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48集「閱讀素養與歷史教學」
本院「國際教育心動線」第48集「閱讀素養與歷史教學」專輯中,邀請臺北市立建國中學莊德仁教師,分享面對12年國教新課綱的實施,歷史教師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與解讀課綱的能力,進而運用到教學,協助學生透過閱讀能力的提升,跨越歷史理解的鴻溝,培養出重建及理解的技巧、能力、態度與習慣,以因應現在和未來的挑戰!
觀看次數:801
閱讀完整講稿
教育電台全國調頻網收聽頻率 北部及高屏地區101.7 宜蘭及中部地區103.5 嘉南地區107.7 花蓮97.3 臺東102.9 澎湖99.1 金門88.9 馬祖91.5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 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 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共同製作的 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晚安 歡迎在每個禮拜三的晚上一起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對於12年國教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節目中著墨很多 也邀請了不同學科領域的老師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今天讓我們邀請到的是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的莊德仁老師 特別跟聽眾朋友來聊一聊 有關於閱讀素養跟歷史教學之間的關係 莊老師為什麼特別提出閱讀素養跟我們的歷史教學 它有絕對性的影響 老師們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跟解讀課綱的能力 還有我們怎麼樣從歷史的教學當中 照顧到現在跟面對未來 也是希望透過教學讓我們的同學們能夠轉化成很重要的經驗 面對未來的挑戰 這都是我們今天在訪問當中 會跟我們的莊老師一起來分享探討的 在還沒有進行這樣的一個主訪談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先收聽 由我跟登緯來為聽眾朋友特別收集資料整理的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我們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的機構 來協助我們收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瑋同學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國際教育脈動 歡迎聽眾朋友收聽今天的單元 我是謝若南 大家晚安 我是范登瑋 今天呢 我們要從三個觀點來看看 世界各國的教育現況 第一點在美國它們現存有一個問題就是 薪資待遇普遍不佳 那麼美國政府到底要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第二個觀點就是在英國 英國的威爾斯推廣要說威爾斯語 這樣的一個政策希望能夠在2025年之前 就有一百萬人一起來復興這樣的語言 第三個觀點就是德國 德國的柏林將要挹注八十億的歐元來強化他們未來5年的高等教育 首先我們來看看 這幾個月美國有好幾個州的老師們都走上了街頭囉 他們抗議薪資過低這樣的問題 這樣真的可能會連帶影響學生們的教育品質嗎 喔對 這個教師走上街頭的罷工遊行在維吉尼亞州跟亞利桑那州都遍地開花 老師他們高舉抗議牌 抗議政府給他們的薪資過低還有福利縮減 以及學校資源不足等等這三大問題 主要原因還是州政府提供的教育經費 提升幅度仍然不足以涵蓋那麼老師還有學校實際的需求 像是有許多的州政府就把多餘的預算用在企業財團 而並不是在教育方面喔 根據調查就發現到說 美國平均年薪是6萬美元 但是近10年來 全美老師的薪資成長卻呈現停滯 或者是有下降的趨勢 最高有下降高達4%的年薪 那麼不少老師都希望說 調薪的幅度能夠有5%到20% 