有正在就學的或是自己是學生的話 是不是對這樣的一個 我們開始認識了解 可是就像一般人來說 學校發教科書 或我們買教科書的時候 你可能很難發現的問題在哪裡 我們可能直覺式的判讀不太好看 知識密度太高了 我讀了頭好痛 我這頁一直翻不過去 所以我們一般的人一般的家長怎麼樣來看待 教科書好不好用美不美 我們怎麼樣來看 林老師 這個部份如果是站在商業上的話 就是比較不好去判斷 因為完全只是站在所謂看熱鬧的角度 最後還是可能就在選書委員當中 如果沒有太深入去理解的話 可能就不小心找了一個好看但是不好用 不好用 我們在我們今天的所有的文創商品 今天也碰到這個問題 就是在文創產品 我們國內談的所謂文化創意 設計師就是矇頭在自己的創作 忽略到市場的需求 就是說最基本的 我的包背得舒服 然後那個好放能夠兼顧 可是他只是做好看 他其實可能一時之間衝動 衝動式購買 可是教科書它不是一個這樣的一個產品 所以我們才需要吃集結更多的專業 共同去完成這艱難度頗高 但是又要符合市場需求 因為今天我們也碰到 因為我們都是學校的教育者 我們也有學校有一些學生的評鑑的機制 那我們是完全按照學生的要求去做 而其實就會忘了我們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但是不考慮學生的需求 其實他們又少了他們學習動機 所以這個平衡永遠都是永遠的一體永遠的命題 因為剛剛主持人也提到了 與時俱進這件事情 現在國內外都非常的重視 如何在因為學習因為時代進步啊 我們要學習的科目真的是在與時俱張啦 孩童的壓力確實也在增加 那父母的壓力不亞於孩子 所以作為一個編輯者 怎麼樣在這個所謂的 應該說複雜的數據 難懂的文字內容 在這樣的一個一個難懂的內容當中 複雜的數據當中去整理 用色彩用圖像用表格用圖像用文字 然後整理出一個能夠又有質性的感受 又有量化的學習成效 確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 真的是很大的議題 所以我們編輯者身負重任 選書的委員也是身負重任 我們怎麼樣讓我們的選書選出來的是一本適用的 好讀的又具有美感的書呢 下一段節目當中我們再請今天兩位來賓跟朋友繼續的分享 教育觀測站 國際教育心動線 我們邀請聽眾朋友一起來認識 我們的教科書到底什麼樣才是適合的 怎麼樣才是美的教科書呢 為聽眾朋友邀請到前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的林昆範主任 還有國教院教科書研究中心的王立心王老師 來跟聽眾朋友舉例說明 我們剛剛節目前段丟了一個有壓力的問題 編輯委員其實他有些壓力 然後呢選書的委員也是 怎麼樣編出一本好用實用又耐用又美觀的教科書 很多的家長可能想都沒有想過這問題 就學校選了嘛 然後發給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孩子也就用了 不太滿意可是也不太清楚問題出在哪裡 所以這個選書委員編輯委員其實相對是非常重要的 是不是請林老師再跟聽眾朋友舉些例子啊 比方說 我們對於美編在圖文的配置上 或者是我們剛有提到留白啦插圖啦 甚至文字的大小 甚至色彩等等 都會影響到他一個編輯 所以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對於我們選書 我們家長其實也可以多盡一份心力 我們多了解一分 其實未來對教科書的改善就有一些空間了 我想教科書最主要的要素 它最主要的教育功能還是在於所謂的知識的學習 所以當然還是要回歸到本質 就是學習到的內容 這個是不是這個方向是不是正確的 這個內容量是不是最恰當的 我想美編應該是輔助文字說明 並不是來取代他 或者是說甚至不要取代 不只是取代文字 認識我們現在可能有點誤解了 他甚至要取代美術課本 成為美學教育的一個工具 並不是這樣 其實並不是 並不能夠是一個本末倒置的一個 因為每個課每個課本都有 他們教科書都有每一本課本的功能跟意義 所以我想還是以所謂的內涵的學習為主 然後以視覺為輔 但是這個主跟輔之間是要互相搭配互相尊重的 尤其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時代 