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49集「餐桌上的家鄉─課程設計與文化理解」
本院「國際教育心動線」廣播節目第49集「餐桌上的家鄉─課程設計與文化理解」專輯,邀請長期投入國際教育及新住民培力工作貢獻良多的新北市淡水區坪頂國小歐亞美校長,透過以鴨仔蛋和皮蛋作為對照,設計出文化理解的教案,教導孩子學習理解差異並尊重多元文化,培養孩子因應不同情境的知識應用與判斷。
觀看次數:546
閱讀完整講稿
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 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大家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您在周一的晚上一起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12年國教即將實施的同時 12年國教課綱裡面就將新住民語文列入到 12年國教的語文領域課程裡面 那麼這個部分包含有語言跟文化的部分 我們將請新北市淡水區坪頂國小歐亞美校長 來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 我們怎麼樣從我們餐桌上的一些禮儀 了解文化的差異 來了解新住民語文課程的設計跟文化的理解 在還沒有進行今天的主題專訪之前 邀請聽眾朋友先來聽聽 我們的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 這個單元是特地為聽眾朋友製作來報導 國際教育的相關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以及教育部各個駐境外的機構 來協助我們蒐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那麼由范登偉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歡迎聽眾朋友一起收聽 國際教育脈動 歡迎聽眾朋友收聽今天的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 我是謝若男 我是范登偉 今天在節目當中跟聽眾朋友分享的主題 就是文化理解跟課程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就隱藏著不少的文化這也豐富了我們的社會 如果說我們在課堂當中呢 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的話 就能夠減少彼此之間的偏差的一些概念的產生 那今天我們就要從語言文化的角度來看看 在美國最近爭論不休的議題 就是言論自由是不是被剝奪了 還有呢哈佛大學他們錄取歧視的調查議題 也是今天要跟聽眾朋友分享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從語言的角度 看看美國的言論自由 到底是不是像他們所說的他們被剝奪了呢 這個議題也牽扯到種族方面跟政治的相關問題 這個事件要從今年的1月開始講起 美國反誹謗聯盟就指出說 白人至上主義的組織已經到30多個州的大學校園裡頭 密集的招募新成員 號召說要發放反猶太主義和反穆斯林主義這樣子的傳單 這個事件讓大眾開始質疑說 難道種族歧視又再度浮上檯面了嗎 同一時間美國的保守組織 美國轉折點就發表了一系列被其列為說 教授激進課程的教授名冊就是 老師他們在課堂上發表一些比較激進的言論 也差點受到愛荷華州參議員的法案支持喔 那麼老師是不是有些政黨的傾向 那麼作為老師任教資格審查的強制法案喔 所以無論如何從種族還有教學政治敏感性這樣子的問題 也讓大眾開始質疑說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言論自由 討論這樣的議題之外 在課堂上的言論自由 從學術的觀點來看的話 是不是也會引起很多的討論喔 沒有錯 我們先從美國憲法看起 