但是詳細的細節都還在討論當中 除了抗議薪資過低之外 另外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 也讓教學的環境更加的艱困 關於這個部分我們請登瑋繼續跟聽眾朋友分析 剛才有提到老師工作的條件變得更加困難 還有教學環境艱困的問題啊 主要還是那個學校的經費不足 尤其是川普在上任之後 由富人減稅要刪減教育經費等等都在在顯示 說現在在美國教育現場資源不足的事實 除此之外 教育家季刊的專欄作家也指出說 近年來有20個州縮減終身教室的權益 這也讓新進的老師他們也喪失終身職管道這樣子的權益 還有就是說學生測驗的成績會變成老師評鑑的比重 但是這樣子比重過重 會讓老師壓力變得很大 那麼所以也間接造成全美有50州還有華盛頓特區 都可以看到說至少有一個學區的老師不足的情形啊 現在有教育專家就呼籲說 州政府應該要想說一些對策 來解決教師短缺的情形之外 還有確保說老師們福利 還有在教育資源方面跟勞力付出是相等的 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 的確讓人非常的頭大 接下來我們看英國 英國威爾斯頓政府他們提出 在2050年呢全部的人要一起來說威爾斯語 這樣的一個理想政策 希望能夠來復興他們的語言 威爾斯語的復興其實是個漫長且坎坷的道路 像是聽眾朋友都知道 大英帝國他們的主要說的語言還是英文為主嘛 甚至在全球化的世代 大家都已說英語為主 那麼這也讓威爾斯語能夠生存還有持續發展狀況去比較讓人堪憂 2011年的調查就發現 使用威爾斯語的人口從2001年就開始持續下滑 現在剩下只有50萬人來使用威爾斯語 讓許多語言學家都蠻擔心的 所以說為了要推動這個終身學習威爾斯語 那麼威爾斯的教育部長就提出 三大的發展主軸 包括說有透過教育增加威爾斯語的使用人口 或者是擴大威爾斯語的使用範圍 以及透過建立科技 還有媒體 這樣子融合的概念來製造出 有些比較合適或者是優質的配套措施 讓大家一起來學習威爾斯語 在推動這些語言政策教育的時候 其實學校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 威爾教育不能是不是也會從這部分來著手呢 這也代表要從師資培育還有課程設計方面的改革來開始下手 首先政府要藉由透過不同的獎勵措施 提供老師他們在職或者是職前的訓練 來提升能夠用威爾斯語進行教學的老師的數量喔 第二階段啊 就是把威爾斯語列為第二的官方語言 最關鍵的第三第四階段 就是要對威爾斯語教育來進行審查 據了解說 為什麼威爾斯語在學校教學時候 成效可能比英語還要不理想的這樣子狀況 那麼藉由這樣子幾個階段 才能夠讓政府制定出一些更一致清楚的威爾斯語學習標準 在完成設定階段的目標之後 對於未來的成效這個部分 我相信大家的看法應該也是非常不一致的呢 如何達到2050年100萬人使用人口的樣子標準 其實達成的目標也滿模糊的 有一些認為說 學生必須透過沉浸式的教育學習來學習威爾斯語 有一些也提倡說學校應該要把威爾斯語視為是一種技能而不是一種學科 同時也有家長反對這樣子的政策 他們覺得說 政府就剝奪了選擇學習哪一種語言的潛力 不過儘管如此 報導這麼多語言學習的政策 還有效果 就是發現到語言跟政策的決定是密不可分的 如何實現說威爾斯語還有英語能夠同時並進的這樣子雙語社會 在英國裡頭 也是未來威爾斯政府會面臨到的挑戰 相對於我們節目前段提到了美國在抗議教育經費的不足 會影響學生的教育品質 老師的薪資過低等等 可是德國柏林卻在今年會宣布他們要挹注有80億歐元在他們的高等教育上 那麼最主要的目的到底在哪裡 德國的柏林作為全國第一個引進高等教育挹注合約的邦政府 跟各個高等教育的學院還有大學校長來進行年度預算的簽約儀式 所以他們不只是中央政府派遣預算給他們 反而有這樣子簽約的儀式 今年柏林邦更投入了80歐元的教育經費 希望能夠說強化在未來5年 柏林邦他們高等教育這樣子的品質 打造柏林成為知名大學還有研究的重鎮 比較值得關注的地方就是 由於有這一個高等教育挹注合約的幫忙啊 簽約前啊 每一個大學可以視個別的需要來進行設計 還有擬定合約之後的具體計畫所需要的補助金額啦 都可以讓這個大學自己去擬訂 但是前題就是 在使用完經費之後必須要依照約定 把成果報告交給政府來看 另外 一個合約也注重的是加強改善大學學生的學習 還有員工工作環境的條件等等喔 講師的薪資也有明顯提高 學術研究人員的工作穩定性也大幅提升 更有這七千萬歐元補助師資的培育 來提高柏林邦整個學術品質 這就是今天在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裡面 