更需要美編來協助孩童的文字的學習 這是必然的 那剛剛我們也提到就是說 在這麼多的文字內容當中 比如說一般的電影 他可能會把這個步調給放慢 那一般的電視可能中間會放了一些廣告 那其實在文字閱讀當中 在段落當中 他可能會利用一些留白 用一些色塊 用一些插圖 不管是做輔助 不管是視覺上的眼壓的降低 他們會用一些比較是所謂的設計手法 能夠導引了讀者能夠耐心的把這個課文能夠讀完 而且意猶未盡 我們剛提到是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一個編輯 當然是最理想的 剛才也提到說文字的大小在25公分的閱讀情況之下 其實有一個最適性的選擇 那在剛剛提到說 如果說在於所謂的說明文應用文抒情文詩詞之間 其實他的不同他選擇的文字的大小跟編排的密度 他就應該有不同的感受 而不是從文字當中去判斷是什麼題材 而是從整個編輯 從第一眼就能都看得到 因為消費者在選擇任何商品的時候 都是第一眼 然後因為有了眼緣 眼睛有了這個看了一個緣份之後 他才會駐足 他才會用手拿起 然後再確認一下價格確認一下內容物 我們想想看 有多少叫做買單 把它放到菜籃當中 然後完成了買賣 其實很少了 我們走進去大部分都是看一眼 然後駐足 拿起來看放回去 所以我們的教科書怎麼樣能夠讓所有的這個孩童啦 都能夠甚至家長選書委員都能夠買單 所以我們對一個商品的挑剔 那今天我們對一教科書的挑剔 他的選擇性他的要素非常多 剛剛有提到了 你要買一件商品也是一樣 不是只有設計 他一定還包含內容物 甚至包含定價的策略 甚至要不要贈送 也就是購買行為是複雜的 他今天我們對教科書的情況也是一樣 文編美編 文編當中許許多多的內容 然後美編當中的要素也是非常的多元 甚至有的研究學者們把這個眼動儀 假設我們是一個購買行為 消費者我們在超商逛 對這個商品多看兩眼 甚至他們就會研究出 我們是不是有心要去購買他 如果我們用這樣的心情來編我們的教科書 相信一定是可以顧及到學生的學習 因為林老師是有講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的 視覺為輔 可是視覺的一個動線來說 他其實也會引導到學生們的一個閱讀嗎 針對這部份 王老師是不是跟大家談談 就是您在觀察到和您的研究上有看到 我們在學習或使用教科書的時候 如果以學生這樣的一個視野去看他的話 是不是這個動線的安排上 是不是也應該要特別的注意呢 我想以就教科書而言 當然學生的學習還是最重要的 所以整個的一個編排設計 如果我把設計的一個定義把它放大一點的話 可能就包括一些文字啦圖形等等等 一個整個安排 那我提到一個是說在未來的一個課程改革的方向 就是所謂的素養導向 我想說如果用素養導向這個概念 來涵蓋教科書的設計的話 可能就是會提到就是說 除了知識的傳遞之外 我們更強調這是比較情境式的學習 所以就是說 有這個情境讓你在情境體會 因為你就可以學到就是說 有些學習遷移去面對未來的一個社會 所以我想說在教科書設計 可能這一個是下一波的一個發展 這也是全世界都在講一個素養導向的一個學習 素養導向的教科書 素養導向的教材設計 另外一方面就是 可能會有一些跨領域的一個學習 就說我不再只是說社會科就是社會科 數學就是數學 英文就是英文 可以在跨課之間有一個連結 我想也是剛才林老師有提到說 不只是文編美編之間的連結 或者是學科專家跟教育專家之間的連結 也是在不同領域的學科之間有一個串接 所以學生在這裡面的學習是比較完整的 比方說 就有一些老師已經在嘗試 我們學歷史可以結合英文 比方說我就帶到學生到戶外去嘗試用簡單的英文來介紹 我們周遭的環境 歷史結合英文的一個學習 我想這是說這也是未來教材設計的方向 主持人有提到一些 有關視覺的引導 就是說在 視覺引導當然就是有關的文字跟圖的一個配比 以及說文字的字型跟圖形 具不具備有吸引力 我們其實現在也在開始這些相關的研究 可能這邊比較多的研究就是從向網站設計 一些UI介面一個介面的設計 我想這是也是未來教科書會關注的議題 或者是有一些學習的網站也是開始在關注 怎麼去吸引學生 學生第一眼是關注到哪個方向 我想這也是教科書設計上幾個比較重要的趨勢 對我們未來的教科書 當然不限於紙本 它包含影音電視網路的這些都要運用 