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裡頭 就保障了言論自由的權力 但同時也跟老師學術上定義的言論自由也有所不同 言論自由應該是比較大概的來說 就是每個人的言論權力能夠在每個場所每個機構裡 受到保障 所以美國就有一個研究組織提出校園言論自由法 呼籲教授在課堂上應該要提出的問題的不同觀點 那麼來確保學生他有言論自由的權力 除此之外 美國兩位社會學家也對言論自由有不一樣的想法 他們認為說 個人意見的表達還有權力個人批評不應該混為一談 關於說歧視平等或是正義相關的辯論議題 科學證據還有政治抗爭的問題 是有必要進行一些比較平等的辯論還有對話 那麼學術自由 比較注重的是我們的教學品質 這也代表是說學生要去學習如何中立的去批判性的評價事物 也代表他們的言論自由 如何去質疑一些比較正統的觀點 不同知識的角度 從學術角度去挑戰它 那麼這也是美國政府正在努力推動這樣子教育目標 我們的學生應該要彼此互相尊重彼此一意見 雖然說觀點不同 可是我們在學術方面 也保障每一個人言論自由的權利 這個是要彼此互相尊重 要尊重我們的言論自由 除了在美國發生的這樣的一個爭議之外 在哈佛大學目前也面臨美國司法部的調查 因為有發生入學申請的這種 錄取歧視相關的問題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美國的哈佛大學同意說 要把多年來機密的學生入學申請紀錄 交給美國司法部來調查 美國司法部就來看看 他們是不是有系統性的來歧視亞裔申請人入學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調查產生 主要是有64個亞裔美國人的團體啊 在2015年的時候 針對哈佛大學提出告訴 指控說哈佛系統性的歧視亞裔申請人 同時也懲罰了這些成績比較優異的亞裔美國申請人之外 把入學機會讓給比較不合格的非裔白人 或者是西裔的申請者 不過哈佛大學也為自己辯論 他們表示說學校並沒有這種種族歧視 哈佛大學他們追求是要組件一個多元化的學生團體 所以考量到非常多無形的因素 而如果說申請人啊 他只有成績還要考試分數合格的話 但是有形無形因素產生 所以他有可能也不會被錄取 對於這樣的調查 目前美國司法部會不會有一些什麼樣的解釋跟說明 其實在調查中的部分 也牽扯到學生他們個人隱私 還有個人資料的問題 那麼所以司法部所派遣的政府律師 只能夠在哈佛的律師辦公室裡頭調查資料 來做調查 確保說學生個人資料並不會外洩問題喔 那麼司法部也認為說錄取歧視的問題 其實牽扯到個人的公民權利 還有他們的憲法權利 所以會嚴肅的來對待這一次的調查 而這個投訴啊 其實跟之前一個非營利組織 學生平權入學所提出的聯邦訴訟非常類似喔 都在挑戰具有種族意識的招生政策 這是哈佛大學目前發生的現況 接下來看看加拿大 加拿大最近面臨了科技人才流失的情形 而且呢他比20年前醫生人才出走的這個情況 還要更為嚴重 加拿大一項研究最近就發現到 加拿大的電腦工程科系畢業生 正在以高比例的情況到美國矽谷來找工作 多倫多大學全球事務學院創新政策的資深研究員 就表示說STEM領域有四分之一的畢業生 都在國外工作 其中以電腦工程還有電腦科學的畢業生 晉用的比例有高達30% 的有人才流失非常嚴重 而且絕大多數的工科畢業生都在美國的微軟啊 Google Facebook Amazon亞馬遜來擔任工程師 這也讓加拿大政府也非常的頭大 他們要開始正視人才流失的嚴重性 因為根據只有一些比較專業說法說 當某一些專業的領域畢業生高達65%都離開加拿大 前往美國工作時候 代表加國本土的企業可能都沒有辦法再獲得這些優秀的人才 人才流失的代價的卻是非常大的 加拿大政府到底要提出什麼樣的政策 來解決科技人才荒 加拿大政府最近也花費了數十億的加元來投資高等教育 辛辛苦苦培育出來的人才卻頻頻出走 反而幫助他國的經濟發展 缺乏比較具有大規模的科技公司 也是導致加拿大科技研發開發投資 還有生產效率落後的原因之一 所以啊最近國家人才保留政策也是 目前在加拿大正在力挽狂瀾的推動 除此之外 那麼加拿大政府也正在積極擴增 現在所擁有的科技領域規模 因為這些比較有前景的科技公司 