跟聽眾朋友分享 包含美國英國跟德國最新的教育相關訊息 感謝聽眾朋友的收聽 請聽教育瞭望 今天節目當中 特地為聽眾朋友邀請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莊德仁老師 在節目中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並且討論我們的閱讀素養跟歷史教學之間的關聯性 老師你好 主持人還有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講到歷史這個科目 其實我個人是非常忐忑不安的 學習的經驗當中有花了很多時間來記憶跟背誦 可是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成績的回饋 我想很多人的學習歷程都不太一樣 現在我們面臨12年國教新課綱 我們也講求核心素養的能力 那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是不是可以重新來看待 歷史學科歷史教學這件事情 那麼在素養導向的情況之下 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作為 我記得老師說過一句話 老師說歷史是選擇性建構出來的過去故事 光是這句話 你怎麼來看待歷史 的確就是你對歷史這個學科的定義不同 就會影響到你的學習的策略 那以往來講 尤其在過去一綱一本的這個架構底下 那考試的趨向上課趨向都是以教科書為主 很容易就是背誦 包括老師也是這樣教我們的 但是現在漸漸的民主自由之後 一綱多本 而且還有所謂的Google語音搜尋引擎 其實要很多知識也絕對不是教科書所能夠滿足的 尤其時代變化那麼大 問題那麼複雜 你說要有一個一本教科書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 這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我們才會強調要有一個能夠帶得走 然後能夠遷移的一種能力或一種心智習慣 他就是所謂的素養 那我剛解釋說 歷史是個選擇性建構出來的過去的故事 為什麼要這樣子講 因為以往如果說我們認為 歷史是過去的故事 就是已經是定型的甚至已經是確定 但是我們知道過去是很複雜 那既然是很複雜的 所以他絕對他絕對不太可能只有一種說法 為什麼會說是選擇性的 因為我不可能記所有的事情 我們從我們人的記憶就知道 你們想想昨天吃了什麼跟誰說話 他說了些什麼 不可能完全記住 更有可能是發生你記的事情都會變成歷史嗎 那更不可能 發現歷史是好多好多層的選擇性出來的一個 一個我們認為的過去 那第二個談到建構 因為他一定是種回憶 回憶可能從片段的記錄裡面去組織捕捉出來的 所以絕對不是好端端的擺在那邊等我們去發現 他一定是我們後人的一種回憶 甚至是好多個回憶去對比出來 然後找到比較可能的答案 為什麼說是過去的故事呢 因為歷史不外就過去的這些事情 就記錄跟解釋兩種 這兩種你們要富含的三種東西 第一個是知識 我們到底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第二個就是你怎麼去記錄 所以他有組織的技巧 還有重現的技巧 第三個為什麼記錄他 會有情感目的跟價值 所以這樣子來看 發現原來這個記錄本身其實真的是富含的非常多隱藏性的東西 如果說我們可以接受歷史是選擇性建構出來的過去的故事的話 那我們再回去看過去 發現說其實我們活在一個過去現在這個時間軸 我們處在現在 但是我們臉朝向未來 因為過去 因為太多事情也是面對我們 但現在要轉回來 所以學習歷史本來就不是一個直覺的事 是轉向過去的 你看向過去是破碎的 過去現場是被破壞的 所以你要怎麼去重建它 需要歷史學的這種素養去重建的 他是需要學習的 所以我們用這樣子的想法來看歷史 歷史絕對不是聽故事 歷史絕對不是背人物 第一種如何去重建甚至去理解 他為什麼要這樣的說 他說的目的是什麼 的一種技巧能力甚至一種態度一種習慣 就說明了是不是老師們更應該來了解 這樣的一個概念 同學們才能夠體會得到嗎 是 也就說其實也可以想見說 要改變我們對歷史的看法 這個可能是第一步 因為光這一步就需要一個很大的一個調整 這樣的調整在我們過去的一個師培系統裡面 有很明白的提到這個部分嗎 所以如果我們講核心的素養的教學的話 是不是老師們首先要改變我們自己過去對歷史教學的一個看法 是 的確就是說 我們身為一個老師我們怎麼教 也影響我們怎麼教 那以往的歷史的看法 