而且包含了我們的核心素養 未來在使用上強調情境的教學 所以在未來的教科書的編排上 是不是有一些我們要特別著重或考量的部分 我想未來如果加上這些多媒體的內容的話 它的選擇要素就更複雜 因為紙本畢竟是靜態 那如果電子化的話它的動態會不太一樣 甚至它閱覽的方式也不太一樣 我們是左右翻的 到電子的話是上下滑動 那又是一大挑戰 包括字體的選擇 我們能夠定點的來閱讀 今天很有趣我不知道各位了不了解 我們所謂的標楷體 標楷體是什麼 楷書體 為什麼沒有所謂明體的標準 沒有黑體的標準 我們只有楷體有標準 其實這是教育專用字體 因為一般的文字都是經過我們的工業標準通過就可以販賣 但是唯獨標楷體 全名叫做標準楷書體 就是教育專用的 它必須要經過教育的審定 它才可以使用 所以我們小學所有的國語課本都是標楷體 然後所有的一二年級低年級全部都標楷體 因為我們強調的是教育使用 它的功能必須要符合 但是一旦變成了所謂的數位之後 一般的數位使用大部分都是方塊型的明體跟黑體 因為它是以機能性為考慮 因為標楷體 一旦標楷體在螢幕當中出現的話 解像度的關係 反而會出現閱讀上的障礙 以字體來看都會面臨這麼多的問題 那未來在色彩在編排形式上閱覽形式上都完全改變了 它這個部份也就是說 我們過去知識的常識已經不能夠面對未來的挑戰 我們必須要做更新的研究跟嘗試 這也是我們 不要說未來 我們現在都已經面臨到很重要的一個改變 節目最後呢 我們也請兩位來賓分別做一個結論 跟聽眾朋友分享 王老師是不是跟聽眾朋友談談 特別來舉這個例子 一般節目很少來談教科書的美編設計 其實希望我們在節目當中 讓聽眾朋友可以感受到學習到什麼 分享到什麼 我們做一個結論 我想教科書的美編設計 這是一個新的議題 我想在大家了解知識的重要性之後 更進一步希望有更美更有設計感的一個教科書 那我們在做一個教科書的編排設計的時候 大家會慢慢重視到這個議題 也就是說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 而是怎麼樣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 包括未來是說在哪一個知識的載具 已經不在只限於紙本 有可能是影音的媒體 或者是平板或者是電腦 知識也不斷的在創造跟更新 我想是說教科書或許大家覺得它是一個過時的概念 但是如果把它當作一個策展 把所有的知識的能夠很有效很簡易的傳遞給學生 我想說這是一個教科書時代的新意義 的確是 包含我們聲音的傳達 一個節目的製作編輯 都涵蓋在裡面 林老師 我想這個地方就是今天很榮幸開心 因為最近這十年真的國內對於編輯 特別是美編 特別是我個人的設計專業 慢慢的好像受到了一些重視 我們那個年代是文編為主美編為輔 那今天是為了要做一個總合式的 因為學習是自主的是愉快的 是能夠融入生活 並不是一個強制型態 所以怎麼樣去做出讓大家能夠自主願意學習 喜歡學習 這樣的教科書反而是最重要 但是站在我的立場 還是回歸到教科書還是以學習為最大的導向 好這些美化也好 素養也好 這些都是重要的 但是我還是希望教科書和一般的書籍 它的目的性是不太一樣的 就好像我們的政府做的建設 跟一般的商用的商品設計的是不一樣的 因為生命週期本身就是不一樣 所以依照我們的生命週期去做適當的設計 剛剛提到一個最大的重點 就是領域整合 而不是文編一塊美編一塊 然後未來要融合又是一個大問題了 它真的需要大家多多的用心 來做好所有的整合的工作 把這樣的一個教科書做合理的安排 讓所有的同學們在使用教科書的時候 能夠主動 就像老師說的 我們最後還喜歡不斷的翻閱它 這是一本經典的 我們隨時從書架上拿下來 都是充滿了喜樂 不斷地來翻閱它 我相信也達到了我們教科書編輯一個最高的境界 今天也非常感謝林老師跟王老師在節目中的分享 謝謝兩位 謝謝主持人 謝謝大家 同時我們也感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按時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
mpd
-
m3u8
會員功能選項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