對於畢業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可以幫忙社會新鮮人墊下事業的基礎 那麼獲得好的培訓才能夠真正留住人才 人才真的是個各國急於爭取和留住的 這是今天在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裡面 跟聽眾朋友一起分享 謝謝大家收聽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我們位聽眾朋友邀請新北市淡水區坪頂國小歐亞美校長 在節目當中特別為聽眾朋友分享 我們新住民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跟文化的理解相關的部分 校長你好 全國的觀眾還有主持人大家好 是 校長從97年開始起就協助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多元文化教材的編輯工作 還包括漫畫室的教材 基本學習的教材 還有母語教材 還有新住民語文教材 真的是非常的多 好的 同時你也辦理樂通譯人員 還有母語師資培訓等等 我相信對於國際教育 還有新住民子女教育 也長期投入很多的心力 我們是不是先跟聽眾朋友來分享一下 是什麼樣的一個契機之下 您開始這樣的一個工作呢 我參與這個新住民教育工作 其實是很特別的一個機緣 怎麼說呢 我一開始不是參與新住民 是參與失學民眾補校的工作 阿公阿嬤 讀補校 我在民國79年在三重碧華國小 擔任補校主任 就是晚上 我們提供這個失學民眾 讓他們能夠再圓夢再讀書一個機會 所以那時候碧華國小成立補校呢 那我們ㄧ成立大概應該有三班四班到七班之間 就晚上阿公阿嬤會來上課 但是民國80年的事情 一間教室四排都是阿公阿嬤 但是到了90年之後 四排當中新住民的朋友佔了兩排 就一半了 然後陸陸續續再增加 現在幾乎都已經是四排教室裡面 三排是新住民了 這人口比例喔 這整個這種識字學習的學生結構改變了 所以我當時是在做阿公阿嬤的補校教育 但是後來新住民加入 所以呢教育部也注意到這一塊了 就說新北市啊你們這邊的新住民人員很多 而且晚上也在學校就讀 你們是不是也開始來編一套新住民的華語識字教材 就是因為在這種契機之下 我開始了新住民的教育工作 新住民朋友來自各個國家 所以說是多語言耶 所以校長在這個部分也要一一認識了解嗎 所以一剛開始的時候 你說所謂多元 但是他是來台灣學華語的 所以還是只有一個語言 主要目標是來學華語 只是為了要跟他們對話溝通 所以要理解 所以其實我們老師們也慢慢 因為他們的加入 豐富了我們整個社會生活 我們就開始注意到這一塊 我們覺得這個語言是很重要的溝通工具 而且現在是個多語言的時代 所以在108年的時候 我們也納入課綱 就要正式在國小有一個必選修的課程 一個禮拜要有一節課 讓孩子來選修 這必選修有做一個分野嗎 比方說我們新住民的語言 是屬於選修還是必修 應該這樣子講就是 我們會在語文領域之下 語文領域除了學習國語文學習英語還有我們的本土語言 那我們現在本土語言這個時段 孩子除了有原來的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的選擇之外 現在又多了一個選擇 就是在這個時間 一個禮拜一節課的這個本土語言時間 小朋友除了可以選原來了三樣現在又多一道菜 就變成了有四道菜 讓孩子在選其中之一 小朋友自己可以決定我想要選什麼 不會頭暈眼花說我都要學 有點為難了對不對 所以可以自由地來選擇 所以是在這種補校 這種因為新住民要來學華語文識字的這種契機之下 我加入了 那當然加入了之後 教育部他也重視到這一塊 要我們編教材 也因為編這個教材 我們的觀念就是 不能用同化 你不能只是讓他一直來學習我們台灣的文化 應該是雙邊要對等的 這很重要 就是因為這樣呢 所以我們在編教材的時候 這些審查委員好厲害喔 說你們不能只有寫台灣的 你也必須要去對照 比如說台灣的水果很好吃 那請問東南亞是否有很特殊的水果 各有特色 文化是平等的 所以我就是因為這種機緣之下 我們對東南亞文化也開始去了解 了解之後 就變成我們的知識一個很重要的資產 知識管理 那就把這知識管理做更多的這個遷移跟移轉 所以呢我們就把媽媽的這些文化 