的確就是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甚至就是不斷的對話 但是現在尤其是剛剛有提到 發現說現在知識量爆漲 大家提到的假新聞 發現我們所確認的過去其實是一個危險的事情 它需要很多技巧 甚至我們也發現 我們周邊很多事情 發生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現在都這樣的 更何況是過去的事 所以如果說我們這樣的心態改變之後 你就要去試著去改變你的教學習慣 裡面我覺得有兩樣東西 很可能是我們老師需要去注意的 第一個就是對於歷史的定義的重新調整與省思 就我剛剛提的 就是我要如何確認學生學會歷史 老師教與學是互動的 我剛剛提到 如何把我們對於歷史的一個比較適切的一個定義 把它變成一個教學的一個目標 那第二就是我怎麼確認學生會 因為以往教學模式歷史是固定 所以我說的就算 你看它就是一言堂 你看了教科書就背 那其實會影響到我怎麼確認 就考試嘛 甚至還有填空 所以你發現說其實環環相扣 但是如果發現說 原來歷史是需要建構出來的記錄與解釋的 需要分析、分析進行要閱讀 那閱讀分析然後甚至要去解釋 就變成是我們教學裡面要去進行的 那我可能就要有一些文本 甚至我需要學生表達 不管個人分組那甚至能不能讓學生寫出來實做 所以表達與實作變成很可能就是歷史課裡面常見的一種情景 而不是一言堂 老師講學生抄 就是一個很明顯就是當定義改變了 教學的目標改變了那勢必整個教學的情況 風景會改變 是 老師非常清楚的跟聽眾朋友解說 到底什麼是素養導向的歷史教學 所以我們在觀念上也要做一個調整 老師你特別講到這個需要一個重新的建構 還有記錄 還要整理 然後我們的閱讀能力有必要在這個部分要特別的加強跟著重 那閱讀能力的一個提升 或者我們來講閱讀素養 老師有沒有特別的一些想法和建議 跟聽眾的說明的 剛剛有提到說 歷史就是過去的一個場景 那這過去場景 我們現在或者是好多人喔 甚至未來都還要解釋 那你就可以發現說 其實原來這個歷史 他是活著 也就是他不在於它發生了什麼 而在於我們怎麼去看它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一個觀點 第一步就是剛剛提到的轉向的問題 就是我們是一個現在人一直朝向未來 第一個你要轉向 那轉向之後你要去認識 他已經不在了 也就是他過去的場景已經破壞了 不是好好的擺在那裡 所以你一定要去閱讀 閱讀是進行歷史學習的必要的第一步 也就是它不是好好的擺在那裡 那要閱讀什麼呢 可能就是當時候的記錄 還有就是後人怎麼記錄 旁觀者怎麼記錄 甚至教科書也可以是一個文本 官方的說法 那還有沒有其他的不同的說法 因為歷史其實是一種研究的過程 它還會有不同的觀點解釋 那這樣子來看 就是一個非常豐富的萬花筒 那第一個閱讀當然一定是第一步 第一步進行閱讀之後 進行分析 分析與解釋裡面就會看到 哪些是表面的訊息 有沒有是隱藏的訊息 而歷史會有情感目的與價值 留下來的記錄他是似乎有可能是有意的 你怎麼去顯出它的目的是什麼 還有就是它一定是在特殊的脈絡與情境底下 你能不能去解讀它 到底是在什麼情境之下才發生這樣的事情 他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 絕對不是獨立 這樣子去理解他之後 我們就可以去問幾個問題 誰說的 為什麼要這麼說 說什麼 說給誰聽 透過這樣子 這個情境就慢慢的就突顯出來 而且他那個故事性 就剛剛提到知識組織技巧與情感 一個一步步透過這樣的問題就可以釐清他 再來歷史其實就這個學科來講 他是個歷史悠久的學科 去創造他他是個模式 也就是歷史不是國文 他不是文學 他一定有他的一個一個學科 就是我們這個學科的特殊的習慣 舉個例子說 我們很不喜歡談常 規律 為什麼要這樣講 因為喜歡談變 因為歷史關心的是轉捩點 也就是這門學問 他從創造也不管古今中外 他就有他的個性 個性裡面 變遷是我們關心的 歷史是很喜歡問因果 但是歷史的因果也跟一般人的社會科學因果不一樣的 歷史的因果他有一個很特殊的點 更喜歡問就是 哪一個最重要 有些可能是條件 也可能是背景 有些很可能是足以影響一般俗稱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個就是一個很有意思 歷史其實很喜歡神入 也就是我們想進入那個時代 歷史很特別 歷史不是客觀的分析 要想辦法進入到當事人 或者當時候的時空環境 去理解他為什麼會這麼做 所以他其實是一個一種甚至一種紀錄神學 他真的很困難 也因為這樣子 我們容許解釋 絕對不會在歷史學這個領域裡面 絕對沒有標準答案 這是歷史這一門學科 他就容許這樣子的狀態 這是一種學習 不管是策略或者是方法也好 讓同學們 讓老師們更加認識了解之後 真的是有助於我們在教學現場來面對這些課題 老師您剛也特別提到了 這個不管是他的變遷和因果 很多的訊息包含我們自己要必須對自己提問 這個提問的方向和技巧 其實也是蠻重要要的喔 那老師們如何來改變傳統歷史的教學 讓我們會想說 現在教學都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啦 那這樣的一個我們已閱讀為基礎的方式 那老師怎麼樣來做一個改變呢 我們在下節的節目當中 我們再繼續請老師跟聽眾朋友舉例來說明分享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節目當中邀請非常榮幸能 邀請到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的莊德仁老師來跟聽眾朋友一起聊聊 談談閱讀素養跟我們的歷史教學之間的關聯性 真的是打開我們的視野和我的想見 我們怎麼樣來重新的認識 歷史其實是選擇性建構出來的過去的故事 可是我們要把他提到教學現場來 有很多的觀念和想法甚至教學的方法都要重新被解釋和重新的調整 那麼老師請談談 怎麼樣來改變我們過去比較傳統的這種歷史教學的方式 我們該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 怎麼樣來提醒 您可以提醒我們聽眾朋友和我的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呢 我剛剛有提到 歷史教學有兩個要素 什麼叫做歷史 歷史是怎麼被建構出來的故事 第二個 怎樣確認學生會 我們要不斷確認學生正在學習中 他遇到什麼困難 這兩個其實是很重要的要素 它不能分割 因為我們要時時變成一個習慣或是心智模式 如果不這個樣子的話 歷史教學會常常會變成自己說自己的獨腳戲 各說各話 學生也不知道他正在學他的 老師如果有教科書的框架 也就是會有趕課 說實在就變成你要盡責的把你所知的把它講一遍 但是你不一定有對象 對象不一定會領會 那也因為如此 可以說 這個教材的設計或教學的方法的設計 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點 就是說 我們的確是要談某個時代 一定要熟悉那個教材 或者是影片也可以 動畫也可以 因為目的是吸引學生 我希望學生能跟著我一起進入那個場景 神入 場景一定要引起他的喜歡 所以老師第一點要抓到時代脈絡 也就是這問題就是那個時代重要的問題 你這樣切進去很可能在 因為時間很有限 我們一定要一進去就讓他知道 這個就是個關鍵或者從同一個點就可以看到一個面 那學生會很興奮 覺得就是我不一樣的 當然就是我不一樣 甚至我們去突顯我們學生的誤解突破他的成見 甚至是挑動他他以前的關懷 甚至衝擊他以前的看法 那當然就會按照學生不同的程度 就會引起不一樣的注意 再來 就是這麼大的一個時代 你一定要找到一個點 因為他絕對有時候可能從一個小人物一個小故事 他似乎就會就勾動了 因為的確時代實在太大 我想我們的孩子才十幾歲 怎麼有可能俯瞰到整個時代 怎麼可能從一個事件一個人物來切入 那也因為如此 所以選擇的材料就很重要 那你能夠選擇一個好的影片或者一個文本 甚至是一個漫畫與卡通都不錯 看你怎麼去選擇教材 這個都是不錯的 再來看你怎麼選擇較適切的提問 也就是讓這個教材才是變成一個對話的橋梁 教與學是2個重要的點 而不是一個老師主導 這個所謂的講授的這樣的場域的話 那你一定要有一個橋樑 那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橋梁 老師提問代表老師關心學生的反應 你也在邀請學生進入學習 這個氣氛就是不一樣的氣氛 不再是我說了就算 你乖乖的抄就好或著是寫在黑板上 你就變成是餵養 現在不是 是這個邀請 也甚至我問一個問題表示我期待你的答案 甚至有可能我期待你給我一個驚喜 老師的這個角色可能就是這個協助者 他不再是個主導者 那問題的形式有很多種 有那種的是問題 有些甚至是挑釁的問題 挑釁他的成見 我看學生的態度會學習前輩的知識 那再有可能是誘答式問題 誘答式問題有可能是確認有沒有在他應該知道的 所謂的應該知道的嘗試底下 或者國中的程度來進行討論 歷史絕對不是一個想像 他一定是一個有限定的時空領域 所以他一定要了解一些時空背景 那再來就是要有分析式的問題 最好的問題能夠循序漸進 讓學生好像是剝橘子一樣 一層又一層 那每一層都有每一層的驚喜 