也要介紹給在台灣的新住民二代 還有台灣的小孩知道 就互相認識 文化是非常多元 也有他的差異性 可不可以介紹一下 因為你們的蛋蛋教學是非常有名的 課程設計 聽眾朋友可能不太了解 其實每個國家都不一樣 像是如果我們請外國朋友來找我們的皮蛋 他們會嚇死 是黑黑的 味道很奇怪 可是其他國家的一些吃蛋的文化 我們可能也不是很了解 我們舉這個例子讓聽眾朋友知道 當然在我們台灣做月子要吃麻油雞 這是我們台灣的思維 這是一元的觀點 可是你認為每一個國家他們生產都一定吃麻油雞嗎 不是 不一樣 所以當我們在寫這套教材的時候呢 那這一些新住民的學生都會反應 校長我們不是吃麻油雞 我們越南吃別的 然後印尼也是吃別的 我說那你們吃什麼 他們說有些地方會吃鴨仔蛋 有些地方會吃那個用薑來炒雞肉 或者是煮魚湯喔 我說煮魚湯還有薑炒雞肉很普通 可是有些地方也吃鴨仔蛋喔 鴨仔蛋到底什麼 好特別 所以我們就開始去研究 到底什麼是鴨仔蛋 所謂鴨仔蛋就是 蛋裡面他有一隻還沒有成熟的小鴨子 大概已經孵化到12到18天 對我們一般來說 吃蛋裡面就是蛋黃跟蛋白 他的是還沒有完全孵化的 但是正在裡面成長的 如果不太了解或沒有吃習慣 就是這是什麼 好殘忍好害怕 對就是因為 這樣我們就一個小朋友啊 他就是媽媽想要吃鴨仔蛋 就去買 買了之後就去煮 在煮的時候 不小心那個生的鴨仔蛋就掉在地上 掉在地上 小朋友發現裡面竟然有一隻小鴨子而且還有一點血淋淋 小孩子就很害怕 說媽媽你怎麼吃這種東西呢 孩子因為害怕 就覺得媽媽吃這種東西不好 其實媽媽也很難過 我從小吃到現在 那為什麼在台灣不能吃呢 你們為什麼用那種很奇怪態度來看 我們好像小妖怪 好像很野蠻 怎麼吃活生生的動物 誤會在肢體或語言上都有可能對不對 剛剛是舉食物 在肢體上的一些誤會 誤會像在泰國你就是不能用你的手去碰小朋友的頭 不能用手去碰人家的頭 這代表不尊重嗎 對 不尊重 因為他們認為頭上三尺有神明 不可以隨便去碰觸 有時候我們長輩跟小朋友講話 習慣摸摸頭 所以很有趣 我們當時在編教材的時候 我們編到越南教材 我們有話一個圖 就是媽媽去拍小朋友的頭 在越南沒有問題 可是到了泰國跟緬甸 他們就強勢強制要求一定要拿下來 他說不要去碰人家的頭 然後呢再編到印尼教材的時候 因為我們就說 打招呼有時候用右手 有時候用左手 拿東西也是右手左手不分 在越南也都沒有差異 可是到了印尼 他們就是非常的注意 強調就是你只能用右手 不可以用左手 為什麼呢 因為他覺得左手不是那麼乾淨 所以這很多的文化差異 文化禁忌 會在他們的飲食 會在他們的生活習慣會展現出來 所以我們都要很注意 也就是因為這樣子的文化差異跟文化禁忌 所以我才會想說來編一套課程 讓孩子了解 所以可以從我們餐桌上的禮儀 我們飲食文化 我們的肢體語言 也許你可能跟長輩講話 你雙手一插在我們來看 這是沒有禮貌的孩子 別的國家去跟長輩說話要立正站好的時候 還有雙手交叉 這是越南 越南他們是如果碰到老師的時候 跟老師打招呼 或者跟長輩要雙手抱胸 可是我們會覺得這好像不耐煩的表情 如果你在家裡 爸媽跟你說話你這樣站 就容易被誤會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推動這個國際理解多元文化 目的也是在這裡 因為現在孩子出國的機會很多 所以我們要學會跨文化的能力 所謂跨文化你就到打破文化的界線 你不能只用你臺灣的思維 用一元的觀點來看 我們應該是多元的觀點 多元的視角來看這件事 就像比如說是 穆斯林的朋友 他們就是會帶著頭巾 戴著頭套頭巾 他們吃東西也不會把那個東西拿下來 他們只是會把頭巾先掀開來繼續吃東西 可是在我們台灣就覺得好奇怪很特別 但是這個就是人家生活方式 人家從小時候就這樣了 所以我們生活在這裡要有國際的視野 彼此互相的了解 彼此之間的差異 所以它不僅僅是我們說的語言的學習而已 其他包含的內容跟深意是非常高的 所以我們在108年課綱因為一個禮拜只有一節 所以我們不完全是語言的教學 我們還有文化的教學 所以這個名稱他是叫做 新住民語文課綱 就是語言文就是文化 所以老師你不能一上課就一直在教語言教語言 因為你語言學了 也必須要在一個適當的情境使用 所以呢我們覺得語言 一定要在文化的情境當中來使用 那才是扎實的 