如果可以的話能不能有開放式的問題 甚至核心的問題 那透過這樣四種問題 混合的靈巧的搭配 學生會覺得老師好像一直在邀請我 而且是刺激我 他的知識會受到挑戰 會增長 那老師也在過程裡面學些技巧 比如說組織圖讓你分析 教你閱讀技巧 他說了什麼 他的背景 那甚至引發一個態度 所以剛才的知識技能態度就一起呈現 這當然也是一種素養 透過這個樣子 整個學習其實他是一個動態的 甚至好像學生會像一個海綿 他一直一直急切的想要吸收什麼 因為老師已經引誘了他了 學生丟出來的問題老師也可以再丟回去 當然整個場域是一直在激盪中 不見得書讀得很好 就是教科書背得很好的學生他是主角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感官 他都被打開 我們發現說 有些人可能很會說 他不一定會背 有些人可能他很會同情的理解 但他不一定很會去記憶 在這裡面當中那如果我們透過分組討論 甚至如果有實做表演 每個人都有他發揮的空間 在整個教學不再是所謂的資優生的天堂 每一種能力有觸覺型、視覺型、聽覺型 每一種人他都因為你不同的教材 他都會受到啟發與尊重 你這個課堂他就是另外一種民主的一種場域 所以這個教學 歷史是一種不斷的記錄與理解 所以解釋很重要 解釋是不一定有分貴賤 不見得說我很會背 我的IQ很高 只要你有感受 關心這議題 你就可以提出解釋 每個解釋我們都可以得到尊重 在不同的解釋了我們再去碰撞 甚至去找到一個比較好的答案 透過剛剛的提問與組織工具的技巧 那整個教學的確是完全都不一樣 老師的確因為時間很有限 你絕對一定要挑到一個很好的問題 引發探究 所以教得少學得好是一個我們要去努力創造的一個一個點 那你要相信學生他能夠遷移 也就說你以往的教學都認為一定要教滿 如果你要教滿是不可能的 因為那麼長 那你要教滿那你一定是帶過去 你不可能引發探究 就老師第一個要去克服那個心態 就是你要相信你的孩子 你要相信你自己的提問能力 所以你要充分的備課 備課它的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我們這節課發現可能好像還不夠 下次我們還可以再補 所以你會發現這是一個不斷的練習 可以找同事一起來共備 你會發現你改變那個教學習慣教學場域也改變 你跟同事的關係也改變 甚至包括你去看待那個教材 也都不一樣 所以學生的回饋搞不好會讓我們有新的觀點 它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個有趣的教學歷程 如果讓我們的教學現場變成這樣的一個不確定性 但是是有趣的 讓老師跟孩子在這樣的互動跟討論的過程當中 彼此有所獲 我們就要破除這種過去一定要教完這種心態 反而我們要建立教得少學得好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 可是老師你剛提到知識技能跟態度 都是我們希望在我們的素養教學裡面能夠同時看到的 那在教材上會有一些影響嗎 您剛提到教法教材的準備上呢 文本跟影片都是老師應該要 但教科書也是一個基礎 你可以叫學生預習 叫大家分組討論 甚至你可以帶學生讀 其實以往的講授是 教學都沒有教學生怎麼讀課 這是一個很有趣 你只是一個老師告訴我怎麼去讀課本 那老師去補充課本 甚至你也可以把教科書當文本 我們去抓重點 那甚至有了一個固定概念 老師如果又丟了另外一個觀點 那又是另外一個火花了 那我們可以問問為什麼這麼說誰說得對 那就會開始回到歷史的本質 原來歷史是強調證據的 也就是那不是見人見智 不是像我們在網路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 歷史不是那麼簡單 那歷史學會強調一手資料 也就是這樣的資料哪一個是真正的符合那個情境的 那的確有不同的觀點 那在不同觀點 它很可能只是不同的解釋 甚至有可能有目的性的 所以透過這樣子他可能也是一種媒體試讀 歷史這一科它有獨特的一種證據法則 透過這樣子我們不敢說完全都了解 但是我們可以大概確定有哪些觀點需要質疑的 這樣的教學的這樣的改變 其實的確就是他會一起一起滿足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同時滿足 這真是一個非常需要我們好好省思好好學習的地方 我們好好休息一會 待會回到節目當中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為觀眾朋友邀請的是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的莊德仁老師 