才代表他有學習到跨文化的能力 而且最好就是 不是單一一直講某一國的話內容 最好有個互相的比對對不對 互相認識差異和了解 所以我們才叫做欣賞差異 你才能夠尊重 那在師資的培育上呢 你看要教各國的語言所以 我們新住民朋友是不是也會加入這個師培的陣營 有有有 其實應該是在101年吧 101年那時候 內政部有個火炬計畫 那時候就已經開始培訓師資 一直到現在 後來內政部就移交到教育部這邊來做 那教育部目前應該培訓這個老師 就是叫資格班 初級的現在應該有2000多位 那進階班的應該有五六百位 那對於學校來說 因為我們有這種學生不同的選擇性 所以包含閩南語啦 客語啦新住民語言 都要有師資在這裡 因為孩子選的不同 所以師資要到位 還在努力當中 可是師資到了 很重要就是我們教材的編寫 這部分校長著力非常的多 我們在下一節節目當中 是不是能請校長舉一些實際的例子 讓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和了解 可以可以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為聽眾朋友邀請的是 新北市坪頂國小歐亞美校長 在節目中來帶領聽眾朋友 我們來進一步的認識多元文化教材 在我手中就拿到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新住民語文教材 像是越南語 校長還要負責七國的語言都是要您負責來編纂嗎 當然有一群團隊啊 朋友 這是我們新北市 新北市整個團隊中教育局 還有新住民文教輔導團 將近二三十位 的這些校長主任老師還有退休人員 一起來編輯的 哪七國呢 越南 印尼 泰國 緬甸 柬埔寨 菲律賓 馬來亞 教材都已經完備了嗎 準備在明年開始要使用了 我們現在還剩下國中的審查 國中 預計在12月25號 能夠把國中的教材審查完畢 我們就完成了126冊學習教材 是從小一開始 也就是說一個語言他有18冊 分成4個學習階段 第一學習階段就是兩年 第二學習階段也是兩年 第三學習階段也是兩年 第四學習階段就是3年 所以加起來是九年 所以小一到九年級 如果孩子是從一年級開始上課 但是我們是用語言能力來分 不是是用學級 所以像譬如說 如果是國中一年級的小朋友 他都沒有學過越南語 所以我們就還是要從第一冊學起 所以第一冊不一定是一年級的小朋友 所以開始施行的時候 用語文的能力來作一個分級 幫助我們同學 所以可能是比方說 不一定是我們泰國的新住民小朋友的子女 才來學泰語嗎 對不對 我也可以做不同的選擇 在我們的課綱裡面有規定 提到就說只要有一個小朋友 我們就可以開課 這個小朋友不限於新住民 這是在由一個那個這個課程選填的這個辦法 辦法 就是鼓勵大家學習各種語言 我們進一步來看看 校長帶著我們的團隊來自己這樣的一個教材編寫 要顧及到哪些特色呢 是不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是認識自己的名字 或者是你們的編輯的觀點是在哪裡 然後這樣 我們編輯的觀點就還是要依據課綱而來 因為課綱他寫得非常清楚 它裡面就是有分語言跟文化這兩大塊 當然還有就是學習內容跟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就是我剛剛提到的 提到的語言跟文化 學習表現就包括你的態度 還有一個你各方面 聽說讀寫等等這方面的能力 態度 還有你的能力 技能 情意 知識是屬於學習內容的部分 所以主要分成兩大塊 統稱又叫做學習重點 就是說 我們這個課綱所要在學校教育 呈現的兩個這個重點裡面呢 包括了學習內容 跟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的話就是語言跟文化 語言就是認字啦 聽說讀寫啦 文化部分就是有國情概要啦 文化差異 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語言互動的規範 還有非語言的互動規範 很有趣 這要好好解釋一下 語言的互動規範 其實在東南亞國家 他們有些是宗教的國家 所以他們會有一些很多的禁忌 會有很多的文化特色 舉一個例子 比方說 我們先來講一個語言規範好了 