在節目中跟觀眾朋友分享 怎麼樣從歷史教學當中 還有閱讀素養當中 怎麼樣來看看12年國教能在目前的要推行的同時 我們怎麼樣從教學現場的角度 來把歷史重新的定義 然後確認我們的學生的學習狀態又是如何 老師前面講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就是我們提問這件事 你說要開放式的提問或者是我們跟同學們的互動過程當中 得到很好的回應跟激盪 相對的這個如何提問 提問的角度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舉個例子就是說 現在在教高二 高二一開始當然就是我們中國中華民國史 俗稱的現代史 現代史當然就是軍閥 所以大家想到就是背皖系直系 在哪邊啊誰打誰啊 都沒有去問那個時代到底是什麼 那我記得我在今年的時候 我就丟了一個新聞 有一台號稱藍鋼皮就是像現在的高鐵的一台火車 非常豪華的火車 搭得人是一些外省人 包括一些家境比較好的中國人39名 當然就被綁票 那件事情引發的非常大的爭議 甚至國際干預 那我就問學生 學生看的這樣的文本 馬上就問第一個問題 上述場景跟你知道的哪一部電影出現過 動腦了 就誘答式的問題 搶劫就民初的背景 甚至我們也可以馬上播一段場景 他就是搶劫火車啊 那我們再來問說 請問這個搶劫者的身分 答案很簡單就是土匪 土匪的背景是什麼 學生就開始去想喔 1923年 那時候不是俗稱黃金10年 應該是很穩定嗎 怎麼會出現這樣子的一個一個現象 就可以問 出現這樣的現象的政治因素 開始的問題可能就要開始去建構這個1923年的時候 請問政治因素社會因素到底發生了什麼 還可以再問一個開放式的問題 它是個案嗎還是通例 其實我我想要引導大家 同樣講軍閥割據啊 但是我想問一個 軍閥其實並沒有因為北伐而消失 他會因為這種所謂的戰亂 或者是天災人禍 隱藏在社會上 出現了很多這種飛賓飛鳴的雜軍的這種現象 即使當政府已經南北統一 那我透過這樣子 學生也常看重播那個樣子 發現這個不是想像的 這是個真實的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樣子 也就是當時候的政府的確建設上 開始建立的很多很多的一些標準 包括貨幣的統一 然後關稅的自主 但是社會上這個部分似乎是沒有關心的 也可以想見 這些人當然就是軍閥被剿滅的之後的散兵游勇 他們還存在著社會上 那他就是社會動亂的一個依據 學生很聰明 這就是共產黨的溫床啊 其實社會還有一群的沒有被滿足 就算當時我們所有的訓政時期 也就是集權式 可是也有社會的陰暗角落沒有被注意 可是共產黨員發現 還有一些人這些力量不安定的因素 學生很聰明 這就是助長共產黨壯黨 果然共產黨就是鄉村崛起 就跟這一群所謂地方的雜軍合作 為什麼這麼好的優勢底下怎麼會失去江山 學生會對這個時代會有一個有趣的理解 就說看起來是小小事 但是他一問就可以問了三四十年一個大問題 有一個學者叫黃仁宇 黃仁宇說其實蔣中正跟毛澤東這兩個人 在中國現代史上扮演兩個角色 一個是上層階層官僚體系 政府建構 蔣中正努力的讓他變成一個現代化國家 可是整個社會底層 如何讓他能夠 讓政府深入底層是毛澤東 剛好就符合我們剛剛談的 所以我們去設計一個問題 他一定要有一個學術的一個背景 他要符合學生的有趣的一個舊經驗 甚至能夠衝擊他以前不知道的 這樣子這樣有層次的問題 其實其實我裡面有些會引誘他們 衝擊他們的情感 這個討論就會對於整個課本或那個時代的理解 會有個新的看法而且是深度的看法 我想學生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而且他他絕對不是一個想像 他是真實的事情 而且是轟動 它不是個案 我們在給學生看發現 三十年代土匪光河南省就40萬 學生在看到這個數據還嚇一跳 這個西方的學者已經研究出來 這種所謂的搶案這個事情 他絕對不是單一事件 所以透過這個數據的分析 對於那個時代 絕對不是想像的那麼的光鮮亮麗 好像距離有拉進來 好像我眼前有圖案、影像在 那電影演的也絕對不是虛構的 地方官是有可能是土匪當的 他開始會產生質疑 對於所謂的軍閥的看法可能又不一樣了 經過很多的這樣的不斷的提問 我覺得這個提問 常常也很重要 當你開放式的提問同學們 他回應比較多 可是你稍微封閉了一點馬上又鴉雀無聲 真的要掌握住這樣一個脈絡和提問的方式 可是有時候太開放式提問 他又散去了 又要適時地把他帶回來我們的中心議題 是不是呢 框定一個範圍是一個很重要的 每個老師都對於學生的引發的探究都有很深的企圖 但是剛才有提到的 熟悉教材 找到脈絡 切入點 切入點是一個藝術 