像他們男老師女老師不一樣 甚麼意思呢 就是說 我們一般都說老師好 就是老師而已嘛 不管看到男老師女老師 就是老師好 但是在越南 他們就會稱呼男老師好 女老師好 是不一樣的用詞 譬如說越南的話 就碰到女老師叫恩早鉤 鉤是女老師 碰到男老師叫恩早太 男女是放在後面的 這是語言的規範 那如果說是非語言的規範 就是指他的肢體語言 我們剛提到越南的學生 若碰到老師就要雙手抱胸 那如果是伊斯蘭教的這個學生碰到老師 他們叫把老師的右手拉起來 放在他的額頭上面 表示尊敬的意思嗎 如果泰國的話 他們就雙手合十 碰到老師就把他的那個大拇指 要放在鼻尖這個地方 跟老師講鞠躬行禮 這就是非語言的 原來是要放在鼻子前面 以前我們都隨便比 如果一般的朋友就是放在胸前合十 打招呼的方式 在泰國有好幾種 一般的朋友就是在胸前 然後再好一點的長輩就放在額頭 下巴 父母老師就是放在鼻尖 然後如果是和尚神佛是放在眉間 眉頭這裡 那如果是國王的話就是在額頭跟頭頂 所以你看他們的手 所以在不同的位置 我們的心意是不一樣的 要解讀這個非語言的互動就是肢體語言的部分 所以這也在教材裡面我們會看到 對我們用圖片來呈現 所以對一個國家的文化認識了解 就從我們的編輯教材裡面 可以看的到 所以他包含語言的學習和非語言的 互相的規範 包括語言的學習跟文化的體驗理解 所以這麼多冊已經完備 有開始試教嗎 這樣互動的過程呢 我們目前有試教18冊 越南語有試教六冊 那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那些是各試教一二冊 那會試教是目前的學生才剛開始 學生大概只學到這些冊別而已 好那我們剛才節目前段也特地提到了 蛋蛋家族的設計 所以在這樣一個設計過程裡面 我還發現一件事 他也包含跨領域 因為從蛋蛋家族這樣一個設計裡面 包含自然的生態 我們這個蛋是卵生還是胎生 育種的過程 還有社會人文的風貌等等 所以它的編輯的方向好像我們的108課綱這樣的方向來設計 其實108它還有一個跨領域的統整教學 所以蛋蛋家族這是一個主題 但是這個主題你要能夠讓孩子來完成他的所有學習 不是只有單靠一個領域 所以我們就跨了好幾個領域 我們跨了綜合領域 社會領域 還有一個是自然領域 這非常特別的 自然領域 講到這自然領域 我們在國小六年級 有一個單元叫做動物的繁殖 動物的繁殖我們就知道是卵生胎生卵胎生 卵生的部份其實 我們比較少看到 胎生的部份就小娃娃就出來了 那卵生是甚麼樣的過程 鴨仔蛋 它一開始出現是 它是在卵 在那個蛋殼裡面 不像說胎生是在媽媽的肚子裡面 卵生是在蛋殼裡面 那它怎麼去孵化 這孵化過程都在蛋殼裡面 所以也看不到 那當然在國小階段 應該也不會讓孩子看到活體 我們自然課應該不會看到活體 大概要到國中後的高中才譬如說有一些解剖之類等等 那也就是因為我認識了這個鴨仔蛋之後 我竟然可以在六年級的動物的繁殖裡面 我可以上到這個課程 小朋友當然都很害怕 但是也很新奇 原來小雞它在孵化的過程是這樣子的由來 他們終於看到了 所以我在教這堂課很有趣 我在我的學校來教 結果我女兒呢 她也是六年級 她就跟她老師說 老師我可以帶一個東西讓你們來觀察 這個胚胎卵裡面那個胚胎 孵化的過程 所以連他們老師自然老師也沒有看過 我就買一個給我女兒 我女兒就帶到學校去 讓他們老師來做教學 但是還是尊重 我們在看過之後 了解之後 你可以決定你自己要不要這樣的飲食方式 但是同時我們也尊重用這樣飲食文化的朋友 因為我是跨領域 所以到最後 我們綜合活動就會來討論 就是小朋友你們上過自然課 也透過綜合課 讓你們吃各種不同的蛋 為什麼叫蛋蛋家族 因為我在淡水 淡水最有名的是什麼 阿婆鐵蛋 對鐵蛋最有名 所以等於說我這個主題課程也是從我在地 在這發展出來這名稱從這來的 有鐵蛋有鴨仔蛋 在淡水很有名就是除了鐵蛋之外 還有在關渡那邊有一個叫做鹹鴨蛋 還有皮蛋 那再加上鴨仔蛋 我就用這四個不同的蛋 讓那些孩子去體驗 就是你看一顆卵 它竟然有這樣不同的做法 然後是各地會發展不同的做法 在我們淡水就有鐵蛋 可是你知道其他地方就沒有鐵蛋 所以就從這邊來做發想 這也是一種在地認同 其實我們在推廣多元文化教育 有幾個主題要要做 第一個就是 你要能夠母族認同 你要認同與自己 你才可以去欣賞別人 母族認同 那第二個就是 你這樣母族認同之後呢 那我們就開始要做文化理解 差異化的文化理解 差異理解 第三個就是做跨文化能力的體驗 文化的差異之後 你要去做跨文化的能力培養 最後叫社會正義 就是說 吃鴨仔蛋跟沒有吃鴨仔蛋都是一樣的 各位我們都是平等的 只是生活習慣不一樣 然後來到台灣之後 他只要是變成我們台灣的這個公民 人家也有投票權 你不能說只有台灣有投票權 越南沒有投票權 所以我們現在每次講外籍新娘 他們就是說 他們叫我們外籍新娘 我都已經嫁到你們台灣來了 我有台灣的身分證 是不舒服的 她說我已經有台灣的身分證 不要再叫我外籍新娘了 那怎麼樣稱呼會比較好呢 現在我們都統稱她們叫新住民 新住民朋友 對 我們是原來在這邊居住的 我們叫原住民 她們是因為一個時代的一種潮流 就有一批的人從別的地方過來 叫新住民 說不定到下一個世代 又有甚麼樣的人移進來 他們也叫新住民 新住民是因為時間先來後到的關係 沒錯 我們就這樣來稱呼 我們設計的方向是從我族的方向開始起 然後差異文化的了解 了解這個蛋有甚麼不一樣 接下來跨文化的體驗 我們要學到你雖然不敢吃不想吃 但是當人家吃的時候 不要去嘲笑人家 不要皺眉頭喔 要有跨文化的能力 因為你還會到全世界各國 你看他們吃的 最簡單像榴槤 很多人也不敢聞那個味道 很多人喜歡吃 所以要學會尊重 尊重 欣賞差異 然後尊重理解 所以跨文化的體驗是很重要的 最後才能實現社會的正義 我們休息一會 再請歐校長為聽眾朋友分享 教育觀測站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節目當中為聽眾朋友邀請 新北市淡水區坪頂國小歐亞美校長 在節目中 前段我們針對12年國教課綱 我們將新住民語文列入到教學的現場 那麼語文領域裡面呢 從這些新教材的一個設計當中 我們就看到了非常的用心 希望經由我族的認同 差異化的文化理解 跨文化的體驗 達到社會的正義 有的時候我們會思考一件事情 這麼多的語言要學習的時候 有一種聲音會出來說啊 那會不會增加很多的負擔 可是有的時候 經過系統性的正規的學習 的確能夠幫助孩子比較認識了解 而且可以了解文化的差異跟背景 所以我們在設計這樣相關的教材 校長跟我們的團隊非常的用心 而且不同的語言我們都幾乎有18冊 相關的內容 然後現在修訂中也試教當中 有沒有一些困難度 或是試教現場的時候 老師啊跟同學們的回應是如何呢 有啊當然有困難 這個越南語泰語就叫他媽媽教就好了 為什麼在學校教 學校都學不完 英文都沒學好 還學到越南話 這是一種聲音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聲音 怎麼理解它呢 那就是因為大家對於這個語文的教學有誤解 當成第二外語學習 多半我們會這樣享 其實語言就像呼吸一樣的自然 它也是一個求生的工具 你要碰到危險的時候你再來學會這種技能嗎 像如果到國外去 有一些攤販他為了要把他的產品賣出去 他會學習至少有五種以上的語言 碰到英文的他會講英文 有的會跟你學日文 最近我們在Line上面有傳 很多人為了生存 他必須學很多的語言 所以你就把語言當成呼吸一樣本能的需求 你不要把它當成第二外語的學習 那就很嚴重了很難了 所以其實這個部分我們也一直學習 在溝通 我說不要講的那麼難 所以我們才會說 叫新住民語文課綱 就是語言跟文化各半 語文課綱 我們不是補習班在上語言 所以我們一開始不是在教你背詞彙啊 字母 不是 開始教你講話 請問一下 我們小時候學說話 媽媽有沒有先教你 注音符號 先教你詞彙 沒有 就是在一個情境 很自然的動作而已 所以我是覺得有些人顧慮太多了 太緊張了 真的語言就像呼吸一樣 他要生存 很重要的一個目的 要認識互相的文化上的差異 了解彼此互相的尊重 我們從這一個點來看看 我們語言學習對不對 不是在狹隘的語言的學習 語文的學習 所以我們可能要不斷的把這樣的想法 更加的清楚的闡明 讓更多朋友知道 同學們在學習上呢 剛想說我們在如果在家裡學 可是不見得每個小朋友在家學的是母語 可能都是用中文 如果是客家人 他不一定在家鄉有可以學到客語的時機嗎 這樣覺得 孩子的學習說真的啦 如果沒有強制規定 爸媽媽也不見得會教他們母語 原住民語言我就知道 有一段斷層的時期 為什麼有語言法出來 