其實並沒有一個最好的切入點 那一定要在熟悉的範圍底下 那每個老師一定有不同的看法 我們可以不斷的不斷地去修正 那還有就是透過學生的反應 我們也可以可以去去想一想 是不是有一種新的探究的方式 再來就是多讀書也是一種方法 譬如說我舉一個例子 談到現代史 現代史講到抗戰 這樣我就丟個資料給學生 大家知道在抗戰初期1938年6月9號 黃河潰堤淹了1200萬畝 甚至好多個 當時候的百姓都被淹死 那我可以丟一個新聞的問題 誰炸的 沒想到答案竟還是國民政府 這個議題學生會很驚訝 八年抗戰 我們要問 為什麼要炸 原來這是德國的軍官建議蔣中正 中日的戰力太懸殊了 日本是精銳部隊 他一定會走鐵路 有什麼力量能夠阻礙他們 很可能黃河的氾濫 這是用所謂的空間換取時間一個必要的因素 所以說當這樣子用這個故事 抗戰之艱難 絕對不是你想像的就是這樣撤退 這撤退背後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從一個真實的事件 學生會去體會出 那種場景就是發現說 整個所謂的八年抗戰 為什麼會八年那的確他不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字 這是一種 會讓學生去體會 原來這個事情有這樣的豐富的層次 另外我們有時候我們的教學常常會站在勝利者的角度 那這種勝利者的角度其實的確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但是歷史很強調的是一種同情的理解 比如說這一段 當時日本實力很強 於是出現偽政權 最有名當然就是汪精衛 1942年的七月的夏天 當時的17歲王鼎鈞 文學家學生在國中的時候也學過 王鼎鈞在他的日記裡面就想要到大後方去 他想要從軍 結果沒想到他要在汪精衛的政府裡面找通行證蓋章 他用探親的理由 巡官馬上就知道你是想要到大後方 你是來對抗我們 但是他竟然對這個年輕人問一個問題 他也直白了當得跟他講 我覺得汪精衛不是漢奸 我覺得他跟蔣中正在唱雙簧 你去大後方幫我確定這件事情 那時候流行的一個說法就是 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 不然淪陷區的中國人誰照顧呢 那這個巡官是在這個情況之下 他同情但是參加汪政權 王鼎鈞當然就帶著這個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重要的是 問題很狠 當時候大家都相信 也就是再回到剛剛那一段 日本是這麼的強大 強大到很可能很多人要去理解說可能是戰爭不一定會結束 中國可能會淪陷 所以有些人會覺得那誰來照顧他 很多人相信這件事情 再來看到汪精衛不是一個人 他有好多個小汪精衛 有很多人去做這件事情 學生就說葉問電影裡面 有人的確做翻譯 可是他是同情葉問的 這種人多不多 非常的多 的確有一個加拿大的學生 他就寫了一個叫通敵 其實我們一般所謂的漢奸 你想想看如果沒有這些人 那日本人直接對付中國人 那他會是怎樣的場景 那甚至你說是辛德勒名單 他看起來是幫助猶太 他也欺負猶太人 他也作淪陷區我們講說是某一種漢奸 但是這種人在當時候的確存在 有時候也有貢獻 絕對不能用一個漢賊不兩立的看法去批判某一種人 這就是歷史的同情的理解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事情的角度 經過這樣的一個歷史的教學做的不一樣的演繹 這樣的一個過程裡面 是不是幫助更多的聽眾朋友還有教育現場的老師們 我們重新來理解跟思考一下 我們歷史素養導向的這樣的教學的方式 跟我現在的一個教學的方式 是不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有哪些是我們可以吃的借鏡 重新修正和重新調整的 那今天非常感謝莊老師來跟聽眾朋友舉出這麼多的實例 幫助大家更加的認識了解 謝謝老師 也謝謝各位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你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6點05分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拜拜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
mpd
-
m3u8
會員功能選項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