語言法就是這樣 語言消失你整個文化就消滅 因為在某一個時間點 它沒有保存起來 與文化不到 可能連父母親那一代也不常講 幾乎要跟在上一代喔 阿公阿嬤來學習 那有的時候凋零了我們也學不到了 沒有錯非常可惜 這也是為什麼會把這些本土語言 新住民語文納入課綱 很重要的因素 你說要靠父母親在家裡教嗎 父母有他的困難 有些父母親他覺得 我們就用我們的共同語言的國語 來溝通就好了 為什麼要那麼麻煩 那是因為有些父母親沒有意識到 母語消失會讓整個文化消失這一件事情 他們並不清楚這個嚴重性 我們課綱裡面不是用母語 我們是用本土語言 / 新住民語文 我們是這樣子來看的 所以這句話會很長 就是說小朋友你們有沒有選 選修本土語文 和新住民語文呢 你是選哪一個 會這樣來問 而且他不是一個必修 他是一個必選修 就是說我可以選擇修哪一個語言 真的有點複雜 四道菜你一定要選一道菜 四選一就是了 你一定要選 但選哪一個 就尊重 我想要特別了解一下客家文化 我就選客語來學習 沒有錯 你說像我是在客家庄出生 但是呢小時候會講一些客家話 但是後來到台北 沒有那個環境 環境很重要 然後你真的碰到客家人 他也不見得跟你講客家話 所以我們到最後就是 只講兩種話 所以很難得我們政府能夠 在這個時候 在108年能夠推動這個 新住民語文 因為我們覺得這也是一個多語言的時代 尤其我們又都已經要經常會到世界各國要去走 我希望讓孩子多一張嘴巴 多一對耳朵 不是很好嗎 多認識彼此的文化差異在哪裡 互相尊重 這才是我們原意所在 我們界由這個 花了很多心血來編輯 不僅是我們新住民的文化教材 還有我們原住民的文化教材 都已經齊備了 所以這樣的一個實踐的過程裡面呢 又配合12年國教的語文領域的課程 是不是校長最後談談 因為有這樣的一個編撰的過程 試教的過程 而且在貴校的一個蛋蛋家族的設計的過程 有很多實際在教育現場的一個實踐的結果 談談你的心得 其實我們教育就是助人 我們就是只要是有好的理念好的做法 都希望圍繞在我們周邊的學生家長 我們一起共同來成長 讓培養一種向上向善的力量 當然現在也是國際村的時代 我們不僅讓孩子在台灣 立足在台灣 也希望他們都放眼世界 所以我們是盡我們的所能 讓孩子的學會這個在地的創意 在地的思維 也希望他們能夠有全球的視野 在地 放眼世界 我族的認同之後更加 更開闊的心胸 來進一步的認識世界各國的文化 放鬆心情 其實一週只有一節課的時間 尊重每一個孩子 讓他們有更多元的選擇 那我們盡心盡力 把我們很多的教材都準備的 豐富多元又有趣 有趣是教學上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元素 所以呢 我們也會跟母語老師 母語老師現在在培訓他們 他說在我們的12年課綱 叫素養導向 我們不能只是教知識 我們還要讓孩子能夠表現 最重要是在孩子的態度 孩子的情意 他要懂得去分享 還有能夠接受 他不能只是變成有知識有能力 可是沒有良好態度的國民 我們不希望是這樣 他應該是一個生活的達人 應該是能夠去關心我們的周圍的人 關心整個世界 關心社會 12年課綱的素養導向 他非常強調 這個整個脈絡化生活化的學習 就說你學到的知識能力 一定要再回到你的生活情境來實踐 就等於說 你會講英文對不對 你也很會表達 但是當你在跟外國人接觸的時候 你一定要展現 我們是一個好國民 我們要創造好的社會 這是我們在編纂教材非常注意到的這一塊 共好 這達到我們理想的最高境界 所以我們都朝向這個目標來努力 一步一步把我們的基本教材準備好 希望在這樣的一個實踐的過程裡面 讓更多的同學老師教育人員 還有我們家長們都可以體會我們的用心 我們今天非常感謝歐校長在節目中的分享 謝謝您 同時我們要感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您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 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
mpd
-
m3u8
會員功能選項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